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危机时代的市场经济状况下, 中国品牌的未来令人期待,品牌国际化跨越也已具备多方面的优势。受金融危机冲击,许多跨国公司被迫出售或转让旗下优质品牌,为中国企业大规模的海外并购提供了机会。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还将随着中国企业的信心增长,继续保持约40%的涨幅。并购方向将集中在能源及资源领域,并向金融、汽车等领 域延伸。这是未来中国品牌海外并购一个主要特征。除大型央企外,省级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并购数量也会大幅上升。
后危机时代,许多代工企业纷纷停产或倒闭,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领域的日用消费品牌却异军突起。与吃喝相关的品牌平均以16%的速度发展,青岛、燕京、雪花三大啤酒品牌继续以平均16.19%的速度发展,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北京的粮油制造品牌古船、全国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品牌双汇,分别以24.21%和15.58%的速度增长。危机下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平均高达66%,利润增长 80%。李宁运动装品牌增长为53.83%,蒙牛、伊利12%。中国民营品牌在金融危机之中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势头。民营经济尤其是民营工业的高速健康发展成为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
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国际化跨越天时地利皆已具备,在国际市场完全敞开大门之前,中国企业更需要更新观念,强化品牌意识,夯实基础工作,在借鉴品牌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实际,提高品牌管理创新,参与到国际化竞争当中的品牌新市场机遇当中。
1、品质提升中国品牌整体形象;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品牌的立足之本,没有质量底蕴,品牌根本做不出来。在后危机时代新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是用户满意,产品质量不再由企业经营管理者来决定,而是完全由消费者做出选择和评价。因此,企业从产品设计开发、质量改进和创新机制上,都必须首先把握消费者需求。分析潜在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人群细分和产品细分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提升整品牌形象,参与国际竞争。
2、实操创造“高附加值”品牌;随着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劳动力价格上升、生产成本提高、原材料供不应求等国际性发展问题将会成为中国企业首先需要跨过的门槛。如此境况,必然要求我们拓宽发展思路,走出一条 “高附加值”品牌之路。提高品牌附加值的过程,企业需要把握好三个方面:品牌定位、品牌延伸和品牌监控。定位便于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容易识别。很多企业在提高品牌附加值时,思路清晰,能侃侃而谈,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容易走弯路,要注意实操。
3、加速产品更新完善创新机制;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快速多变的社会需求,几乎使所有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加快产品的改进与创新的周期和速度是中国企业抓住国际市场品牌竞争的新出路。企业管理需要向两头延伸,涵盖所有受益者,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现科技、信息、人才等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共同受益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大名牌战略提高市场准入;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名牌战略也是关键环节。就象格力成为世界名牌一样,如果更多的中国企业和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其经济实力和-爱华网-市场信誉自然就会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而且还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因此,中国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造名牌产品,必须从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争创世界顶级品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充分掌握并采用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技术标准和要求,推行完善TQM、ISO系列、GMP等国际标准。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准入水平。5、加强品牌管理丰富品牌文化内涵;如今,很多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纷纷瞄准国际高端品牌,气势恢宏。但同时也面临消化不良、品牌理念不契合、难以对接等诸多问题。中国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必须充分考虑风险系数,在认真地了解品牌内涵、分析品牌价值、做好品牌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延伸。品牌的背后是先进的技术、过硬的标准,可靠的质量、优良的服务、严格的管理最后上升品牌文化的引导与影响,这要求企业除了需要保持研发投入、畅通销售渠道、加强品牌经营管理之外,花心思和气力做好品牌无缝对接,深层次地挖掘独特的品牌核心价值,注意把企业的品牌管理与创新机制,实现科技、信息、人才等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