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载,乾隆下江南期间,来到宁波城,独自一人瞻仰了“东南佛国”天童寺。谁料从天童寺归来,乾隆满肚子的“不服气”,本想在圆智和尚那儿打个翻身仗,一洗杭州净慈寺的“吃瘪”遭遇,却又在不知不觉中,让圆智和尚占了上风,再次“吃瘪”。
随从官员见乾隆面色凝重,不敢多问,只是吩咐御厨快速准备菜肴,为乾隆帝消除旅途劳顿。美味佳肴上桌之后,乾隆帝第一眼就看中了清蒸小黄鱼,扑鼻而来的香味,令其迅速夹起一条就品尝起来,不料争强好胜的乾隆仍未从天童寺的落败中走出来,一不小心就被鱼骨头卡住了。好在御医立刻上前,轻松为乾隆解困,但乾隆帝愈发不悦。
就在此时,随行侍从又端上了一盘海鲜,一片片匠心独运,精巧而又不失厚实,更奇特的是,香味比之前更甚,却看不出是哪一种海鲜。“万岁爷,您尝尝这个,鱼骨已被磨碎。”话音刚落,乾隆帝龙颜大悦,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块,仔细品尝后,连声赞道:“味道鲜美,无忧无虑。”随之又问侍从:“这道菜叫什么?”
“这是宁波府厨师新作,尚未取名,还望万岁爷赐名。”侍从答道。“朕品尝山珍海味无数,都不及这道菜用心良苦,十足珍贵,当称之为‘海鲜珍’。”
说完,乾隆帝又夹起了一块放在嘴里,之前的不悦立即消失殆尽,彻底走出吃瘪的阴影。
饱尝海鲜珍美味的乾隆帝非常喜悦,于是,饶有趣味地问道:“厨师是哪里人士?”
侍从没有料到万岁爷会问出这么个细致问题,真-爱华网-是君心莫测,伴君如伴虎啊。侍从也不知道厨师家居何处,来自哪里,但又不能简单地回一句不知道,说不定又会触怒了万岁爷。
说时迟那时快,侍从机警地答道:“回禀皇上,大家都知道他来自海边,世世代代都是海上渔夫,但不知具体是哪个村落,还请万岁爷恕罪。”
“海上渔夫,海上渔夫。”乾隆在口中不断念叨着,旋即又叹道:“海上渔夫,秘制海鲜珍。妙!妙!妙!余香绕朕,三日不绝!朕不怪你!”
据传,那位厨师来自于宁波象山石浦,家族世代以捕鱼为业,所以在海鲜制作上经历了数代人的革新,凝聚了数代人的心血,才有了令龙颜大悦的“海鲜珍”。也是自那以后,石浦镇越来越地渔民开始学习“海鲜珍”的作法,并不断地创新,最终诞生了今天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海鲜珍”专利产品。
古代汉语里,“尚”常常假借为“上”,“海上渔夫”也就渐渐变成了今日民间流传的“海尚渔夫”。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海尚渔夫同时含有 “时尚”、“风尚”的味道,一如海鲜珍带给人的传统而又时尚的美妙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