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手头上的一叠资料,田家伦闭上眼睛揉了揉眉心,脑子里却仍在思考着入选新基药目录品种的定价问题。看看桌上的时钟,想到接下来如何参与各省的基药招标,田家伦需要作出准确的判断。最近,新目录公布后,着手权衡自身产品定价的人远不止分管先声药业营销工作的他一个。采访中,多数入围企业表示在根据市场调研情况做具体的调整了。
一边是可能分食的诱惑市场,一边是可能面临的降价风险,两种“可能”交织把药企们夹在了机遇与挑战之间。他们的心结在于,2009年版基药目录实施后,基药价格平均下降了30%,2012年版新基药价格走势如何牵动着企业神经。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认为,“基药应依据药品价值来定价,慎用行政性降价和低价竞标。”独家品种忧降价
作为新基药目录中大幅增加的类别,独家品种的价格调整仍扑朔迷离。虽忧心基药独家品种降价,业界对具体的价格调整政策仍在观望。“我们现在最担心的是独家品种的定价问题。”广州白云山奇星药业市场总监邓景赞毫不忌讳。奇星药业入选基药目录的独家品种是华佗再造丸,上个目录周期,该产品整体销售增长超过了50%。邓景赞心里明白,同时原料成本也在不断攀升。“虽说这类产品价格基本没变化,然中药材的成本却在上涨,人工及营运成本大增。即使总体销量有较大增长,公司的总体利润增长却是低于预期。”邓景赞坦言。
他认为,基药的定价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对调整后的价格进行核查和评估。“成本是在不断变化的,价格太低或者太高都需要及时地调制。”邓景赞分析道,这还要综合日服用量、产生的效果等方面考虑,不能只看药品的单价。
实际上,独家品种的定价“特权”也在风雨中飘摇。年初,行业内热议的独家品种试行国家定价被写入《2013年卫生工作要点》。分析人士认为,独家品种究竟怎么定价需要等待具体配套政策的出台。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可能会继续采用薄利多销的营销方式。
对此,河南羚锐制药产品经理吴延兵深以为然:“若基药中的独家品种降价,那也是在整个行业范围内的价格调整。除非是降价幅度太大,否则独家品种价格下调不会对公司造成太大影响。因为新基药目录的施行会带来市场扩容,企业因降价而被削减的利润空间可以通过销量的增加来弥补。”
当然,企业的营销战略如何穿到自认为合适的“鞋”还需具体分析。邓景赞说,此前基药目录主要覆盖基层医疗,而且没有限制基药在医院的使用比例,再加上二级以上医院的药品竞争比较激烈,导致企业在二级以上医院的竞争中没有太大优势。“现在大医院市场成为新的方向,市场也会逐步扩容,公司的产品战略会逐步向二级以上医院延伸。怎么贴近这块市场是我们内部正在热议的问题。”邓景赞告诉记者,二级以上医院释放出的空间对品牌企业是利好。
抗肿瘤药进退维谷值得注意的是,与旧版目录相比,新目录多了很多外资药的身影。其中,抗癌、血液系统等领域大量纳入了施贵宝、辉瑞、默沙东、罗氏等外资巨头的品种成为基药。看起来很美,但外企也是心有余悸。因为上版唯一进基药目录的舒降之以降价52%的策略并未换来热销的场面,这让他们看到了市场的残酷。
而这种竞争的残酷同样令国内的企业并不轻松。例如多柔比星、奥沙利铂等品种,海正药业、恒瑞医药、先声药业等国内企业要与外企同台竞技。他们都无法摆脱降价以满足招标要求或者放弃基本药物市场的选择题。“对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来讲,进入基药目录都是很尴尬的。”先声药业营销副总裁田家伦说。
田家伦分析称,基药目录主要覆盖基药市场,但各个省的招标却是以省级医疗机构为主,在基药招标时,外资企业会坚守价格,保证利润,如果执行基药价格,很多外资企业会优势渐失。
而在医院没有彻底解决“以药补医”的前提下,医生使用价格高的进口药的冲动仍旧存在。国内某创新型制药企业的老总则表示:“外资企业若不选择主动降价,就会选择放弃基药市场。以抗肿瘤药为例,其市场需求量不高,不同于需要长期使用的慢性病药品,抗肿瘤药需要医生的处方才能购买。而且国家规定要批量配备的医疗机构,使用却很少,抗肿瘤药多集中在专科医院,特别是三级的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才有较大使用量。可有些国产药已经疗效很不错了,价格也明显具有优势,却反而没有市场,原因就在此。”
可见,要抢占更多的市场,国内企业要主动融入到医改趋势中去。田家伦告诉记者,药品高毛利的时代已经结束,仿制药应主动降价,通过批量生产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增加销售来保证和增加利润,最终保证企业生产能力。“中国的仿制药无论是胶囊还是粉针制剂,进入基药目录,市场会扩容,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他认为,这也需要外部的推力,国家应扶持民族医药企业的发展,让民族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定价、招标等环节中有公平的竞争机会。
普惠产品拼品牌
针对基药定价的问题,此次基药制度“升级版”做了一些改进的措施,记者了解到,对经多次采购价格基本稳定的基药试行国家统一定价,对少数基层必需但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基药,采取招标定点生产等方式确保供应。进入基药目录会带来市场扩容,但也面临着降价的风险和激烈的价格竞争。在宋瑞霖看来,“很大一部分基药产品都具有临床可代替性,基药与非基药之间的这种竞争肯定是残酷的”。
谈及此,一直在基药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营销专家余波告诉记者,进目录是企业政府事务运作能力的一次检阅。出销量,才是企业营销能力的真比武。基药进去了能否做大,这个是关键。“这里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品种的竞争格局,能否上量,要看基药品种在竞品中的竞争力和功能竞争中的格局情况;其次是药品的精细化管理程度。在医院市场有空间的基药品种就有控制力,也就是在新的利益分配机制格局中占有优势地位。”
余波认为,相对高价的基药品种在未来基药向二级以上医院的延伸中优先放量。因为从目前的政策措施来看,要实现医院的基药配备数量并不难,医院感到最吃力的是使用金额的问题,在医改具体措施尚未到位的前提下,价位空间大的品种会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而价格稍低的基药品种,主要是看普药的竞争格局如何,如果这个基药品种价格低,就要看其在非基药竞争品种中是否具有质量和价格的比较优势。
要撬动新的市场,田家伦给出的思路是,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企业应选择一两个治疗领域为特色领域,并将之做大做强,不断在特色领域增加品种来覆盖市场,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优势;同时要重视创新,其中包括仿制药的创新,中国创造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层面。“而创新又体现在涵盖企业发展战略的创新意识、资金投入、固定资产投入、软实力的发展与产品营销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要在区域市场准确定位,不能盲目求全,要细分目标市场,精耕细作,并发展一些根据地市场。”田家伦建议,要创新营销模式,优势互补,做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