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表示,11月日系乘用车共销售17.02万辆,环比增长72.2%。消息一出,“汉奸、走狗、败类”的言论再次在网络蔓延。
不禁想起笔者曾在9月17日撰文指出——“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美国轰炸,国内掀起拒喝可乐、抵制美货的高潮,然而没过多久,可乐照样喝,KFC照样吃,别克照样开,美剧照样看。日本在钓鱼岛问题、靖国神社参拜问题上多次挑逗国人神经,此前也引发过类似的打砸日本在华商店、抵制日货事件,然而每每当风声过去之后当事态稍有缓和,为什么日本车、日本家电、日本化妆品依然在中国很畅销?”
前几天,郑州一名小学生航航的外国同桌上课时说“将来当上国家领导人就占领中国”,航航因此和外国同桌吵架,班主任让航航写检查。航航认为自己没错,不应向同桌道歉。看来连小朋友都很爱国,为什么买日系车的大人反倒不爱国了呢?
国人似乎动不动就将“爱国”挂在嘴边,很容易激动也很容易忘却。忘却了我们为什么要激动,忘却了我们何时才能不激动。
为什么每每抵制日货之后,还是有很多人心甘情愿地掏钱买日货呢?是他们不够爱国吗?如果消费者买一辆车的行为都要上升到爱国的高度,那么我们穿的、吃的、用的、玩的,但凡是洋货都该统统没收销毁。不要说日本怎样怎样,血洗圆明园八国联军都有份,为什么不抵制美英法意德?如果我们还在纠结爱不爱国的问题,那将是30多年改革开放的最大失败,而这种思想或将把我们引入今日之朝鲜。
当政治不再是一个左右我们购买的因素时,每一个理性的消费者都会不由自主地选择质量更好、性价比更高、更懂用户的商品。中国汽车工业已走过了60多年,“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也施行了多年,然而技术没换到,市场却被列强瓜分殆尽。虽然奇瑞、吉利在自主品牌阵营闯出了一片天地,然而当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好、手里的票子越来越多,准备“鸟枪换炮”时,却发现能买的国产车越来越少了。
顺境时抓住机遇扶摇直上,民众抗日时能够绝处逢生实现逆转。从营销的角度来看,日系车在中国市场无疑是成功的,是中国企业学习的榜样。在发生打砸抢日系车事件不久,日产、丰田、本田三大日系车企,针对此前在抗议日本政府非法“购岛”游行中意外受损的中国本地车主、4S店,分别推出了不同程度的补偿方案,如换购、免费维修,负担医疗费、店面修缮费等。正是这样的温情,使部分举棋不定的车主促成了日系车销量的反弹。
抵制日货需要时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日经济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割。邓小平“韬光养晦”战略为和平发展中国经济争取了难得的30多年时间,成效卓著。30多年来,面对日本和周边国家的挑衅,我们埋头发展,我们“夹着尾巴做人”,可谓“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西汉初期,北方匈奴一直是巨大的威胁,而高祖、文帝、景帝三代皇帝一直采取的是屈辱和亲的对匈政策,直到70多年后,亲政的汉武帝发起全面的武力反击,才慢慢收复失地制服匈奴。历经30年改革开放和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全面抵制日货的时机是否成熟?起码从目前来看,民族工业尚未全面崛起,民众收入整体偏低,国际地位还远未达到预期,因此还不具备抵日的充分条件。
抵制日货在于政府的决心。抵制日货属于长线投资,短期内非但难有回报而且会很狼狈。对于抵制日货这件事,政府的态度就像是大专院校对待学生谈恋爱的态度——“不提倡不反对”,而正是这种态度使民众面对日货时心情充满了纠结。在质量和价格都中意的前提下,面对“买还是不买”的难题,绝大多数人选择了“随大流”,亦即根据反日的气氛来确定。在5年为考核期、政绩至上的现行政治体制下,抵制日货只会是民间每年一两次的自发行为,若幻想因此而像韩国一样实现民族工业的整体崛起,终究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注:此文并非要为日系车和日本唱赞歌,而是要提醒大家,在慷慨激昂地反日之前好好想想,反日这么多年我们为何原地踏步?最该站出来反日的群体为何缄默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