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安德烈 马尔罗(Andr Malraux)在上个世纪曾经预言:“在本世纪,在法国,三个人将名垂青史:戴高乐、毕加索和香奈儿。”
作为上世纪最成功的时装设计师之一,香奈儿的故事,已经与她创立的时装品牌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成长经历中点滴的元素组成了香奈儿较早期的作品——儿时最熟悉不过的修女服,教堂里流光溢彩的彩绘玻璃。
她的风格,就像她所希望的,已经走上街头,遍及大街小巷。因为它成功地结合了永恒经典与当代风尚,兼顾了不同社会阶层与大众化的审美需求。香奈儿在1920年开始设计的小黑裙,历经近百年仍然是百搭易穿、永不失手的经典装扮。
香奈儿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了自己的秘诀,“永远摘除,从不添加——每一粒纽扣都有扣眼,内外皆美。”
修女的叛逆
香奈儿热切地追寻严谨肃穆、简朴整洁,她对一切白色、简洁、干净的东西——比如整洁堆砌的床单、一尘不染刷白的墙,都有特别的感情。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她在世时拼命保密的词语:奥巴辛(Aubazine)修道院。
1883年香奈儿出生于法国的索米尔。在她12岁那年,她33岁的母亲因操劳过度辞世,父亲把包括她在内的4个孩子撇下,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此后,香奈儿在奥巴辛修道院过着国家救济的生活。
古老的奥巴辛属于严冷苦修的天主教西都教派,朴实无华,是一座非常经典的宗教建筑。在庄严肃穆与崇高和谐的气氛中,保留了原貌的自然环境和线条纯净的建筑,给予少女时期的香奈儿以深刻的美学熏陶和扎实的预备教育。修道院在缝纫课程方面特别擅长,香奈儿也因此学会了裁制衣服的各种细节。
坎坷的童年和与强硬桀骜的个性,让她看不惯主流社会的既有一切。作为一个被认为来自乡下的小姑娘,她敢于讽刺贵妇、名媛,说她们丑陋、可怕,敢于穿戴在当时“反潮流”的衣帽——这吸引了相当的注意力。
起初的香奈儿还不是裁缝,在旧情人巴桑和新欢男孩卡佩尔的三角关系中,她学会了不能够完全依赖男人,香奈儿清醒地认识到,要在精神上获得独立,首先要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她没有好身世,且因为一次差点将她毁掉的流产手术失去了生育能力,从小没有家人的香奈儿,比任何人都更想要一份安全感。
于是,她在两位情人的帮助下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帽子店。刚开始的工作有点玩票的成分,但不可否认她确实有种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天赋。她的干净简洁的设计风格与专业技师们做出的粘着鸵鸟毛、花儿甚至小鸟的帽子分庭抗礼。恰巧,那些上流人士也受够了那个虚假丑恶的时代,女人们受够了将胸脯顶得高高,腰身裹得紧紧的巴贝尔紧身衣,受够了像戏子一样带着假发,插着一帽子羽毛,受够了把地扫得干干净净地显示着身份的长裙。
香奈儿的“反动”设计很快收到了认可和追捧。她在巴黎出了名。
女装的革命
每一个新风格的形成都是对旧风格的颠覆。
卖帽子初见成效之后,香奈儿开始制作服装,她将一起长大的小姨阿德里安娜和妹妹安托瓦奈特招至身边一同工作。
“我把一件旧毛衣从前面剪开,这样就不用套在头上往里钻了。我还在剪开的地方和衣襟缝了条饰带,然后加了个领子,加了个蝴蝶结。大家就看陶醉了。”香奈儿回忆说。这件衣服就是到现在仍被向往和模仿的香奈儿经典套装的雏形。
在大家看来,香奈儿的设计具有颠覆的勇气,强烈地显示出设计师本人的性格。她将对上流社会的报复延伸到服装的制作上,不仅将从前最不入上流社会法眼的简朴黑白色、海军的蓝白色、花田里的深灰色来取代各种鲜艳的颜色,还破坏性地将富贵的貂皮作为风衣的衬里,用平淡的毛织上衣遮住丝绸的光泽,用花团锦簇的刺绣和蕾丝做成软呢大衣的内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