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政策分为货币政策、财税政策和市场政策。是否出台新的政策,本身就是伪命题,因为这取决于经济形势和房市走势。但调控目的是明确的,就是“遏制房价快速上涨”;政策导向也是明确的,就是构建住房“双轨制”。限价、限购、限贷只是具体调控措施而已。这个调控逻辑一定要首先理清楚。
所以说,住房“双轨制”才是房市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核心因素,也因而会根本性改变整个房市的供需结构和竞争格局。其影响究竟有多大,在本人上期《调控或致30%房企出局》文中有具体推导。结果绝不是危言耸听,只要你再深刻思考“双轨制”,哪怕在深思半小时。
其实,房市结构调整的背后还附加着房市增长模式的转变:通过促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对冲调控商品房市场对GDP的影响;通过促进中低收入者对保障房的消费,继而促进更广泛、更具实际意义的消费(投资性购房对消费市场的促进作用不大)。某种意义上说,房市的“调结构、保增长、促消费”恰是我国转变增长模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一部分,甚至在局部引领着宏观经济层面的“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促消费”。
由此可见,房市和宏观大市的调整是契合的,融为一体的。
正是是基于这一认识,我又警醒地地认识到,作为房市主体的房企又何尝不是呢?只不过对房企而言,略有不同地变成了“调结构、保增长、促销售”。
先说“调结构”。当前,大-爱华网-多数房企都具有“三多”特征:在多个城市,同时运作多个项目,而且项目类型多样化。这类企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项目结构不合理。换言之,需要调整优化项目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就是做好三个平衡:一是不同地域或不同等级城市项目的结构平衡,二是快速周转项目和长期经营项目的结构平衡,三是高中低端项目的结构平衡。归根到底可以汇总为一个平衡,就是现金流项目和利润率项目的结构平衡。这就需要企业以资金链为主线,以调整产品结构体系为切入点,不断调整优化项目结构。总之,“调结构”是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具体体现,是企业转型的重中之重。
顾名思义,“保增长”就是现行的政策环境下,如何继续保持企业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近日,一位企业领导颇为无奈地告诉我,必须继续拿项目,否则人心很快会散,企业很快就是销声匿迹。但在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占到供地计划78.6%的情况下,又如何确保增长?介入保障房市场是-爱华网-迟早的选项之一,而在商品房市场,僧多粥少是必然的,其增长点又在哪里?于是,有些企业想到了在逆市时尽可能地多拿地,有些企业前瞻性地做起了产业地产、做保障房。尽管发生了香河地案,但包括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工业地产、物流地产等在内的产业地产肯定蕴藏着巨大商机。另外,三月底是国土资源部门要求“土地储备机构必须与其下属和挂靠的从事土地开发相关业务的机构彻底脱钩”的最后时限,无论是否已经脱钩,这是否也昭示着土地一级开发也是新的增长点呢?
最后就是“促销售”,这也是促消费的最直接方式,只不过目的变为了纾解企业自身的现金流。从上市房企年报季报中,我们完全可以窥见房企资金链之紧张程度,更何况还未上市的大量中小企业。可预见的一两年内,在保障房还没有形成有效供应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房价报复性反弹,房市采取高压政策是必然的。这就意味着,一两年内销售不可乐观。因为,与其盲目乐观地坐等市场再次戏剧性回暖,还不如睿智地加大促销力度,如适当降价,或者赠送些能让客户心动的附加品。总之,现金为王是最重要的,变现后再趁机吸纳土地是最睿智的。
无论如何,一定要有所行动,别再等待观望了。令人欣喜的是,最近走访的一些客户大都已经行动起来了,有的在调整战略,有的在优化管控模式,有的在重新梳理产品线,但也绝不排除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在等待观望。或者,这些企业正是可能出局的30%企业。
行动总比不行动好,早行动总比晚行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