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名山:釜山,中华民族开篇第一山
釜山位于河北境内,是传说中釜山合符的所在地。《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曾“北逐荤粥,合符釜山”,“合符”是中国历史上流传久远的一项合盟信物制度,屡见于典籍,并有出土实物为证。“符”的材质有竹、木、玉、石、金、铜等等,不一而足;“釜山”是黄帝与各部族代表合符之地,即统一符契、共同结盟的地点。
釜山合符,是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作为汉民族前身的华夏族的基础初步奠定,中华民族雏形初现。黄帝也由部落首领一跃而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了诸侯共主、万国宾从的天子,带领先民们结束了游牧或半游牧的历史,进入了定居农耕、驯养家畜的时代。诸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所以,釜山是中华大一统的开端之所,是开创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奠基之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源。
在釜山周边发现的文村、金家坟、遂城、瀑河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距今有5000年历史,大致相当于黄帝时代。1986年5月,在釜山正东约10公里处的南庄头村北,发现了一处上古文化遗址。1987年8 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对南庄头遗址进行了试掘,认定该遗址下文化层的年代距今9700—10500年左右,是一处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填补了我国北方旧石器文化晚期至磁山、裴李岗新石器文化的空白,同时也为研究我国北方全新世气候环境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地层剖面。
黄帝在逐鹿打败蚩尤之后,于是釜山宴请各部落首领,并且开始了华夏民族的农耕文明,从考古挖掘来看,在釜山周围发现的各种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不少酒器,这就充分证明了历史上的釜山有着悠久的酿造历史。也充分印证了黄帝合符釜山,以当地美酒款待各部落首领及英雄的史料。也可以说,从这个时候起,釜山地区盛产的美酒(今刘伶醉酒),便已经随着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发展,以及炎黄融合的潮流,流入到华夏民族的血脉中,成为中华民族血脉的一部分。
一款名酒:千日醉,中国古代传奇第一名酒
历史上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对一种名叫中山千日醉的酒痴迷,并且由此留下了很多佳句,如刘希夷《故园置酒》愿逢千日醉,得缓百年忧,杜甫《垂白》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王勃《春园》还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西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下》有记载说。曾经有刘玄石到中山酒家买酒,酒家卖给他千日酒,忘了告诉他喝这个酒要有一个度。刘玄石回到家里就喝醉了,而他的家人不知道,以为他已经死了,于是就把他厚葬了。酒家累计千日已经满了,于是想起玄石来这里买过酒,醉酒也应该醒了。就到他家里去看看,听他家人说玄石都已经死了三年了,已经埋了。于是酒家,带着他家人去开棺,才从醉酒中醒来。俗话说:‘玄石喝酒,一醉就千日。’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九也有记载:说有个叫狄希的人,中山国人,他能酿造千日酒,人喝了之后能醉千日。
战国时期,中山国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中山国当时位于赵国和燕国之间,都于顾,后迁都于灵寿,因城中有山得国名。曾于燕赵并存百余年仅次于战国七雄,被称为“千乘之国”。中山国受地理环境和鲜虞族传统生活习俗的影响,牧业与农业生产并存发展。北部以牧业为主。南部以农耕为主。中山国手工业生产非常发达,其工匠制造的铜、玉、陶、金、银、骨、石等大量精美的艺术品,在数量、造型、工艺水平上,都有很高水平。到汉朝时,中山国已有极高的酿酒水平。1974年在河北省中山县三汲村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墓葬中发现两壶古酒。其中一壶呈绿褐色,出土时还散发一股醇香。正是史料中记载的当时各诸侯王垂怜“千日醉-古松醪酒”,这壶酒震惊世界至今2300多年的活文物比德国维尔茨堡1540年前酿造的“宝石酒”早了700多年。充分印证了河北保定这个地方早在两千年前就有着很好的酿造文明和酒文化。
而千日酒就是刘伶醉的前身,后来晋代竹林七贤中的刘伶,一生好酒,尝遍天下美酒之后,在徐水找到了最后的归宿,因为品尝了徐水的千日醉美酒之后,不仅写下了著名的《酒德颂》名篇,而且还留下了刘伶一醉三年的故事。
一座名墓:中山靖王墓,中国酒史考证第一墓
保定地区酒文化的发达,从古至今一直延续,其他地方的酒文明,要么有古无今,要么有今无古,很多都是传说和故事牵强附会在一起的。而保定地区的酒文明,可谓亘古亘新,一直都保持着高度的发展,这不仅得益于这里独特的气候环境,宽广的燕赵平原造就了这里百姓的豪爽性格,温润的白洋淀气候则培养出了这里饱满的粮食,加上太行山脉的流淌下来的山泉水,孕育除了独特的燕赵酒文化。另外因为每个朝代王者的带领,使得这个地方的酒文化始终保持高度发展,成为了中国酒文化中最具霸气和王者气息的产区,这是任何一个白酒都不具备的气质和性格。
史书记载,刘胜在前元三年被父亲(汉景帝)封为中山王,史籍多有评品,说他乐酒好内。也就是说他喜欢喝酒色,嗜酒如命。从满城汉墓出土文物看,随葬品中有33个装满酒的方形大陶缸,缸体上还写着酒的名称、种类和重量,如“黍上尊酒十五石”、“甘醪十五石”、“稻酒十一石”等。上尊、中尊、下尊是汉代酒的分级,稻酒、甘醪、黍上尊都是上等好酒。这些酒缸,大小相当,盛酒总重量约折合今五吨也就是一万斤,足够刘胜再喝几十年的。
1968年出土时,缸内还有粘稠的液状物。随葬品中,还有好多盛酒器和饮酒器,造型优美,装饰华丽,有的器物刻有铭文,记载着酒器的名称、重量、容量和来源,体现着乐酒人爱酒器的性格。盛酒的乳丁纹壶,色彩缤纷,绮丽异常,原为窦太后长乐宫所有,后转归刘胜,看得出奶奶对孙子的喜爱。蟠龙纹壶,通体有鎏金银纹饰,壶身腹部是四条独首双身金龙盘绕,龙身缀卷云纹,呈云间飞舞状。
刘胜墓的挖掘,不仅让世人看到了中国汉代的历史,也进一步佐证了保定徐水地区酒文化的源远流长,刘伶醉正式在这样一片酒文化的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并且因为这里的发达,是的中国历史上品酒第一人在此找到了人生的归属,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篇章,在这里以自己的名字传承下了刘伶醉酒。
一个名人:刘伶,中国千古品酒第一人
公元1500年前,走遍四方,尝遍了天下美酒的刘伶觉得不过瘾,受好友张华邀请到武遂品尝当地的美酒中山千日醉,于是不远千里到武遂(今徐水遂城镇)。饮“中山千日酒”后,褒奖有加,赞不绝口,竟至“乐不思蜀”。
刘伶,魏晋时期沛国(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人,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品酒第一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喝酒最有成就的一个人。明朝冯梦龙《古今笑》记载“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 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根据《世说新语 任诞第二十三》记载,刘伶喝酒没有节制,妻子劝阻他,刘伶也不生气,顺着说:“好吧,不过我酒瘾太大,自己恐怕戒不了,只能求告鬼神帮忙。你马上为我准备酒肉,我要对神发誓。“妻子信以为真,按他的吩咐准备妥当。没想到刘伶跪下却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儿之言,慎不可听。”说完,喝酒吃肉,豪饮完毕,烂醉而眠。
在保定徐水,“刘伶醉酒,一醉三年”的传说家喻户晓,话说刘伶来到遂城,见一酒楼,酒旗高挑“润泉涌”三个大字,门上贴一副对联,上联:猛虎一杯山中醉;下联:龙饮两盏海底眠;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刘伶不服,连饮三碗后,竟有飘飘欲仙之感。霎时,刘伶神思泉涌,写下千古名篇《酒德颂》。题罢便昏然睡去,伶妻以为醉死,便埋。三年后,店家到刘伶坟前,请人打开棺木,却见刘伶面色红润,与三年前无异。少顷,只见刘伶坐起,伸个懒腰,连呼:好酒哇,好酒!从此之后,“刘伶醉酒,一醉三年”的传说便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一座名址:刘伶醉窖池遗址,中国白酒酿造第一址
1998年7月,在酒厂东厂区第一生产车间技术改造工程中,发现了一些瓷片,立即通知县文物部门,并由文物部门进行了为期15天的考古勘探、发掘,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瓷器遗物和古井遗迹,经河北省文物专家组对出土的瓷片、瓷器和古井进行鉴定,特别是位于酒厂车间内的古发酵池,保存情况良好且一直在连续使用, 2001年2月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3月26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在刘伶醉古酿酒池及其附近环境中取样定向分离细菌,共分离到18株片球菌(其中4个已知种), 16株乳杆菌(其中2个已知种)。有两株片球菌与目前全世界所报道的8种不同,可能是新发现的新种,还有两株乳杆菌,也可能是新发现的新种对研究我国蒸馏白酒的发酵酿造工艺具有重大意义。
2005年4月5日,刘伶醉烧锅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首批中国食品文化遗产,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当时我国北方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为研究华北地区乃至我国白酒酿造工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从目前已知的考古资料看,可以说刘伶醉烧锅遗址是中国蒸馏酒的发源地之一。2006年5月25日刘伶醉烧锅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15日刘伶醉烧锅遗址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名单。
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刘伶醉古烧锅遗址近900年历史、水井坊酒坊遗址近600年历史、泸州老窖池遗址432年历史、剑南春酒坊遗址284年历史,其中刘伶醉古烧锅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历史最早且从未间断使用的发酵池群,是经考古发掘的我国制造蒸馏酒的最早遗址,为探索我国蒸馏酒的起源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