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属于典型的服务业,服务过程就是产品,人占据了主导要素。管理咨询这个舶来品,本意是让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来到中国市场多年之后,与中国式人性化决策模式,仍然貌合神离。好比西餐与中餐,是西餐坚持自己的技术标准,口味上照顾国人的个性化需求,比如肯德基;还是中餐保持自己口味的同时,在加工处理上学习标准化管理,比如东方既白和蒸功夫。洋为中用,对于管理咨询来说,哪个为本、哪个又为表呢?
之所以引出这个大的话题,皆缘起于近日与几家本土大型咨询公司领军人的讨教,而且,管理咨询到底坚守西方模式,还是走中国式的创新道路,也是客户企业经常关注的话题。管理咨询的中国式问题,本身千头万绪,不是叶敦明一个人可以解开的。此篇小文,权当做一点个人的思考和探索,若能抛砖引玉,不甚荣幸。
管理咨询,要从纯服务的范式,走向组织实力、个人能力可展示的阶段。知识体系、方法工具、管理新思想,都还是产品内在品质,不能直接转化为客户价值。而生活中的美容师、保健师、医师,却把知识体系、方法工具、操作设备、成果鉴定等四个要素,较好地结合起来了。那么,管理咨询这帮秀才们,到底是死守着“只出解决方案、绝不掺和执行过程”的洋教条,还是改信“说的好、不如干的好”的中国式实用主义呢?
管理咨询业务,客户是主,咨询公司是客。客户的需求,才是衡量管理咨询的最好标尺。根据叶敦明的浅见,国内企业对管理咨询的需求方面,存在着三个典型的问题,让尚处在少年期的本土管理咨询公司,愈加负重前行、彷徨无定。
第一,客户需求动机的不单纯。
好大喜功的客户,视企业文化为神物。投机取巧的管理咨询公司,就会把战略、营销和品牌,一股脑地装进企业文化的神囊中。帮客户企业脸上涂金粉的同时,自己也能抓到几根金条。咨询公司扮演美容师,活儿轻松,钱儿不少赚。还有一些企业,战略和运营相当不错,只是想抓住更多的市场机会、立足于未来的发展、大幅提升运作效率,他们需要的是保健师。这才是咨询公司应该扮演的角色。也只有国际或者国内大型咨询公司,才有机会遇到此类明主的。
国内中小管理咨询公司,基本上都扮演者治病救人的医师角色。拿客户钱财,就要替客户消灾。若是没有仔细体检、认真诊断,为贪财而贸然接下咨询业务,就会产生咨询效果不佳的麻烦事儿。更有甚者,有些企业已经“病入膏肓”,请咨询公司也就是图个“回光返照”,最后,咨询师还有可能扮演“入殓师”,看着客户企业走向深渊,却无力回天。
美容师、保健师、医师、入殓师,可能是咨询公司在国内扮演的四个角色。美容师,除了咨询品牌响亮,还要谙熟装神弄鬼、指鹿为马的技巧。保健师,是最能出咨询成果的角色,而且与客户企业的合作周期也能持续多年,此块大蛋糕基本上由知名咨询公司把持。叶敦明发现,很多不错的国内咨询公司,大多扮演者医师的角色。唯有战略一针见血、战术刀刀致命、执行处处得力的咨询公司,才能堪当此等大任。医师,是国内企业当前阶段最为急需的角色,也是国际咨询公司不能胜任的。不过,这需-爱华网-要一线作业能力、后台研发能力双双出色的矩阵式管理模式。而更多的号称实战能力强的本土咨询公司,一线强了,后台就空了,持续作战能力难以为继。
第二,客户需求与咨询业务的时机不对称。
国内企业经营的顺风顺水时,压根儿想不到请管理咨询。往往是事情搞砸了、毫无转机的时候,客户企业才想到请神仙。咨询业务来了,却是块烫手的山芋,接不接?经营状况好、价值观清晰的咨询公司,会选择跟自己配型的企业,咨询成功是靠彼此的正确选择和默契配合。如同名校招高徒,强势的咨询公司也会挑选绩优型客户。而嗷嗷待哺的咨询公司,就没有什么资格挑三拣四,有活就敢接。
最佳的合作时机错过了。处在极度困难的客户企业,还逼着咨询公司快速诊断、快速出招、快速见效。真是惨啦,先天不足,又遇到后天不良。叶敦明发现:雪上加霜的咨询业务,咨询师累的像个鬼、客户急的像热锅蚂蚁。干的好,你就是恩人;干的不好,你就是罪人。咨询公司,真是个苦主呀。
时机错过,还不至于崩盘。若是客户企业的经营基础尚可、动用资源较多、组织能力不弱、市场机会尚存,咨询公司还是有一番机会闪转腾挪的。咨询师的实战能力要强,少来功夫表演,多搞擒拿格斗,咨询强度高、难度大,难藏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