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已成为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中国式的离奇现象。中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无论是作为大买家还是大卖家。
是什么妨碍了中国企业的定价权?祝继高博士的新作《定价权博弈:中国企业的路在何方?》通过深入解剖一个个定价权旁落的鲜活案例,以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手笔,为读者梳理了中国定价权缺失的来龙去脉。
在全球竞争的时代,定价权缺失是全球产业链控制力低下的集中表现。透过祝博士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中国企业为何缺乏对产业链的控制力:一是产业整合度不高。在国际对垒中,中国再多些散户式企业,也难以撼动国际垄断者的地位;二是处于低附加值的产业链低端环节。倘若没有产业升级和转型,中国始终只能扮演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世界工厂;三也是最重要的,即产融结合不足。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机制,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供需问题。美国、日本等国家没有出现中国式定价困局的核心原因之一就在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高度融合,借助各种金融产品和工具,通过产融互动为产业资本牟利。例如,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通过入股、参股甚至直接投资的形式,开发海外的铁矿石资源,2003年还收购了淡水河谷公司的母公司15%的股份。事实上,国际期货市场上投机家的背后,大多有产业资本的身影,通过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的遥相呼应,促使现货市场价格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变动。
中国企业离定价权还有多远? 我们需要做什么?相信品读《定价权博弈:中国企业的路在何方?》,会给读者以启迪。非常期待祝博士有机会时出一本介绍欧美成功案例的姊妹篇,他山之石可为探寻中国企业获取定价权之路多一些经验和启示。
《定价权博弈》 祝继高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