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五百年 下载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37)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第三章 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崛起 莱茵河资本主义

     德国资本主义与英美两国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制度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政府对私人资本的限制较少。在德国,政府却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流经德国最大的河流是莱茵河,德国的经济制度便被称为莱茵河资本主义。

莱茵河模式的形成,还是要回溯普法战争之前。1866年,普鲁士打败奥地利,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在德意志诸邦国中的领导地位被普鲁士取而代之。普法战争之后,俾斯麦统一了除奥地利之外的所有邦国,建立了德意志帝国。不过,德国各邦国仍然具有很高的自治权,1919年以前,德国政府不能对各邦与法兰克福这样的自治市直接征税。

普法战争的胜利不是普鲁士国民的胜利,而是普鲁士政府的胜利,更是普鲁士容克地主军官团的胜利。易北河将德国一分为二,以西地区工商业发达,以东地区却是容克地主的天下。易北河以东地区原本并非德意志人的土地,它是在12世纪时从斯拉夫人手中抢夺过来的。容克(Junker)在德语中的意思是无骑士称号的贵族子弟,主要泛指普鲁士大地主。容克地主是12世纪征服易北河以东地区并在那里生活下来的德意志骑士领主的后裔。他们性格粗犷,脾气暴戾,具有扩张性与侵略性的特征。

普鲁士法律规定只有长子才能继承家族财产,结果容克家族继承不到财产的其他子弟从小便进讲武堂接受军事教育,毕业后加入军队,充任军官。直到“二战”结束之前,容克地主垄断了军队中的一切职位,逐渐形成了军事贵族阶层的容克地主军官团。从德军早期的克劳塞维茨、老毛奇、施里芬、小毛奇和泽克特到后期的古德里安、曼斯坦因和龙德施泰德,都是容克军官团出身。普鲁士—德国军队和著名的军队之脑——总参谋部也均创建于容克军官团之手。

由容克地主操纵的普鲁士国家机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战争作准备。l834年,普鲁士召集36个邦国组建关税同盟,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形成德国共同市场。在此基础之上,普鲁士政府大力支持铁路建设,铁路对战争胜败具有关键作用。普鲁士参谋总长毛奇将铁路作为近代战争重要的运输手段。在发动机发明之前,军队调动都利用铁路实施,都依赖于铁路的扩建和稠密的铁路网作用的正常发挥。普鲁士铁路建设并不由政府行政机构管辖,而是由陆军总参谋部铁道处特设的“铁道司令部”领导。铁路的快捷运输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l850年,全国规模的铁路网在德国形成。

对铁路设备的需求为德国的煤炭、钢铁和机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新市场。1848年成立的沙夫豪森银行和1853年成立的达姆斯塔特工商银行为关税同盟区内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19世纪50年代,在鲁尔河流域新建和扩建了一大批煤炭和钢铁公司,其中包括施汀尼斯煤炭贸易公司、赫尔德采矿与冶炼公司,汉尼尔以及克虏伯、菲尼克斯和博库默尔8226;维赖恩等公司。德国的机械制造业在生产火车机车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这类公司有:波尔西克、汉莎尔、马费和哈尔克特等。

1870年德意志银行成立。银行创始人乔治8226;威廉8226;西门子是创建西门子公司的维尔纳8226;冯8226;西门子之子。德意志银行成立的目的是“处理所有各种类型的银行业务,尤其是为了促进与便利德国同欧洲其他国家以及海外市场之间的贸易关系”。当时德国对外贸易的金融大权被英国人牢牢掌控。德意志银行要囊括所有银行业务,为德国对欧洲其他国家以及海外市场的贸易提供支持。此外,大型工业需要大型银行,为了促进本国经济,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德国本土、欧洲乃至海外的铁路、炼油厂、发电厂以及炼钢厂都需要资金。

事实上,在德意志银行创建时,德意志国家还不存在,俾斯麦统一德国的事发生在一年以后。尽管德意志银行的名称响亮,但它是新建立的德国银行企业中规模最小、资金最少的一家根基很浅薄的银行。不过银行成立10年后,德意志银行建设成为德国领先的金融机构。到了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意志银行已成为欧洲大陆信贷机构中的巨人。

在国内,1887年,德意志银行改组爱迪生德国公司为德国电气总公司。1890年,创建德奥内斯曼钢管股份公司。1897年,改组西门子公司,建成了现在全球闻名的西门子股份公司。在国外,1883年,德意志银行参与投资建设美国北太平洋铁路。1888年秋,以德意志银行为首的德国财团获取了建造与运营土耳其阿纳托利亚地区铁路的许可证,到1890年,德意志银行控制了奥斯曼帝国欧洲领土的所有铁路。罗马尼亚是世界石油工业的开端。全世界第一座炼油厂是在1857年8月在罗马尼亚普罗什蒂投产。当时罗马尼亚石油一直被英国人控制,到了1903年,德意志银行收购重组了罗马尼亚石油公司,控制了罗马尼亚石油产业。

铁路是德国经济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优于采矿、炼铁和纺织业。铁路所起的作用之一是促使银行业走向兴盛。像德意志银行这样的德国综合银行最初就是靠铁路起家的。所谓综合银行,就是一种兼具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投资信托机构多重职能的复合体。综合银行的董事们大多是铁路产业的支持者和经营人。

德国综合银行通过4种方法对工业企业施加影响。第一,对一些大型企业进行长期重点投资,操纵这些企业的债券在证券市场上的发行和交易。第二,通过滚转法,以新债券调换旧债券,有效地使与大企业的往来账户信用长期化,从而与大企业建立长期的金融交易关系。第三,由于银行人员进入了监管董事会,他们不仅参与企业的战略性决策工作,还可以对未来的投资进行评估和认定。银行与企业间密切的金融和人际往来使它们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第四,利用委托表决权,综合银行能够在企业监管董事会的表决中产生重大影响。

1871年,德意志银行的年度报告中指出,如果不继续与伦敦金融城打交道,德国很难与海外金融市场建立直接关系,这样就会导致融资成本上涨。若要避免这样,德国必须要建立单一货币制度。当时德国货币制度非常混乱,分别有马克、金路易、塔勒和盾等货币单位。其中,20马克兑换1英镑。为了统一德国货币,1876年普鲁士帝国银行被改组为中央银行——德意志帝国银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1913年,德国金融总资产已从1870年的6亿马克上升到l75亿马克,其在产业资本中所占的比例也从6%上升到20%。德国资本额列前25位的企业中,有l7家是金融机构。每一个主要的工业部门中都有金融业代表参与企业的管理与决策。其中几乎一半的净投资都来自综合银行。

尽管德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千丝万缕,银行对企业影响重大,但也不是没有例外。比如被《纽约时报》誉为“鲁尔地区的洛克菲勒”的德国钢铁巨头奥古斯特8226;蒂森的工业帝国主要依赖于企业本身的利润。

奥古斯特出身于德国名门望族,拥有庞大的人脉关系网,他于1867年在莱茵河畔的杜伊斯堡建了一座小型钢带厂。l871年,蒂森在父亲的帮助下又建了一家蒂森联合公司,1877年其父去世后,两家公司合并。到1886年,公司的发展格局已基本定型。当时蒂森联合公司包括一家钢带厂、一家小型炼铁厂、一家与铁路车辆厂模压车间配套的钢板厂、一家钢管厂、一家马口铁厂,还有一个机械工程车间。后来又建了一个为生产船用和固定锅炉、高压油箱以及熔炉而配套的焊接车间。

当时德国政府建立了严密的关税保护政策来扶持本土钢铁行业。与此同时,德国政府允许国内煤矿、钢、铁及一大批其他产业实行卡特尔化。在政府的支持下,l890年,蒂森收购了GDK(直译为煤矿公司德国皇帝)公司。1890年,蒂森开始在GDK建造西门子—马丁平炉钢厂,并生产铁轨、钢坯、铁块和结构钢。后来,为了提高产量,公司又采用了托马斯炼钢炉,这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到了20世纪初,蒂森位于GDK的钢厂已建成为德国最大的原钢生产厂。l913年,GDK公司年产原煤达450万吨。

到了19世纪末,由于快速扩张导致资金紧张,蒂森家族不得不依靠各大银行的信贷才能支撑下去。此时德国煤矿管理机构购买蒂森家族名下的几座重要煤矿拉了蒂森一把。1910年,蒂森家族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建立了欧洲大陆上设计最好、设备最先进的蒂森钢铁股份公司。从此以后,蒂森家族一直霸占着德国钢铁行业霸主的位置。

奥古斯特主要靠自己的个人财富与信用筹措资金。因此,他不必受制于银行或董事会,又能与银行保持合作关系融通资金。德意志银行董事奥斯卡8226;施利特曾这样评价奥古斯特:“蒂森企业对信贷的依赖很大,但是他又小心地避免与个别银行之间保持太亲密的关系。他对各银行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因此当有段时期银行指责有人滥用贷款时,他们主要是指蒂森。在金融业务中,蒂森一直处于主动地位。债券、借贷、个人信用——全按这种方式,他是主导者,别人限制不了他。”

随着金融业与工业的飞跃发展,在政府的推动下,德国科技与教育的水平也突飞猛进。德国教育体制向大众提供了从小学到职业学校,从工艺学院到大学的求学机会。l872年,仅慕尼黑大学毕业的化学研究人员就比整个英格兰还要多。德国公司率先建起了内部实验室,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1887年,在西门子的赞助下,德国国家科学院——帝国物理与技术院成立。1911年成立的威廉国王学会由私营企业和政府赞助,为举行各种各样的科学研讨会提供帮助。

此外,德国福利制度开创了莱茵河资本主义福利制度之先河。尽管在莱茵河资本主义中公司内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军事化的一切服从命令的管理方式,但工人可以得到全面、优厚而牢固的福利待遇。比如克虏伯公司,它于l906年开始为所有职工提供住房。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国力不仅是意大利或日本的3~4倍,还超过了法国和俄国,甚至赶上了英国。1914年,其煤年产量达到2.77亿吨,而当时的法国才4 000万吨,俄国才3 600万吨。同年,德国钢铁年产量1 716万吨,比英、法、俄三国产量的总和还高。像西门子、德国通用电气这样雇用数万人的企业控制了整个欧洲的电力、电气工业。德国还确立了出口大国的地位,成为英国人的强劲对手。在世界市场上,德国生产的染料占90%,药品占30%,电气产品占35%,化学产品占27%,机床占29%,内燃机占17%。

尽管羽翼渐丰的德国欲与英国试比高,却无法摆脱英国人的金融霸权。俾斯麦为了防止与英国发生争议,放弃对殖民地的争夺,将德国的精力放在欧洲大陆。英德在俾斯麦时期基本上相安无事,没有实质性的战略冲突和战略猜忌。但殖民地对于国家的强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英国全球殖民地不仅是英伦三岛的原料、能源供给来源和制成品市场,还生产着支撑英镑世界货币地位的黄金。

19世纪80年代,德国开始在全球争夺殖民地,但其面积最大时都不到英国的1/10。打开欧洲地图,可以看到德国四周都是世界强国,只有将英国人从世界霸主和金融霸主的宝座上拉下来,才能占据更多的殖民地,改变世界格局。

1890年俾斯麦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开始将目光从欧洲扩大到全世界。1896年,南非公司经理詹森袭击布尔人共和国失败后,威廉二世特地发电向布尔人表示祝贺,并给布尔人以军事物资的援助。为了防止德国人卷入布尔战争,英国无奈地与德国签订条约,瓜分了葡萄牙在非洲与亚洲的殖民地。1898年德国帝国议会通过海军法案,决定大力扩充海军。威廉二世明确宣称要夺取英国人的海上霸权。老牌帝国与新兴帝国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必将发生。很快,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金融、工业资本与容克军官团共同滋养出的强大的德国军队向世人展现了莱茵河资本主义模式的强大实力。

 世界金融五百年 下载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37)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3632.html

更多阅读

世界金融五百年 pdf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43)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第三章 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崛起 俄国,被国际财团分食的美味      表面上看起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是一个远比日本强大的国家。俄国自1861年农奴解放以后,经济与工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1881年到1

世界经济五百年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42)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第三章 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崛起 左右日俄战争的国际金融资本      甲午战争后,俄、法、德三国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引起日本人的巨大不满。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屈辱。日军官兵义愤填

世界金融五百年txt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41)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第三章 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崛起 甲午战争中的金融风云       甲午战争在日本称为日清战争。战前日本的军费预算为2.5亿日元,实际支出约2亿日元。其中公债达1.17亿日元,欧美金融家认购的达到967万英

世界金融五百年 pdf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40)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第三章 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崛起 清朝:金融主导权的丧失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形成了强大的财阀集团,日本的重要产业,如钢铁、煤炭、水泥、金属、机械、造船和纺织等也逐渐兴起。与此同时,日本早在187

世界金融五百年 mobi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39)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第三章 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崛起 日本财团的兴起       1868年,鸟羽伏见战役爆发,幕府军队被拥戴天皇的政府军队击败,幕府政权彻底瓦解,“倒幕派”胜利。同年,轰轰烈烈的明治维新开始了。日本一向遵从

声明:《世界金融五百年 下载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37)》为网友死忠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