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服装博览会”于三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开幕。展会规模宏大、装修奢华、人气十足,足见中国服装行业发展势态良好。然而在喧嚣之后冷静下来,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多数是十足的洋文名字、不伦不类的仿洋文名字。展馆内外满眼都是白人模特海报、印刷品上印刷的多数是外国人的形象,比例高达74%之多!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品牌做出来的衣服是专门给外国人穿的吗?答案显然不是。既然市场面对的主要是中国消费者,用的却是外国名字和外国人形象,这背后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呢?一言以蔽之,是供消双方普遍的自信心不足以及品牌个性发育的不成熟。
一个品牌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能是世界的。我们耳熟能详的国际知名品牌无一不是先在自己的国内成名之后,再逐渐跨越国境、发展成为世界品牌的。不论是ZEGNA还是NIKE, ARMINI还是LOUIS VUITON无一不是如此。知道了品牌发展的必由之路,就必须先奠定品牌的民族属性,赋予其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我们什么时候见到意大利名牌刻意去取一个法国名字、而法国名牌刻意去取一个英国名字?假如今天的意大利名牌74%使用的不是意大利文名字、使用的不是意大利人的形象,我们会做何感想?我们刻意为自己的品牌取外国名字、使用外国人形象,正说明我们的自信心不足,连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如何去说服外国消费者,让他们相信我们的品牌呢?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悖论。
前一段时间,网上曝出意大利政府来华打假,真李逵来揭假李鬼,可见外国人并不喜欢这一套。弄个假洋品牌来愚弄一下自己的同胞,多卖几块钱花花还可以,但作为品牌战略就不算高明。这样的品牌如何能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名牌?李鬼跑到李逵家里,免不了要吃大亏的。即便是作为国内市场战略,这种挟洋以自重的手法,大概也逐渐不灵光了。前一段时间曝出的达芬奇家具案,已经对消费者进行了一场普遍的品牌教育,使得他们知道,打着洋旗号的,不一定是洋货。
可喜的是那些立志创建中国时尚名牌、进而世界名牌的企业家和战略家们早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一些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的品牌正在悄悄地成长。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一个认识误区,一提到中国文化,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中国传统文化,刻意从古典和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发掘材料,而忽略了对当代文化现象的整理和升华。时尚品牌需要时尚的文化内涵,从当代文化中寻找主题,才会具备更大的市场招感力。我们盼望着这样的品牌会更多更强,早日代表中国时尚品牌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