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能够改变一个行业。云计算是一种技术,云计算更是一种商业模式。云的商业模式的普及将引起行业应用的变革。行业云应用平台将逐步成为专业应用主要的发展方向。”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当今新技术条件下催生的教育管理云平台领域——集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百家争鸣。
用“云”解决教育信息化弊端
我国教育改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每年国家对大专院校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却鲜见引领行业信息化的成功模式。笔者认为重要的症结之一是,大量的教育经费被中国上千万所高校所稀释,平均在每所高校的投入仍然严重不足,没能形成聚焦的爆发点。
如何让教育投资专注领域、专注行业、更高效地发挥作用?近期重庆市做了一些尝试,他们将教育投资作为全市的重点战略考虑,对其进行区域性的共建和运营,实现了电子图书馆、学生档案管理、课程管理、资源管理等在一个区域内集中统一管理和共享,改变了以往各高校自行置备的投入方式。国外的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等美国高校,已开始在网上共享公开课,供其他院校的师生使用。国内的大学开办公开课、联合办学已蔚然成风,如北京大学的学生可以跨校选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或北京医学院的课程等。
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现在,共享和共建已是学术界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IBM建议在教育资源密集的地区,用云平台进行教育资源区域建设、区域运营、区域共享,以推动正在寻求变革升级的中国大学教育。
教育“云”的机会
目前,中国至少有2、3万所大专院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西安、四川、湖北、江苏等区域。近期,IBM针对江苏地区做了一个初步的产业规划,分析了江苏地区哪些领域适合在云平台中发展,教育便是其一。
在江苏发展教育管理云平台,因为它已经满足了3个前提条件:
有聚集的地方,就有云的机会。江苏省及周其周边地区,汇聚着290多所大专院校,产业相对集中和聚合。这些条件一方面是启动云平台商业市场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也将专业能力高度聚集。
有“链条”的地方就有云计算。教育产业是一个长长的供应链,每个大专院校都需要面向学生的招生管理、学习管理、课程管理、图书馆资料管理;面向教师的教学管理、课业管理、国际交流管理;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管理、创业合作、捐赠管理等相似的需求,但任何一个高校都难以完成整个链条的建设。
有终端消费者的地方就有云的市场。在江苏省内建立教育云平台,除了可以吸引省内的297所高校,还可以供周边地区的大专院校使用。
教育“云”的三要素
另外,江苏省建立教育云平台也满足了3个运营要素。
首先,市场容量上,江苏省最适合云平台的商务应用首推大学教育管理。该省是中国大学最密集的区域,云集了超过297所的高校,在区域内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满足了云平台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虽然每个大学都需要云平台上的链条,但IBM调查发现,几乎没有一所大学能把整个链条做完整,即使某些高校有相对完整的链条,也无法保证其中的每个模块都做得非常好。另外,资金缺乏制约了很多高校尤其是民办或地方院校的信息化建设。高校的IT系统,即使只是一个招生管理模块,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如果采用租用教育云平台的方式支持诸多大学的教育管理需求,每年的费用会低至几万元,大部分高校就可以付担起。在部分领域,如生物工程、仿真模拟科研领域,科研计算需要大规模的计算环境和专业的数据模型,这也不是一个院校能够凭一己之力所承载。以上条件,催生了一个对价廉、质高的大学教育平台的需求。
第二,教育云平台满足了应用的专业性及不易获得性。教育云所承载的业务是一个专业领域的功能集合,包括招生管理、在线考试、入学管理、课程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图书馆-在线阅读、在线借阅、课题管理、科研交流、毕业管理、就业管理、捐赠管理、奖学金管理等,其中每个单独应用具备足够的专业性和稀缺性。
第三 教育云平台由当地电信运营商主导,知名大学参与共建,由当地高教委监管,以保证云平台的公信力。江苏省的297所大学中,除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南京师范外,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学并不多,不会出现北京高校群雄割据的局面。在缺乏行业标杆的情况下,如何建立云平台的公信力?
IBM认为,在存在大量市场需求的前提条件下,高校、电信运营商、教育机构及教委可以共建这样一个市场:用户群体是297所大学及周边地区愿意进入到云平台的其他大学;教育云平台的运营商可以交由当地的电信运营商;教育云平台上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可以由省内外的知名院校以及国内、国际的教育评级机构、教育研究者,如GRE、托福甚至出国机构和计算机水平认证机构等提供,多方的参与可以把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影响力带入教育云平台。而教育云的公信力,可以由当地省教委、高教委担当监管机构。
完善云平台需经历四阶段
虽然江苏具备了教育云平台发展的条件,其发展完善仍需要经历4个阶段:
第一,战略分析、规划阶段。产品规划的基础上,IBM全面分析适合江苏区域市场需求与产业结构,为江苏教育管理云平台的发展提供长远的发展思路,实现其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
首先是规模基础。江苏省有297所大学,在这个省借助运营商和地区院校的影响力,可以在这个区域中更加顺利地快速启动。如果在其它省做,即使把当地知名的大学拉进来,成功的周期会非常长。而在江苏范围内,也许几个月甚至一年,这个平台就可以做起来。
其次是市场的优势及知名院校的影响力。教育云平台一旦做大以后,这个平台不仅服务于江苏范围内的大学教育,可以覆盖更广的范围,随着它慢慢的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以这样一个规模发展下去以后,甚至从省的级别可以上升到地区的级别,比如长江三角、华北地区,甚至把这个平台交给全国教委、高教委进一步成为更广泛的公共大学教育基础平台。
第二,快速起步阶段。由于教育云平台是共建、共享模式,在起步时,可以先邀请江苏区域内前十名的知名院校参与共建,提高“影响力”。在建设教育云平台时,要满足高等院校对全流程的业务需要,并通过引入、托管的方式快速建设, 并引入3-5个“御用开发团队”,通过宣传教育快速增强平台的聚合力。
起步阶段的云平台能否成功,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1 云平台成功的关键是链条上应用的完整性,不要有缺失的环节。比如江苏的某大学租用了云平台的招生管理模块,他们还有租用其它模块的需求,如果平台上的模块不完整,他们是再找其它的云平台服务商还是自己建?就会觉得不方便,产生犹豫。如果云平台有完整的链条,这个大学很容易被吸引进来,其管理环节的绝大部分需求都可以在平台中得到全面满足。
2 云平台的建设不是靠运营商或建设者从无到有去建设应用,而是通过吸纳社会上或教育专业领域中成熟的、已被广泛使用的应用,快速聚集到这个平台上成为应用的集合,才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第三,提升教育云平台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完善教育云平台,主要提升应用模块的数量和质量,以衡量云平台的专业化程度是否够高,应用集合是否够丰富。在教育云平台上,引用苹果AppStore排名模式,将各院校合作、各领域最受欢迎的应用筛选出来,推动教育云平台的普及,促进应用质量的升级,以推高云平台专业化的水平。这个平台还会吸纳系统集成商、应用开发商的应用,用团队推动平台的创新与变化。
在数量的提升上,在启动过程中由本地开发商负责完善平台的技术规范、开发环境甚至一些理念,之后将教育云平台在各大院校做普适性推广,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平台,以及如何在平台快速构建出所需的应用,并共享成熟的模块供他人使用,快速增加平台上的应用数量。此外还要通过与相关领域机构的合作,如政府、银行、教育认证机构合作进一步扩展应用领域,满足学生、教师、研究人员全方面的生活工作需要。
另外,这个平台可以在高校范围内做一些市场推广活动,如采用“我的应用我做主”,“我的应用我制造”的概念,组织基于奖学金或职业发展的竞赛活动,让有开发能力的大学生参与到应用开发和制造过程,应用数量得以快速发展以保证该平台第二轮的快速发展需要。
第四,持续提升教育云平台的公信力。当教育云平台做大后,仅靠当地几所知名院校的声望已经不足以推动这个平台继续发展,必须要引入更多的第三方,包括国际、国内知名的评级机构。如果必要,可以引入省级或国家级高教委,直接将平台的管理权移交上述政府监管机构,让用户对这个国家拥有、满足区域教育的基础教育云平台更加信任。
教育“云”的启示
江苏的教育云平台,给我们带来4个启示:
首先,云平台建设要因地制宜。云平台建设一定要跟据该地区产业结构,选择最适合的业务作为云平台发展的业务基础。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云平台不是由一个企业或一个建设者独立完成的,需要满足3条件、3要素,经历过4个阶段,才可能取得成功。
另外,云平台建设要考虑影响力和公信力。如果缺少影响力和公信力,很难吸引到很多客户、用户参与到平台中,难以维持这个平台的成功。
第三,云平台可以大大缩短建设周期。云平台是共建共享的平台,其开发和建设过程是将已有的好产品快速放在这个平台上,不用重头开发,这样就缩短了建设周期,前期的资金投入也相对较低。
第四,教育云平台是“市场经济”。运营商只提供一个平台,由市场中的参与者提供产品,用优胜劣汰的机制让云平台变得更加强劲。
现在,全国范围内有大量高教园区或教育园区都面临信息化投入不足的问题,IBM建议,未来全省级、地区级或是教育园区的建设过程中,都可以建立教育云平台的模式,更有效地支持未来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