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来,中国企业的总体发展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快。但“发展水平”却不尽人意,让我们多少有点着急。应该如何衡量一个企业的发展?什么样的企业才能算好企业?可能思考的角度不一样,答案则会大相径庭。做品牌策划多年,可乐侠田新利站在品牌的角度,希望能够比较客观的说一点中国企业的问题。
结合致本营销策划机构的“品牌站立”理论,可乐侠田新利认为,中国企业客观上普遍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即所谓的“软肋”,而且有大量鲜活的反面案例在我们身边发生着,足以让我们本土企业重视起来。
软肋一:产品“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也就是骨密度不高,不结实,甚至一击就碎。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一些企业频频“出事”,原因大都败在了“产品”质量方面。譬如双汇、三鹿、霸王、修正、达芬奇……看似耳熟能详的一些品牌,但由于产品问题,直接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感情。连一个好产品都算不上,那怎么能够被消费者所接受?就更谈不上品牌忠诚度了。
“品牌站立理论”指出,一个品牌首先要做好产品基础体系,否则不可能真正把品牌做好。除产品质量以外,产品基础还包括产品创新。这一点更是本土企业的软肋。如中国汽车工业虽然发展态势喜人,但技术问题始终让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很难走出去,甚至国人的关都过不了。当然也有一些出口了,但均是亚、非、拉美,很难进入到欧美日韩等上层主流市场。包括电子、电器等诸多行业,中国企业并没有真正做到自主研发,而是大量引进或山寨别国的技术。所以,中国企业整天谈品牌,其实有很多企业家面对自己的产品都很心虚,如何做品牌?
“骨质疏松”的结果就是跑不动更跑不远,不要被本土企业光鲜的外表所迷惑,没有核心产品或者产品的核心,很可怕。
软肋二:品牌“形式主义盛行”
对于品牌而言,本土企业在认知上较浅。在不少的企业家眼里,片面的认为:品牌就是品牌的外在形象,就是他们让消费者所能看到的,包括LOGO、包装、代言人、海报等。那真正的品牌应该是什么?是指消费者对该产品有形的和无形的印象和联想。其实对于一个品牌而言,无形的气质远远大于有形的外在形象。比如,很多人去麦当劳不是奔着麦当劳叔叔的形象去的,一定是对麦当劳的洁净、轻松的环境、诱人的美式快餐、以及美国文化的体验。
中国本土企业常常顾此失彼,对能够用眼睛看到的外在形象特别在意,而对品牌的气质(文化层面)不知道如何打造或者懒得去塑造。因为品牌文化的塑造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更需要资金支持。而一张海报很快就可以搞定。为了让自己的品牌看起来像回事,或者说更像某个品牌,一些企业往往在设计LOGO时就开始模仿。有些品牌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腰包鼓了,就一定要请代言人,也不管这个明星和自己的品牌搭不搭。举个例子,有个家具企业请了范冰冰做代言。这原本是好事,但企业文化和范冰冰之间没有一点关联。再简单一点讲,请这个一线明星做代言并没有给品牌本身加分,反而是明星的光环太耀眼掩盖了品牌。再通俗一点,如果去掉代言人,品牌自己还剩下什么?很多企业这时候就会觉得有些紧张了。试想,比如要喝咖啡,大家一定会想到星巴克。但星巴克的代言人是谁呢?估计很多人都不一定知道。唯一知道的是去星巴克品一杯,代表着一种质感的生活。这就对了,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品牌目的。一句话,有代言人那是锦上添花,没有代言人也不会紧张。先做对,再做美。经营品牌切忌花里胡哨没内容。
在品牌方面,可乐侠田新利要提醒的是,一切形式的东西都可以去复制,只有无形的才不易被模仿而更深入人心。那品牌到底如何打造?根据“品牌站立理论”,品牌必须要有自己的攻击和防御体系。别人有的可以作为防御工具,别人没有的可以作为攻击对手的武器。比如致本策划机构曾经服务过一家家具企业,“婚床”定位是整个行业没有的,可以作为攻击同行的有力武器,并给婚床策划了一系列的标准,短时间内很难模仿。其次承诺:以婚床标准做每一张床。普通床市场也不能放弃,和别人市场一样但又高于对手,我们称之为防御性策略。
软肋三:对消费者研究不够
为什么中国消费者对我们本土的品牌忠诚度普遍不高?
根据品牌站立理论,原因可以概括为三点:
首先,产品不稳定不扎实;其次,品牌气场不足以吸引更多消费者;最后,品牌和消费者之间没有沟通或者沟通太少。以上导致了消费者对自己的品牌不感冒。重点要说是本土品牌对消费者的态度问题。做营销策划多年,可乐侠田新利总体上感到:本土品牌欠缺对消费者的信息反馈。致本策划机构曾经做过一些品牌市场研究活动,但很多好有本土企业真正了解消费者。还听到一家企业老板说过一句话:我做市场20多年,消费者想什么还需要做研究吗?可乐侠田新利认为,为品牌埋单的最终是目标消费者群,不了解或者不细致的了解他们的消费认知、习惯、心理、行为等各个方面,让他们埋单就变得不容易了。品牌站立理论指出,一个品牌必须潜心研究消费者,这样才能找到有效与他们沟通的途径,才能与消费者产生亲和感,买单才会变得更加容易。
对于国外的大企业来讲,每年会委托专业公司不定时的做不同形式的市场研究工作,其中主要部分就是目标消费者的研究。去年,荷兰一家电器公司在中国推出两款新LED节能灯,从产品功能、包装设计、陈列等诸方面委托我们针对目标群做了市场研究,被他们这种研究消费者的精神所折服。每次与这些企业合作时,都会感慨本土企业对消费者研究的欠缺。为什么中国消费者会对本土品牌忠诚度不高?只因了解不够。(原创作者:田新利,系上海致本策划机构执行总经理兼策略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