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和大哥深聊过伴侣与婚姻的问题。最终一致认同: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伴侣,就等于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一种什么样的人生,特别对女人而言,选择伴侣方面比男人更是如此。同时,选择伴侣如同商场买鞋,别人看到的更多的是品牌、款式、颜色等因素,而穿着是否舒适?是否夹脚?却只有自己最明白。再好的鞋穿久了也会变旧,再好的款式穿久了也会变型,只有自己真正感觉舒服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的话在家族群里讲过,但是以目前的发展现状明显是被有人给误解了,只想到了舒服的概念,却忘记了匹配的关键。 买鞋舒服的前提条件是匹配,匹配了才是最好最舒服。你若是40号的脚,对你而言,就是40号的鞋好,39号的鞋对你来说,太小,41号的鞋对你来说,太大,虽然你愿意去凑合,但是你的脚伤不起,这双鞋一穿可能就是一生,你的腿更伤不起,久了,人也伤不起了。同样,对人家39号的脚来说,就是39号的鞋好,为什么?匹配。你40号的鞋再好,对39号的脚都不好,为什么?不匹配。 现在是提倡自由恋爱,我也提倡和尊重,但是前提是彼此互相匹配。爱情和婚姻,自古以来,实际上都讲匹配论的。封建社会讲“门当户对”、“郎才女貌”或“才子佳人”。现代社会匹配的内容虽然有所改变,但仍然离不开匹配的原则。 恋爱,婚姻,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在哪里?情变、婚变的原因在哪里?我觉得多是匹配问题。匹配的,才是美满的,失去匹配了,就会发生问题。 而现实中要获得一个完美的匹配,至少要过三关。 第一关是“条件关”。 鲁迅说,贾府焦大不爱林妹妹,因为条件差的太远了。一个无钱、无才、无貌的男人,非要追求相貌出众、才艺超群的姑娘,人们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两个人的条件如若相差太远,弱势一方若无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实现的勇气与能力,迟早会产生扭曲或者奴颜婢膝。 第二关是“感觉关”。|!---page split---|“情人眼里出西施”、“王八吃绿豆——对眼了”、“一见钟情”,说的都是这种情况。这种感觉是由于匹配而产生的共鸣,是人类最难得宝贵的感情,可以冲破有形条件的障碍。但是感觉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彼此的接触时间,相处和了解甚至一起生活,感觉都会发生变化。而没感觉了,俗称断电了,两人即使在一起也会发生问题的。所以感觉很重要,但不是唯一标准,因为婚姻中就这个因素是个大变量。 第三关是“相处关”。 两人相处,是互补,还是相克?是协调,还是冲突?在这里面起决定作用的往往并不是品质问题,而是性格问题、成长环境和观念问题。过去人们结婚,常常要请算命先生看看生辰八字。剔除其迷信成分,实际上就是通过生辰八字看看各自的性格,再估量一下,这两种性格是否匹配。相爱容易相处难,很多鸳鸯自己散。两个人的相处,彼此的小九九,生活本色,性格本质都会逐渐显露出来,久了就知道是否合适,是否匹配了,现代人常说的三年之痛七年之痒也多是指这个问题。
如果这三关都匹配的很完美了,那你们就开心的相处,幸福的生活吧。同样,如果这三关一点都不匹配,那就早点收场,以洒脱的自我等待爱神光临吧。
其实现在各种婚姻的悲剧,大多源自彼此的不匹配。只是有的是一开始就不匹配,有的是后来变得不匹配。后者难以避免,但是前者一定可以避免,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时候,还是听听众人劝吧,毕竟都是你的家人,没人会坑你的。 《水浒传》中,美丽聪明的潘金莲,硬要让她嫁给又矮又小又没本事的武大郎,开始就不匹配。在旧社会,离婚又不行,便逼得潘金莲和西门庆私通和调戏武松,最后送了命。从人性的角度看,与其说应该谴责潘金莲,不如说应该谴责不匹配的婚姻和不允许改正这种婚姻的旧社会。 戏曲中《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陈世美还是个穷秀才的时候,他和秦香莲之间是匹配的。但是,当他得中状元,在京城当了大官,他和秦香莲这个农家妇女之间实际上已经不匹配了。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不应该无条件地提倡维系那些已经不匹配的婚姻,不要认为这样做就是不道德。鲁迅和已经不匹配的原配夫人离婚,选许广平为妻,已经被社会所认可。解放初期,有相当一批老干部进城以后,和原配夫人离婚,娶了城市的大学生为妻,用“匹配论”的观点看,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从心理就不支持不匹配的恋爱关系,错在哪里都可以,但是千万不要错在第一步。 除了恋爱、婚姻之外,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需要用匹配原则处理。住什么样的房子,买什么价钱的东西,交什么样的朋友,追求怎样的生活方式,都应该以和自己的条件相匹配为原则。与自己条件匹配的生活,才是我们需要的生活,也才可能是幸福的生活,所以我希望我的一大家族人,我的朋友们,都幸福快乐。 至于我到底想说什么,我想,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