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汽车意见领袖程远老师一篇有关电动车的博文,引发了很多汽车业界人士的思考。一直以来,大家对电动车固有发展思维模式,似乎得到了一些松动。笔者联想到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路是人走出来的”。很多时候,困难和瓶颈,都是人们以讹传讹“传”出来的,只要大家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一起“走路”的决心,在四方努力下,电动车时代也许没有想象中的遥远。
PM倒逼车企打响转型攻坚战
自今年1月6日,北京市环保部门首次公布一组PM2.5的研究性监测数据,标志着我国环保工作开始“直面现实”,并拉开了“环境保卫战”的大幕。空气质量提升与治理交通拥堵并肩作战,将矛头共同指向机动车污染。随着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重要区域PM2.5数据的不断发布,将直接倒逼车企打响转型攻坚战。 由此,作为产生污染的主要来源,汽车工业已经无法回避,必须做出节能减排的决心。发展新能源汽车自是首当其冲。
发展新能源汽车,关键是什么?自然是技术。一直以来,续驶里程短、安全性较低成为了电动车技术的发展瓶颈。不过经过这两年的发展,我国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笔者查了一些资料了解到,我国目前已经有180多款各类新能源汽车进入产品公告。在电池、电机和控制系统方面,车用镍氢和锂离子电池等零部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尤其是锂离子技术更是具有很大优势,例如横跨汽车与IT两大产业的比亚迪手机锂电池一年做3亿只,累计达到22亿只,占全球市场20%的份额。
全球电动车产品也是层出不穷,雪佛兰沃蓝达、日产聆风都在全球销量上都取得了不俗成绩。在国内,面向个人消费的比亚迪纯电动车e6先行者,其综合工况下单次充电续航里程最长达到了300公里,远远领先世界电动车的平均续航里程,并且比亚迪e6出租车累计行驶里程超过950万公里,单车最高里程超18万公里,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次电池引发的事故,也充分证明电池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电动车可以如手机一样在家充电
原本充电难问题,程远老师也给出了新观点:“业界普遍认为,电动车推广最大的障碍是普及公共充电站问题,其实这是个误区,比亚迪e6对此作了很好的证明”。因为电不像油,只有加油站有,电是家家都有。比亚迪e6先行者随车赠送充电柜,可安装在家里的固定车位上,通过充电柜5—6小时可充满电,即使没有固定车位,依靠随车220伏交流充电器也可应急充电。说明白点,电动车也可以和手机一样,每晚充一次电,白天可以畅通无阻,看来,充电确实不算难事。
尽管程老师的观点目前可能还不会被所有人认同,却让我们看到了克服电动车发展难题,不是只有一条途径,有时候另辟蹊径,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前提是大家得愿意去尝试。
其实,除了充电模式需要尝试外,电动车的好处更应该去尝试,任何事物的更新换代都是通过尝试推进的。数码相机能够取代传统相机、智能手机逐渐取代普通手机,都是首批尝试者体验后,通过宣传最终演变成了一种趋势。因此,笔者认为,用户接受新事物,其实比大家想象中要快,“改朝换代”其实很容易。电动车能否取代燃油车,电动车的充电模式能否和手机一样方便,只要有“愿意吃螃蟹“的人,很快就能实现。不过,这就需要政府首先做一下表率。
地方政府应放开政策
如何表率?笔者建议,首先地方政府应该适当“放一些手”。
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到2011年我国要形成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截至去年11月,25个试点城市的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仅1万余辆,私人购买仅1000余辆,且绝大部分由企业内部消化,这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地方的过于保护所致。
本来地方政府扶持本地企业,无可厚非。新能源汽车现在尚处于产业化的前夜,伴随基础设施缺失、成本高昂、还有消费者接受度的问题。在消费者接受度过低的阶段,政府采购、企业采购等是新能源汽车教育普及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是,中国几乎每个省都有汽车整车厂家,或者与之关系紧密的厂家。如果一味地方保护,极有可能形成一个个整车厂家的小势力范围,造成新能源产业和传统汽车产业一样的分散格局,无法做大做强,那些新能源技术成熟度高、产业化能力强的汽车企业和产品就不能脱颖而出。以比亚迪e6先行者为例,尽管技术得到了保证,但是除了深圳全国大部分消费者对其性能都不甚了解。试想一下,如果大部分试点城市,愿意打开市场大门,欢迎外地企业更成熟的产品进行试运营,也许电动车与用户的距离才会更近。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新能源汽车推广之道也一样,只要车企加把劲生产出让大家信赖的产品,政府多采购一些电动车,让大家体验到电动车的好处,也许通往电动车市场化的大门,就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