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过后,市场就给茶叶界一个不容乐观的信号,往年在春节后有关“清明茶”的订单就纷至沓来,而今年在各茶叶产区几乎没有了这种现象,如今各地茶叶都已进入采摘期,产地的粗加工企业向茶农的收购价也普遍低于去年,一些地方年初炒作一番天价茶后不久就出现过山车现象,天价茶价格一落千丈。今年茶叶市场的变化虽然让茶叶企业有些难以接受,但从全国的市场供需来看,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茶叶价格下跌是必然的结局,这种市场现状对于总体实力有限的中国茶企来说,就意味着一轮行业性洗牌的到来。
作为农副产品中的一员,茶叶价格历来是在流通渠道上层层加码,茶叶种植的农民本身获利甚微,市场供过于求一经出现就更容易损害到种植户的利益,云南普洱茶农大面积改种咖啡也无疑与茶叶价格过低相关。尽管近年来在市场上出现了“陈茶热”,但全国每年近三分之一的过剩产能还是让茶农与茶企都颇感压力过大,“陈茶”即便炒得再热也敌不过每年新生的“陈茶”数量,普洱茶农种咖啡虽然目前只是局部现象,但产能过剩的事实还是不断蚕食着各地茶农的热情,在市场流通受阻的前提下,不能种咖啡的其他茶叶产地农民也会放弃茶叶改种别的农作物,这也是没有实行区域农业规划的中国所有农产品必然走向的归途。
面对严重才能过剩的茶叶行业,茶农与茶企的出路在哪里?茶叶产品还处于原始的农副产品阶段,尽管全国的人均消费茶叶数量还远远低于国外的平均水平,理论上看茶叶的市场需求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从历年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数据体现来看,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的数量递增都远远落后于产能的递增,这种递增速度是中国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茶叶还有所无力沉受的。
从出口与内销两大途径的比较来看,内销数量的递增相对更加具备先决条件,因为出口茶叶既有价格上的劣势,也有技术壁垒上的门槛<主要表现在茶叶的食品安全问题上>。以茶叶大省福建为例,内销的拉动在许多省份都具备一定优势,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福建市场已出现全民饮茶的局面,在福建的任何机关团体与企业单位,泡茶几乎成为工作的内容之一,茶具和茶叶几乎等同于办公必备用品,办公室里来了客人就会以茶招待,在居民家庭中也同样与茶分不开,福建也就成为茶叶消费大省了,这种现象在国内许多省份尚未形成,这便是内销市场潜在的递增空间。从这方面来看,各地茶企如何去营造全民饮茶的时尚氛围,无疑是拉动茶叶内需的有效途径,也是在产能过剩的现实背景下茶企救市的一大任务。
众所周知,我们的茶叶产品是千百年来一成不变的原条茶,在古代茶叶神秘莫测的身世一直隐藏在皇家深宫大院与名山大川之中,被当作罕见的礼品往来于皇亲国戚、机要大臣以及外国使节之间,这种茶叶的尊贵身价至今让中国茶企难以割舍,在茶叶界总以“懂茶”为荣,茶人还乐于把自己装扮成具有仙风道骨的茶神。相比与18世纪就迷上中国茶的英国人,他们当时还不知道红茶和绿茶是同一树种上加工出来的东西,如今却征服了中国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我们的茶叶内销的递增就显得路途遥远了。从扩大茶叶内需的客观需要出发,中国茶企该是剥去茶叶神秘外衣,还原于茶叶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真实面目,把终端价格降到合理的空间,让中国人都喝得起中国茶,以薄利多销微利经营做大市场份额。
现代社会进入了快节奏生活时代,“立顿”这个中国的茶徒弟与时俱进,茶叶的深度加工让产品高度增值,以方便快捷的表现形式让中国的上班族一见倾心。按照中国人的话说“风水轮流转”,也该是中国茶企学习“老外”做茶的时候了,通过深度加工茶叶,让茶叶产品更加丰富多彩地迎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让中国茶叶行业得以健康发展。
只有茶叶企业积极投入到倡导健康饮茶的热潮中,形成全行业推动下的消费氛围,让国人都形成饮茶习惯;把中国茶叶的传统神秘面纱揭开,还原茶叶的饮料本质,把茶叶价格合理地下调;与时俱进地开发茶叶新产品,迎合现代人的消费需求,这不仅是在产能过剩时期的救市策略,更是中国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