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的“不公共”



方舟子与韩寒之争,是名利、价值观,还是态度呢?看过《方舟子带你走进科学》的人都知道,方是以生物学家面试的,懂得生物的,必定懂得人,懂得社会的,一如《围城》中从伦敦流血归国的高校长。研究科学,从事学术打假,无可厚非,干的都是科学嘛。如今的国内科学界,不缺少抄袭、假冒和浮夸,原创的坚持,却难觅踪影。

方舟子最值得做的,也许是扎实地研究科学,为国内生物科技的应用抑或发明,做出一个学者应有的贡献。研究别人的学历、履历和写作真实度,是小报记者为生计而撰写茶余饭资的笨手,怎么就成了方大科学家的“核心研究”领域了呢?国内的科学界、学术界,缺的是正直的品格、诚实的作风、可慰己的目标。叶敦明认为:方舟子,这个美国归来的学成者,最好的证明就是在科学上有所建树。

方舟子是勇敢的,不过,他的成绩都是破坏的,虽然也有一定的意义,可建设性的东西太少。知识分子的本色,或者说类似古代“士”的品格展现的太少,当然,方表现的还是想一个斗“士”的。韩寒,是个多面手,他的博客和小说,对思想反叛、嘴巴勤劳、行动中庸的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磁场,他成了代言人。方舟子的狠,韩寒的懒,原本不搭调的两个人,在作品是否原创上打起了嘴仗。这年头,分不清真假了。连毛泽东当年的雄文《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也可能是庄重的亲笔。方舟子怀疑韩寒的原创性,似乎不是巧合。

韩寒一度成了年轻精神自由的偶像,这也许是一个悖论。因为偶像,是剥夺崇拜者的思维自由的,而被剥夺的人,还是那么的心甘情愿,不用自己思考、不用担负责任、不同操心选择,就有着自己的偶像去干,我们跟着就是了。也许,在建设性的破坏方面,韩寒与方舟子半斤八两:破坏的欢快,建设的懒惰。

方舟子,韩寒,算是时下的公共知识分子,却有些名不副实。公共,是谋求公众的利益,掐架只是谋他人眼皮子的一时之快,对社会文明、科学进步、信仰塑造-爱华网-,其价值微乎其微。知识分子,传播信念的价值远甚于传播信息、观点,是带着我们这些“经济人”穿越贪欲,品尝智慧的小果果。可我们,看到的都是砖头。

冒昧地说,方舟子与韩寒的对掐,是私利战胜了公利,是公共知识分子转行悍妇的经典之作。方舟子是因,韩寒是果,而浮躁的社会却是大棚。自由的、文明的工业社会,是我们面对的、向往的、追求的,其根基是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公民意识。而公共知识分子,必须扮演旗手,而群众呢,则是主力军。叶敦明觉得:方舟子、韩寒,这些可以左右民间舆论的“新贵”们,在享受名利时,应该多做一些思想上的指引、行为上的引领。旺盛的创造精神,用在了家长里短,方舟子开始把自己做小了。

方舟子急于做好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可他的立意、手段似乎偏离了本初,攻击的姿态,好战的身影,留下的到底是什么?是正义,是信仰,还是创造?方舟子可以冷静一下,问问自己回国究竟想干啥。而韩寒呢,则是不屑于做公共知识分子,他宁愿与之对立。不想引领众生,可众生偏偏跟随,甜蜜的忧愁,似乎成了网络达人们的一种骄傲。Fans粉丝们,当哪天独立思维的风扇转起来,自我意识才能觉醒。网络时代的盲从,也是一种愚昧。这些尚待有些许新鲜气息的公共知识分子们,何时抹去“不公共”的个人色彩,成为公共文化社会的一道彩虹呢?

 中国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的“不公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7960.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中国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的“不公共”》为网友容我做个垃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