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邵珠富先生,就感觉特别“有意思”,他擅长从一些身边的小事说起,引伸到营销上来,然后上升到理论上去,再去指导营销,感觉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理解。而这正吻合了邵先生的一个营销观点,在网络时代,“营销,‘有意义’不如‘有意思’”。仔细咀嚼,回味无穷。
也许与邵珠富先生的经历有关吧,他大学学的是心理学,工作后干过多年记者,后来又搞营销,然后是培训行业,用他自己的话讲,“经历大于学历”,而正因他这样丰富的经历注定了他有自己的文笔优势,能说服读者,所以被称为“中国的软文广告之王”:他能用一篇600字软文,让一个40平的海参小店一下子卖出20万海参,他能够让一家濒死的企业,仅仅是通过软文营销的手段就起死回生,同样,他能让一家济南的老企业,连厂长都没想到自己的厂子原来还是这么好。
邵珠富先生是个幽默的人,他不止一次地在清华、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课堂上和企业课堂上说,自己是个除黄色小说就从来不看书的人,我想邵先生的“不看书”,倒并不是因为他不爱学习,而是他把生活当成了学习,他真正地做到了,眼中无书心中有书,在他的生活中,营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地不在。这让我不由地想起了金庸小说中对武林高手的描述了,无招胜有招,或许邵先生就是这样的高手。
邵先生爱开玩笑,他曾不止一次地说,凡和他成为朋友的人,没有一个不富起来的,即使是过去不富的,未来也必定富,原因就在于他的名字中有个“富”。玩笑归玩笑,个中原因,在笔者看来,这个“富”是因为他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地不在的营销启发,带给更多企业老板们的启示。
邵先生是个热衷公益的人,他说,他每年要至少给50家企业讲免费的营销课,给一些有良知的企业、给他的一些老板朋友所在企业员工,而在高校、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讲课,他一律免费。他说,他只想让更多的朋友真正了解营销,同时让好的产品真正卖好。因为,他发现,“好产品未必就卖得好”的现象普遍存在,而这不利于消费者正确的选择,所以他有义务帮助好的产品卖好。
什么是品牌?邵先生的理解是,“品”指的是品质,“牌”指的是牌子,所以他主张“两个文明一起抓”,即一方面要重视物质层面,即“品”——产品层面的,产品之物理属性,另一方面还要重视精神层面,即“牌”。比方说,他说大明湖是个好产品,然而由于不重视宣传,致使“你还记得大明湖边的夏雨荷吗”这样经典式植入广告浪费了,他认为大明湖完全借《还珠格格》热播之时可打造一个“浪漫之湖”,或“爱情之湖”,或“艳遇之湖”,来吸引全国各地的消费者。
这两年邵先生的文章满天飞,大到卖飞机的营销网站、小到卖鞋子袜子鞋油的营销网站,都会发现有他的文章,我仔细问过后才知道,这都是一些素不相识的“朋友”给转载的。或许他们认为,做过记者、懂心理学、又很用心的邵先生写的营销文章更深入浅出、更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中国营销传播网、爱华网、渠道网等,还有《销售与市场》《健商》《厂长经理日报》《济南时报》等网络和平面媒体,冷不丁你就会看到邵先生独到的观点和文章。
他说他是平面媒体出身,之所以喜欢上网写文章,是因为他看到了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媒体的未来在网络。而关于网络营销,他从芙蓉姐姐、凤姐、胡戈、水仙妹妹、王老吉等人物和现象中总结出一句话就是“平淡就是无,出奇才会有,出格才会制胜”,这同样会给许多人以启迪。
2012年春晚过后,在网上无意中浏览到邵先生的一篇文章后大吃一惊,他竟然从“情感营销”“故事营销(甚至是事故)营销”等角度得出了“消费者满意不如消费者记忆”“营销,有意义不如有意思”“营销,不能制造故事就要制造事故”“情感营销是炒菜时加的一点‘盐’”等怪论,而且还挺实用。
邵先生告诉我,他一直想出一本能够将网络文章与现实生活完美结合的财经类通俗读物,让8岁的儿童和80岁的老人都能看懂,为此他精选了点击率或转载率超过10万次以上的网络文章,以国内主要的财经类网站如中国营销传播网、爱华网、中国医药联盟网、中国广告人网、价值中国网、致信网等网站上刊登的文章为主要范本,用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深刻的道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整理出来,出版此书,以飨读者。
《策划,有意义不如有意思》一书中所阐述的一些独特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忍悛不住发人深思而又开卷有益,据说随邵先生文章在网络传播出去后,他的许多观点现已被国内部分培训讲师血族“翻译”成了一些喜闻乐见的案例或观点,有的还被多家培训机构的讲师制做成幻灯片广泛地推广和应用着。
本书精选文章颇具原生态,全部来自邵先生从企业一线、以一个策划人和旁观者身份、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视角来发现、窥探、寻找、总结出来的营销规律,然后用自己独到的观点和方式整理而成,它比一些财经类专著更具有实践性和指导性。作者在写作风格上海阔天空、纵横捭阖、如行云流水、不拘泥、不带水,洒洒脱脱,同时结合运用一些报纸类和网络类语言,深入浅出地向我们揭示出一些在我们身边、被我们司空见惯却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营销观点。文章紧跟时代节拍和脉搏,突出实用性、可读性和指导性,在通俗易懂和实惠实用方面做到了完美结合,用作者自己的话讲,真的是既“有意思”也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