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并给予一定经费资助,这对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和大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但从规划课题的实际评选看,也存在一些较大误差。有些对课题内容没有什么研究的,也立了项,有些对课题内容有深入研究的,不见得就能立项。 如何减少课题评选误差,笔者认为,课题评选人应以主持人的前期成果为主要依据,这样造成的评选误差也就比较小。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评选,主要依据是课题申报人4000字左右的一个论证。如何通过一个4000字左右的活页能较准确评选课题,主要依据应是主持人(非主持人不算)的前期成果。若一个人没有前期成果,而4000字左右的论证又做的比较好,这可能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另外一个有研究的人帮忙做的;一种情况就是抄袭别人的;一种情况就是自己真做的。对于前两种情况,由于社会科学研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所以,评选人也就很难发现抄袭或请人代笔的情况。对于第三种情况,若一个人前期没有深入研究,能真正自己做好论证的应当是比较少的。因为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飞到天上。社会科学研究,既需要一个人持续不断的理论研究,也需要一个人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基本功。所以,综合这三种情况,若评选重点考虑因素放在主持人的前期成果方面,这样导致的评选误差也就比较小。

另外,以主持人的前期成果为评选主要依据,这样评选课题,也有利于提高课题的结项质量。因为有了前期成果,就有一个好的研究基础,这对课题主持人而言,就是一个进一步继续深化研究的问题;同时,课题拖延结项的可能也就减少了。若没有前期研究成果,就是申请上课题,完成的难度也比较大,因为一切需要从头开始,这样拖延完成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这对一些具有时效性的国家决策参考项目就十分不好,就起不到国家立项的作用。 今年的国家哲学社会课题又开始了申报,各单位都在积极进行准备,我们希望评选人能更多考虑主持人的前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