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路上 纪录片 转型,一直在路上



药品零售业进入微利竞争时代。当政策环境、经济大势、消费者行为等一切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唯有转型求变,方能突破发展。而转型带来的阵痛则是企业重获新生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那么,如何减轻“疼痛”,打好转型这场持久战呢?为此,《第一药店》本期策划“给转型止痛”。  

 一直在路上 纪录片 转型,一直在路上
  零售药店的发展史,是一部创新求变的转型史。伴随着政策、经济、市场环境的变化,零售药店被裹挟其中,或被动或主动,不断转变发展战略、经营思路和模式,上演着一场接一场“适者生存”的大戏。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在不断调整、不断适应、不断挑战中,药店的未来,依旧是这部转型史的延续。  

  路径图  

  零售药店从草创期至今,转型的脉络并不复杂。  

  业界普遍认同的一条发展转型线是这样的:混沌期——平价药房——多元化——大健康。若在这条脉络上添加上若干关键词,如大卖场、高毛利、贴牌、药妆店、品牌回归等等,药品零售业的成长变化之路也就愈发清晰了。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流通研究中心主任代航这些年一直在研究当代零售药店的发展。依照他的观点,在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且一直在交叉进行的转型共有3次:一、1995年~1996年深圳连锁药店的出现是药店走向连锁化的一次重要转型,海王星辰是这次转型的成功典范。二、2001年前后平价药房的出现是零售药店又一场声势浩大的转型,湖南老百姓大药房在这次转型中脱颖而出。三、药店开诊所,药店超市化以及以药店为基础的国医馆、中医馆所引领的专业药房等多业态模式的出现,仍将成为当前及长期的转型潮流。此处他提出,北京同仁堂健康药房的开设及其在全国各地低调而强势的扩张和云南一心堂大健康店的挂牌等,都值得重视。  

  康顾多医药连锁总经理张国芳则从另一个维度对药店的转型进行了梳理。在他看来,零售药店对于商品与价格态度的改变过程,衍生出不同时期的转型重点。他认为,“商品的丰富程度及价格策略的运用水平,是药店不断成熟的标志”。由此,药店的转型经历了从平价兴起到主推高毛,继而出现商品多元化及业态的多元化。而所有这些反映了一个核心问题,即药店对于价格策略的运用水平在逐渐提高。  

  不过,对于药店的转型,在概念上仍存在一些争议。河南焦作蓝十字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永新浸淫行业多年,他提出,要明确药店转型,必须先明确转型类型,是战略转型还是业态转型。在业态转型上,他认同“平价——多元化——大健康”的路径。  

  而所谓战略转型,是指企业由传统管理运营模式转变为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现代公司模式。“近年来药店管理模式一直朝着连锁管理进行,很难明显看出零售药店这方面转型有什么大变化。”  

  当然,无论是何种概念上的转型,人们能看到的是,零售药店一直朝着现代零售业的方向不断努力。  

内驱力  

  目标清晰并且能引领潮流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还是迷茫的“当局者”。在药店的转型历程中,独站浪尖者有之,跟风盲从者也不在少数。区别在于,对于利益取舍的不同态度。  

  孙永新的感受是,药店的转型很多都是“迫于无奈”。源于政策的诸多限制,处于市场中的药店不得不思考未来之路。如医保店限售非药,迫使药店另办执照,尝试从商品多元化转向产业多元化。

  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内驱力仍来源于企业发展壮大的“野心”。“任何一家零售药店企业都想将蛋糕越做越大”,孙永新说。健康产业蕴藏的“宝藏”激励着从业者,并成为他们不断追寻探索的“源动力”。而挖掘宝藏的能力,对于每家企业来说都不尽相同,http://china.aihuau.com/一旦发觉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也必然促使企业改变自己。代航则指出,真正的差距,仍然是“视野”的差距。企业带头人仅仅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出发,看重盈利模式、营运效率的内在考量,虽务实,但欠缺“胸怀”。而这一点,恰恰是关乎健康产业发展格局的关键之处。  

  “着眼于药店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外部市场竞争、政策环境、消费环境的变化,内外因的共同影响下,不管是主动亦或是被动,药店的转型最忌短视行为”,代航断言。  

  大方向  

  从前述的业态转型来看,其路径正由边际宽泛的多元化向着以“大健康”为核心的多样化探索延展。  

  这一点,长期与零售终端联系密切的OTC企业市场人员有着更微观的体会。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产品经理吴延兵就深有感触。“这些年在市场上跑,能明显感受到OTC种类在不断减少,大部分企业都在朝着‘品牌药+大健康产品’的方向走。”他认为,参照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药店发展路径,这已经是它们的现状,而中国正处于进行时。  

  “大健康无疑是方向,它虽然在多元化的边际上缩小了跨度,但仍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张国芳指出,仅在商品上,业内对于大健康的理解可能就千差万别,在业态、模式上更会涌现出不同的“解读版本”。“已经探索较多的药妆店、居家护理药店等实际上也吻合大健康的概念,虽然暂时还未有大范围的成功案例,但市场是存在的。又比如新特药房,也可以说是大健康范畴下的一种模式。”

  而从商品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具象的大健康转型也正改变着整个供应链条。上游企业开发大健康产品的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值得一提的是,当下的盲目跟风以及由此产生的同质化经营,同样需要引起上下游的重视。对此,吴延兵的担忧是:“粗制滥造的所谓大健康产品混淆了视听,在市场还未真正成熟时就扼杀了优秀产品的未来。”

  无疑,上下游联手,建立大健康大战略的合作,品牌工业与主流连锁在意识形态上达成一致,在这个转型关键期十分重要。在这一点上,孙永新认为,品牌药企与主流连锁都应该有主动的担当意识,方能实现真正的共赢。  

  代航在大健康的思潮中提出:“业内要仔细研究专业类型店和药诊店业态。”他认为,大健康之大,并不是完全避开“小而美”。专业药房和药诊店等模式,如果能另辟蹊径,同样大有作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4826.html

更多阅读

三国之指点江山 读《指点茶山》谋转型,比对手活得更好

九峰茗茶一夜间关闭福州所有门店,一石激起千层浪,还有多少茶叶企业处于类似的挣扎之中?媒体没有报道,也不会有人知道精确的数据,但一定不会少!公开的信息表明,九峰茗茶,有“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之称的,创立于2002年。这十多年的发展使得

广电总局是不是有病 湘鄂情不是在转型,是有病

我的一位同事,前不久在北大某MBA班的一堂课旁听,正在上课的教授问:“你们中间有信仰的请举手。” 台下大多为企业老总和高管的数十人中只有3人举了手,一人信仰基督教,一人信仰佛教,还有一位是信仰伊斯兰教的。     信仰在当下果然不

中国中产阶级消费报告 消费是否转型,一切都看中产阶级

     从大陆专家们提供的数据来看,台湾市场的进口葡萄酒销售应该足足比中国大陆早了十多年,而台湾进口葡萄酒市场深受台湾经济发展的过程影响,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就遇到了拐点,这个拐点造成台湾目前酒类市场消费的现状。  自改

声明:《一直在路上 纪录片 转型,一直在路上》为网友透过爱情看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