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绿色建筑浅谈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市场不断扩大,住宅建设在规模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由于建筑目标不明带来了一些负效应,在住宅的形式上、功能上及环境质量上都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革。自从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在环保大会上提出“可持续发展”口号后,“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应用,在建筑领域也掀起了一股“绿色建筑”潮。所谓绿色建筑是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切建筑实践的基本原则,在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不影响环境基本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建造的建筑物,也称可持续发展建筑或生态建筑。它是建筑业对于世界整体发展思路的回应,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而且成为了今后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绿色建筑已成为21世纪建筑发展的主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绿色建筑的产生及特征

  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环境之一,是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膨胀,地球自然物质短缺和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走向严重恶化。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可持续发展是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时提出的一个生存对策。绿色建筑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很快,土地资源相当紧缺,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量年增长率仅为4%,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8一9%的年增长速度,明显供不应求,再加上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造成的自然环境匾乏和环境污染,迫使我们必须建立新的发展观。

  绿色建筑是指人类建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建筑样式,它不仅反映人们的消费质量,而且体现了社会文明的程度。绿色建筑不是消费绿色,而是保护绿色,发展绿色,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建筑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生态实用性,绿色建筑除了满足“住”的实际要求以外,还要满足现代人的生态需要;审美和谐性,绿色建筑特别重视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绿色建筑作为生态美的具体存在,通过一定的生态景观体现;艺术创造性,绿色建筑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理念等方面,远远超出一般建筑的创造水平;系统综合性,建筑是综合艺术,而绿色建筑更是如此。绿色建筑综合了科学与艺术,生命与自然等各个因素。建设绿色建筑,必须从国民经济、文化传统、城市规划、建筑材料、结构设计、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去综合考虑。

  2.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2.1整体及环境优先原则

  建筑应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与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设计要追求最佳环境效益。建筑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主要表现在保持当地文脉,保护历史人文景观,重视建筑场地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加强建筑对当地技术、材料的利用,加强绿化,减少环境污染,用独特的美学艺术让建筑体现时代精神。

  2.2简单高效发展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体现对能源的节省,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加大智能化设计,广泛利用电子通讯和信息技术,要有预见性地研究建筑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做到近期规划与长期规划的结合,为扩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2.3健康舒适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保证建筑的适用性,体现对用户的关心,增强用户与自然环境的沟通,让人们在健康、舒适、充满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这主要体现在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数,保证室内一定的温、湿度,创造良好的声环境氛围,建立立体绿化系统净化环境。

  3.绿色设计和装修

  3.1室内空气质量

  室内空气质量是人们衡量居住环境好坏的重要指标。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室内空气的流通等。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需要保证室内人均不少于30m3/h新风送入量,同时要求室内排风系统通畅良好。另外,建筑高度对自然通风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高层建筑对其自身的室内自然通风有利,在不同高度的房屋组合时,高低建筑错列布置有利于低层建筑的通风,处于高层建筑风景区内的低矮建筑受到高层背风区回漩涡流的作用,室内通风良好。必要时可采用空气调节装置,调节室内空气,达到人体最佳舒适度。

  3.2光照明、声问题

  室内光环境直接影响到居住者的工作效率和室内气氛,对人的情绪有直接的影响。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调节强光而不影响阳光的高品质。对于照明设备的选择既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又要选择节能和环保的产品,同时也应考虑年龄和个性等因素。此外,健康舒适的声环境也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绿色声环境要求不损伤听力,并尽量减少噪声源。

  3.3室内温度控制

  室内温度对人体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绿色建筑设计时应分析建筑所处地域的气候特点,尽量利用自然能源。目前国外已有全部利用自然能源来保持室内温度的建筑。其主要作法是:外墙、屋面的厚度高于国家标准3倍以上,采用德国的铝合金窗和保温效果非常好的低辐射玻璃,安装外遮阳帘,有效地改善了保温隔热效果。另一方面采用循环水的办法调节温度,将PB管预埋在混凝土板里,冬季以28℃水供暖,夏季以20℃水制冷。

  4.发展绿色建筑的途径、方法

  4.1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的生态文化素质

  建筑从业人员的生态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建筑行业中,还有不少人的环境意识淡薄。因此,加强建筑从业人员生态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绿色建筑意识,使之树立绿色建筑观念,接受绿色消费知识。尤其是建筑师,在规划设计时,自觉遵循生态规律,吃透生态美学原理,描绘并实现绿色建筑蓝图。

  4.2生产绿色建筑材料

  建筑工程需用大量的建筑材料,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建材迅速发展和不断更新。建筑材料的应用,必须使建筑材料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即具有多功能的知识集约型材料。应当注意建筑材料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注意建筑的长寿命与可再生循环的兼容性。

  4.3设计绿色建筑结构

  我国建筑界还没有形成鲜明的设计流派,积极的创作走向表现为对传统文化(如传统风水建筑)的眷恋,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以及对建筑理论的探索。设计绿色建筑结构,必须避免以上问题,以推动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

  4.4美化生态环境

  美化建筑周边环境,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建筑是人为自己建造的一种人工自然环境。按照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人应当效法自然,以自然为师。中国建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从建筑与环境关系来看,发展绿色建筑,不能仅仅在建筑本身做文章还应当使整个环境生态化美化。

  5.结语

  “绿色设计”在今天听起来或许并不是必须的,但最终,它将成为一种生存的技能。它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充实其意义。绿色建筑也必将采用更新的技术和手段,以更好的综合生态、功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各方面的因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71057.html

更多阅读

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建筑工安全管理制度

为提升本项目以及各参与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各施工单位)的整体形象,保证项目运行的高效性、严密性和条理性,确保本项目能保质期的顺利完成,特制定本制度,望各参与单位严格执行。工地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制度1、 施工单位应严格遵守国家

企业施工现场材料管理制度 施工现场消防安全制度

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制度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材料验收与入库制度:工地所需的材料由采购员采购回场后,应进行材料的验收,应遵循以下流程:1、材料保管员兼作材料验收员,材料验收时应以收到的《材料清单》所列示的材料名称、数量、规格进行

施工现场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施工现场五小设施

为了进一步加强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管理,提高设备的三率(即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完好率、机械效率),确保设备安全,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特制定本规定。一、 适用范围1、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自有设备、租赁设备和各分承包单位自带的设备。二、 一

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资料的重要性 施工现场安全培训资料

安全管理资料是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检查考核落实安全责任制的资料依据。同时它给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分析、研究的材料,从而能够掌握安全动态,以便对每个时期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实行目标管理,达到预测、预报、预防的目的。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有关规定 施工现场卫生管理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里面的相关规定一、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的一般 规定1 施工现场的施工区域应与办公、生活区划分清晰,并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2 施工现场必须采用封闭围挡,高度不得小于1.8m。  3施工现

声明:《浅谈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绿色建筑浅谈》为网友勇敢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