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波特竞争三部曲 迈克尔·波特 和他的《竞争论》



迈克尔 · 波特是哈佛商学院教授,也是享誉世界的战略学者。他的本科学位是航天与机械工程,博士学位是产业经济。在这个背景下,他的战略研究不同于一般管理学者,更侧重于研究事物的内在规律,强调科学的准确性,注重行业的结构与竞争力。迈克尔 · 波特认为,行业是一群生产相互密切替代产品的企业所组成。因此,一个行业的竞争取决于其内在的经济结构,而不仅仅是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行为。行业的竞争强度以及随之而产生的行业获利能力都取决于行业内五种竞争力的集体效果。

  基于这种认识,迈克尔 · 波特1979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 《竞争力如何塑造战略》(How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一文,将产业组织理论引进了战略管理研究,爆发了一场战略研究领域的革命。随后,他在1980年推出了经典名著《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介绍了行业竞争分析的五力模型。1985年,他的另一本名著《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问世,介绍了企业价值链与行业价值链的学说。1990年,在研究与咨询的基础上,波特撰写了《国家竞争力》(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书,探讨了产业集群与国家竞争力的问题。本文所介绍的经典名著《竞争论》(On Competition)是波特1998年的力作。在这本书里,波特进一步深化与细化了前三本书的思想。读者阅读这本书,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波特的竞争思想框架与实践的导向。

  在谈到这本书的目标时,波特讲,“是要发展出一个严谨而实用,能够了解竞争的理论架构,并作为跨越理论与实务间鸿沟的桥梁……我的秘密武器是:把想法放进现实事务,理清自己思考的模糊地带,提出新的问题,并持续探索。”

  波特在本书中所选用的大多数文章都是最初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过的文章,再加上两篇过去没有发过的文章:一篇是他研究国家竞争优势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即产业集群(cluster),另二篇是有关全球战略的文章。波特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对的。1998年,中国管理学院院长代表团为考察美国MBA教育而到哈佛商学院访问时,《哈佛商业评论》的主编就向我们介绍,其期刊三分之二的读者是大公司的CEO,余下的才是学术界读者。《哈佛商业评论》所登载的文章,是要以清晰易懂的方式阐述复杂的理论问题,从而在企业界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书共分为三篇:第一篇阐述了与企业有关的竞争力和战略问题。这是全书的核心部分,也是波特教授多年研究的精华;第二篇讨论的是地域竞争力的问题。随着生产能力的增加与过剩,市场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进一步导致竞争白热化。企业在行业的竞争由本地区开始外延,以致进入国际或全球市场,产生了对全球战略的需求;第三篇是在前两篇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关注了一些当前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如环保、城市贫穷、医疗保健和收入不均等。这些问题与经济发展和企业的竞争密切相关,也是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三篇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企业获利能力与生存成长的关键,在于找出立足点,并持续不断地改善自身,获得独特的竞争地位。

  行业竞争力与企业战略

  行业竞争力。每个行业的竞争结构是行业内各种竞争力较量的结果。根据研究,波特教授构建了著名的“五力模型”(如图1所示),即进入威胁、供应方议价能力、买方议价能力、替代品威胁,以及行业内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对抗。这五种基本的竞争力决定着行业的竞争状态,也决定了行业竞争互动的本质。从这些竞争力量及其相互作用中,企业可以了解所在行业当前的获利能力,并预测行业长期竞争状况和获利能力。

  任何经济现象都离不开社会与制度。波特也认识到政府政策对行业的竞争力结构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在供给与需求方面,政策的影响往往大于经济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改变供给方、需求方以及替代品企业的竞争行为。为此,波特指出,如果在行业竞争力分析中,不考虑政府政策对行业竞争结构所产生的影响,那么这个分析就是不完善的。

  波特指出,企业制定战略,首先要分析影响行业竞争结构的竞争力,以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了解本行业的平均获利能力及长期变化的趋势。然后,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对行业竞争力的判断,决定自己所要采取的战略行动。这包括企业对自己业务的定位,预测和利用行业竞争力的变化,重新构建对自己有利的行业结构。

  战略的定位。竞争战略是指企业某项业务在自己所在行业从事的竞争活动,创造出差异性,即根据目标选择一整套不同的运营活动创造出独特的价值。企业在生产经营上,需要先界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企业,属于哪个行业,再界定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

  波特教授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战略定位的问题:基于品种(variety)的定位,即基于选择产品或服务种类而不是客户细分市场的定位;基于需求(needs)的定位,即满足特定顾客群大部分或所有的需求;基于接触(access)的定位,即以不同的方式接触细分型客户。

  企业为了应对环境的突发变化,有时也需要考虑重新定位,改变既定的战略。例如,星巴克最近推出了免煮咖啡,并换了新的徽标(徽标上没有“咖啡”二字)。这说明星巴克要开始进军速溶咖啡市场以及其他市场。

 迈克尔波特竞争三部曲 迈克尔·波特 和他的《竞争论》
  在价值链的定位上,还有一种跳蛙战略(leapfrogging strategy),使得下游产品使用者了解上游某部件产品,赢得市场。例如,微软公司将自己的芯片徽标贴在电脑的表面,从而实现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价值。

  地域竞争力

  在以往的竞争研究中,很少涉及到地域的问题。波特率先提出全球经济下有关国家、地方和地区的竞争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波特撰写了《国际竞争优势》一书。书中提到,国家财富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国家的竞争力在于其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企业要走向国际,与世界最强的竞争者进行竞争,并获得竞争优势,关键要先在国内做强。

  同时,波特指出,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世界里,国家的作用会越来越强。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竞争力形态,没有哪个国家能在所有或大多数产业中独领风骚。各国都有可能在特定的行业里获得成功。本国的环境会使得这些行业具有前瞻性、活力与挑战性。

  那么,为什么在某些国家中,部分企业能够持续创新,找到更准确的竞争优势来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波特构建了一个各自独立,又能系统组合成国家优势的钻石模型(如图2所示)。这个模型由四个要素构成:①生产要素,是指该国生产要素的地位。波特认为传统经济学认定的生产要素是基本要素,但要提升国家竞争力,仅靠基本的生产要素还不够,还需要考虑高级的生产要素,如技术、专利等;②需求条件,是指本地市场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本质。当特定的产业区间或国内市场达到相当规模时,国内市场的需求条件也有助于建立竞争优势;③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是指该国在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上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④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是指支配企业如何创建、组织与管理的国内条件,以及该国的国内竞争性质。

  钻石模型的每个点,以及体系本身,都会影响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当然,在寻求国家竞争力的时候,不能忽视政府的作用。政府在支持国家竞争力上,可以起到鼓励改变、促进国内市场竞争以及刺激创新等作用。

  产业集群与竞争。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个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交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的法人机构,以其共通性和互补性相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可以由单一城市、整个州、一个国家甚至一些邻国构成。

  产业集群影响竞争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首先,增加了内部企业或行业的生产力;其次,增加了创新的能力,并由此提升了生产力;第三,促进新企业的产生,提高创新并扩大整个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对竞争的三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其中成员的人际交往、面对面沟通,以及个人与法人机构在网络中的互动。正式与非正式的组织机制和文化规范,通常会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与运作。

  在产业集群发展上,除了需要了解产业集群与经济地理的关系以外,还需要密切关注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问题。在一个地理区域中,每个产业集群都是一种网络形式。邻近的企业和机构会保持特定的共同性,并增加互动的频率与影响力。产业集群内的这种关系形态,与生产力和创新方向有着重大的因果关系。同时,波特还认为,产业集群成员的“公民参与”意识,促成了企业的自我认同和社区意识。这种认同和社区意识将会直接创造经济价值。

  从理论上来讲,以往对波特的理论介绍,多停留在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上,往往忽略了他在社会网络方面的论述。近年来,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研究中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当以制度理论为基础的观点引入战略管理的研究以后,更开拓了战略管理研究的新起点。

  全球化竞争。这对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书中,波特讲到跨国企业的竞争问题。他认为,从战略观点来看,跨国企业主要是在两种形态的产业中竞争,即跨国本土化产业与全球化产业。两者在经济性质上和成功所需的条件上有所不同。目前,国际竞争格外激烈,跨国企业必须从跨国本土化的竞争者转向全球性企业。

  在进入全球性竞争前,企业必须了解所在行业的结构,找出竞争优势的来源,分析竞争对手。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最有力的行动仍是那些能够改善企业在全球各地的成本地位或差异化的能力,同时还要能够打击全球各地主要的竞争对手。这就需要考虑两种行动:一是在主要新兴工业化国家,要抢占领先的地位;二是建立起可以掌握最大客户群的有力定位,彻底封锁竞争对手。全球化战略的核心就是通过量身打造自己价值链的活动,形成有利的战略性地位。

  对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竞争来说,波特认为最基本的挑战是,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走向国际,主要是靠资源和劳动成本。这类出口就会受到生产要素条件和政府保护政策等类似的限制。要超越这些传统的国际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需要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战略,构建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和生产方式,同时又获得国际营销和渠道上的知识与控制力。

  事实上,波特的理论在中国的实践遇到了极大的挑战。跨国公司认为,要进入中国市场的冲动与中国保护自己的愿望之间的紧张关系是一个跨越几个世纪的非常古老的故事。在中国市场上,不仅所有熟悉的跨国公司都挤在这里,而且还遭遇到中国本土企业的反击。这些跨国公司并不担忧那些国际上的竞争对手,因为彼此熟悉各自的竞争手段。他们最困惑的是中国本土企业根本不按套路出牌,打乱了他们最初设想的竞争方案。为此,这些跨国公司认为,在中国市场要生存,需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的战略,即人际关系、打能胜之战、不断创新、不要过度创造等。

  企业竞争与可持续发展

  由于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污染,我们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糟糕。这就要求企业在考虑自身的竞争优势与利润的同时,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努力改善我们的生活空间,真正达到环境完整、社会公平和经济繁荣,使企业可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但是,在生态与经济的对立状态下,企业面临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严格的环保标准可以提高社会利益;另一方面,产业预防和处理的成本,会导致更高的价格和降低竞争力。波特指出,要改变以往对于竞争的思路,最有竞争力的国家和公司,不再是那些能获得最低成本生产要素的国家和公司,而是那些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利用生产要素的国家和公司。在全球竞争力新范式的要求下,企业需要具有快速创新的能力。他还举出荷兰花卉行业的例子,说明创新带来的竞争力。最后,波特指出,成功的环保主义者、监管机构和企业要把环境、资源生产率、创新和竞争力联系起来,并在这个经济逻辑的基础上谋求可持续发展。

  1985年,我曾在一本管理类期刊的创刊号上第一次介绍了波特的名著《竞争战略》。今天很高兴,能在这里介绍他的《竞争论》。从波特的研究中,可以看得出他关注的重点,即竞争战略、竞争优势、政府作用以及创新等。有人批评他的观点过于静态,有些过时。但认真通读全书,你会发现他的研究跟得上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竞争论》第三篇的内容更是如此。但是,也要承认他的观点是基于欧美企业的实践而形成的,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对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土企业如何在中国的市场上竞争还需要作专门的研究。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也需要在借鉴这些理论的前提下,探索出自己的路子来。建议读者在更宽的视野里,结合自己的实践,认真琢磨与领会波特的战略观点,提出更适合自己组织的战略,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71921.html

更多阅读

舒伯特和他的《军队进行曲》 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

旅途多坎坷(钢琴曲)军队进行曲 作者:佚名人生在世,一帆风顺的时候甚少,不可避免的要经历磨难及坎坷。题文“旅途多坎坷”,摘自电视剧《人在旅途》主题歌歌词。然作者意不在此,巧借“旅”泛指军队一义展开,以“途(中)多坎坷”绾合“进行曲”,至

杰拉德·巴特勒和他的歌剧魅影历程 杰拉德.巴特勒电影

《歌剧魅影》中的男主角phantom由主演过《斯巴达300勇士》的杰拉德.巴勒特扮演(没想到吧),无数人都被他英俊性感的外表和富有磁性的嗓音所倾倒,他也被称为是“最性感的魅影”。意外地在网上看到了这个帖子,节选了一部分,了解一下杰拉德成

声明:《迈克尔波特竞争三部曲 迈克尔·波特 和他的《竞争论》》为网友爱就一辈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