世界金融五百年 pdf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43)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第三章 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崛起 俄国,被国际财团分食的美味

     表面上看起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是一个远比日本强大的国家。俄国自1861年农奴解放以后,经济与工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1881年到1894年,长度增加了40%,到1900年增加到约5万千米,到1914年达到7.4万千米。钢铁产量从1900年的220万吨提高到1914年的480万吨,超过了法国与奥匈帝国。煤产量从1890年的600万吨提高到1914年的3 600万吨。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工厂,拥有300多万产业工人。

 世界金融五百年 pdf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43)

俄国金融机构也早在18世纪末就诞生了。1769年,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几家银行率先开始发行银行券。1786年,这几家银行合并为俄罗斯国家发行银行。1817年,俄罗斯成立国家贷款银行,以推动工业发展并为贸易融资。但是,俄罗斯有一个其他列强都没有的金融机构——成立于1810年拿破仑战争期间的国家偿债委员会。这个机构主要负责偿还外债并调节货币流通的资金来源。1824年,还成立信贷局,专门负责国家债券的运作。

俄国的发展依赖于政府的对外借债。政府借到外债后,再来推动工业化,尤其是与军需相关的产业,如铁路、钢铁、武器装备等。1887年,俄国债务达62.5亿卢布,相当于166亿法郎、6.25亿英镑或187亿马克,其中1/3是外债,外债中的3/5~2/3是欠德国的。到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德国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国内也急需大量资金,投资到俄国的资本撤回德国。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法国资本站了出来,向俄国大量发放贷款。1889年,罗斯柴尔德家族认购的17亿法郎的俄国铁路债券就是在巴黎金融市场发行的。

1894年后,法国动辄向俄国贷款10亿法郎的数额。究其原因,在于俄国向法国大量进口军火,用国债来支付货款。1889~1914年,俄国共在巴黎金融市场发行了价值60亿法郎的卢布证券,法国金融家共承销了124亿法郎的俄国债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人总共借给俄国185亿法郎的资金,每年仅支付利息就达8亿法郎。结果,所要支付的利息比留在俄国企业的利润还要低。

外国资本对俄的直接投资一年比一年多,1880年为1亿卢布,1890年增加到2亿卢布,1900年则达到9亿卢布。在1916~1917年间外资更增加到22.5亿卢布,大约占俄国工业总投资的1/3。1900年,仅法国在俄投资就达130亿卢布。1904年,仅德国电力工业在俄国就投资6 200万马克。结果,国际资本完全控制了俄国的各项重要产业。1900年,外资在全俄股份公司总额中占50%以上,控制了俄国的冶金、煤炭、石油、金融等部门。到1914年,90%的采矿业,近100%的石油业,40%的冶金业,50%的化工业,甚至28%的纺织业所有权都归外国人所有。法国拥有俄国2/3的生铁工业和半数的煤矿业,德国控制了化工和电子工业,英国则控制石油产业。严格地讲,俄国这样的所谓强国实际上不比亚非拉国家强多少,不过也是一个国际资本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

俄国的金融系统也完全被国际资本渗透并控制。圣彼得堡最大的一些银行的全部资本约为82.35亿卢布。但是,这些所谓的俄罗斯银行却被国际金融资本所统治,其中法国银行的股份占55%,英国银行占10%,德国银行占35%。比如德意志银行直接或间接、全部和局部拥有87家分行。其直接拥有8家作为子公司的银行,其中2家是挂俄罗斯名字的银行,分别是西伯利亚商业银行和俄国对外贸易银行。

当时俄国最大的19家银行分别是:西伯利亚商业银行、俄罗斯银行、国际银行、贴现银行、工商银行、俄英银行、俄亚银行、圣彼得堡私人银行、亚速海—顿河银行、莫斯科联合银行、俄法商业银行、莫斯科商人银行、伏尔加—卡马银行、容克股份银行、圣彼得堡商业银行、莫斯科银行、莫斯科贴现银行、莫斯科商业银行和莫斯科私人银行。这些银行在1913年10~11月共有40亿卢布资金的流动。其中3/4以上,即30多亿卢布属于实际上是作为外国财团子公司的那些银行,它们主要是巴黎著名的三大银行—巴黎联合银行、巴黎荷兰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和柏林的德意志银行和贴现公司。

俄国两家最大的银行俄罗斯银行和国际银行,总资本由1906年的4 400万卢布增加到1912年的9 800万卢布,准备金则从1 500万卢布增加到3 900万卢布。但其中有3/4是德国资本的注入。实际上,俄罗斯银行归德意志银行所有,国际银行则隶属于柏林贴现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国外资本可以在俄罗斯大赚其利。比如德意志银行在柏林发行西伯利亚商业银行股票时,将这些股票囤积了1年多,然后以193%的市场溢价售出,净赚约600万卢布。此外,国际资本还通过金融系统严密控制住了俄罗斯的各项重要产业。在俄罗斯的银行总资本中有40%以上投资于俄国垄断性的辛迪加集团,如煤炭行业、五金行业、石油工业、冶金工业和水泥工业。

控制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经济与金融的国际金融资本之间既有联合,也有竞争。当相互竞争时,就像日俄战争一样在第三国开战,第三国鸡飞蛋打,开战国却损失不大。当时控制俄国石油工业的金融财团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和创办诺贝尔奖的诺贝尔家族,与其平分秋色的则是美国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此外,还有几家较小的石油公司,分别是俄罗斯曼塔舍夫公司,控制了罗马尼亚石油、奥地利石油和英荷壳牌公司的德意志银行。

洛克菲勒想要打垮德意志银行的石油事业,于是在荷兰本土办了一个子公司,收购荷兰殖民地的石油资源来打击英荷壳牌石油。德意志银行则力图把罗马尼亚石油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还联合罗斯柴尔德家族与诺贝尔家族反对洛克菲勒。但斗争的结果是德意志银行完败。这时德意志银行要么放弃自己的石油事业,要么屈服。德意志银行选择屈服,同洛克菲勒签订不平等条约,规定德意志银行保证不做任何损害美国利益即洛克菲勒家族利益的事情,但同时又留了一条生路——只要德国政府通过国家石油垄断法,条约即失效。德意志银行总经理冯8226;格温纳通过自己的私人秘书施陶斯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鼓吹石油垄断的宣传攻势。一时间,德国的报刊上反对美国托拉斯“压迫”的“爱国主义”宣传甚嚣尘上。但是,由于德国各大银行之间的内部不团结和德国政府的软弱,垄断法案不了了之。德意志银行最终还是失败,但胜利的果实既不属于俄国也不属于罗马尼亚,仍然属于国际金融与工业寡头——洛克菲勒家族。

独立自主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依赖别人都是靠不住的。引进外资建设俄国经济上百年,可是,直到十月革命之前,俄国3/4的人都是贫穷的农民,再加上俄国政府为承担极为沉重的基本设施建设和国防投资费用,不得不一再征收高税来压缩个人消费,因此,俄国大量过剩的商品只有对外出口一条路,而俄国商品在欧洲没有任何竞争力,结果只能销售到中东、中亚与中国等落后地区。俄国人为此也专门设立了俄国—波斯银行和华俄道胜银行,通过金融手段来控制比它更落后的国家。

即便如此,直到1913年,俄国出口金额中的63%仍是来自于低附加值的农产品,另有11%来自于木材。俄国主要靠这两种产品的出口赚取外汇,购买美国的农业机械设备、德国的机床,并用来支付愈来愈沉重的外债利息。到20世纪初,俄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不像今天这样的纸币时代债权国最吃亏,当时的硬通货货币时代,外债就像一根绳索一样将一个国家越套越紧,甚至造成窒息死亡。为了不断吸收外资,俄国只能为国际资本提供远高于国际市场平均值的利率,结果,对外支付的利息日益超过贸易余额。

就连农林这两种初级产品的出口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出口创汇的需要了。即便在大饥荒的时候,农产品出口量也要增加。1891年秋,一场饥荒席卷了俄罗斯1/3的土地。伏尔加河流域拥有3 600万人口的16个最富饶的地区饿殍遍地、十室九空,但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仍然宣称:“在俄罗斯没有饥荒,有的只是歉收。”那一年,俄国农产品出口量不减反增。

依靠外资终无法维持利润。到了20世纪初,俄国这种死循环的半殖民地经济终于陷入停滞困顿之中,沙皇政权摇摇欲坠。对于俄国来说,不是利用国际资本推动经济,而是成为被国际资本利用的掠夺对象和利润源泉。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国)戴维8226;兰德斯.国富国穷.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2](美国)贡德8226;弗兰克.白银资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美国)查尔斯8226;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4](美国)伊曼纽尔8226;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II.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美国) 伊曼纽尔8226;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III.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英国)约翰8226;乔恩.货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西拉.国家、金融体制与经济现代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美国)伦德堡.美国六十大家族.大连:大众书店,1947.

[12](美国)迈尔斯.美国豪门巨富史.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

[14](美国)帕尔默.现代世界史.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16](美国)罗恩8226;彻诺.摩根财团.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7](美国)查里斯8226;吉斯特.华尔街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8]张国辉.中国金融通史(第2卷).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9](美国)博伊尔.金钱的运作.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20](英国)尼尔8226;弗格森.金钱关系.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1](英国)尼尔8226;弗格森.货币崛起.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2](美国)保罗8226;肯尼迪.大国的崛起.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23](以色列)马丁8226;万8226;克列威尔德.战争与后勤:从拿破仑到巴顿的后勤史.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

[24](美国)查尔斯8226;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5](美国)约翰8226;加尔布雷恩.货币简史.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6](法国)费尔南8226;布罗代尔.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2.

[27](美国)霍华德8226;津恩.美国人民的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8](美国)理查德8226;罗伯茨.伦敦金融城.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9](英国)白芝浩.伦巴第街:货币市场记述.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0](英国)尼尔8226;弗格森.罗斯柴尔德家族.北京:中信版社,2009.

[31](美国)查尔斯8226;马凯,(荷兰)约瑟夫8226;德8226;拉8226;维加.投机与骗局.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2](美国)弗里德曼,施瓦茨.美国货币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3](美国)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4](美国)博迪.投资学精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5](美国)博迪,莫顿.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6](日本)伊藤诚,(希腊)考斯达斯8226;拉帕维查斯.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7](美国)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8](美国)安东尼8226;萨顿.货币炼金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9](日本)大桥武夫.战略与谋略.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85.

[40] (英国)迈克尔8226;霍华德.欧洲历史上的战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1](美国)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2]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3](法国)乔治8226;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4](美国)威尔士.法国革命和君主制复辟.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45]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46]张捷.霸权博弈.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47](德国)西美尔.货币哲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8](美国)彻诺.银行业王朝的衰落:19-20世纪摩根、罗斯柴尔德、华伯格银行家族兴衰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9]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0]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1]冯邦彥.香港英资财团(1841-1996).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52]韩毅.美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53]张跃发,刘养洁.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54](加拿大)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1648-1989年的武装冲突与国际秩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5](英国)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56](英国)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57](英国)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58](英国)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59]庞宝庆.近代日本金融政策.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60]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61](美国)亚历山大8226;格申克龙.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2](日本)大桥武夫.战略与谋略.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85.

[63](美国)卡尔8226;瓦什.货币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4] (苏联)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75.

[65](美国)伯杰,(美国)多尔.国家的多样性和全球的资本主义.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66]李庆余.美国外交史:从独立战争至2004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67](英国)丘吉尔.英语民族史.海口:南方出版社,2004.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3626.html

更多阅读

世界经济五百年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42)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第三章 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崛起 左右日俄战争的国际金融资本      甲午战争后,俄、法、德三国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引起日本人的巨大不满。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屈辱。日军官兵义愤填

世界金融五百年txt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41)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第三章 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崛起 甲午战争中的金融风云       甲午战争在日本称为日清战争。战前日本的军费预算为2.5亿日元,实际支出约2亿日元。其中公债达1.17亿日元,欧美金融家认购的达到967万英

世界金融五百年 pdf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40)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第三章 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崛起 清朝:金融主导权的丧失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形成了强大的财阀集团,日本的重要产业,如钢铁、煤炭、水泥、金属、机械、造船和纺织等也逐渐兴起。与此同时,日本早在187

世界金融五百年 mobi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39)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第三章 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崛起 日本财团的兴起       1868年,鸟羽伏见战役爆发,幕府军队被拥戴天皇的政府军队击败,幕府政权彻底瓦解,“倒幕派”胜利。同年,轰轰烈烈的明治维新开始了。日本一向遵从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38)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第三章 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崛起 “黑船来日事件”:打破日本经济格局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276个叫做藩主的诸侯掌握实际地方统治权,叫做幕府的大军阀则像曹操一样“挟天子

声明:《世界金融五百年 pdf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43)》为网友手心里的太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