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只生一个好”成为计划生育政策标准的第8个年头,这一年中国新生人口在这一年达到了2550万的顶峰,此后便以平均每年48万的速度下降,直到2004年后才暂时趋稳。这便是经济学界在预测中国劳动力及消费潜力变迁常用的“人口箍圈”概念。实际上,也就在2004初,那场突如其来的“用工荒”,便是这道箍圈最早的“发威”。其后的六年多时间里,一度冻结在20世纪90年代的蓝领薪酬发生了指数式增长。尽管如此,仍然有大量企业因为缺乏劳动力而黯然收场。在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波澜又起,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的今天,依靠人口红利支撑的“中国奇迹”还能走多远,已成时下最热话题之一。“中国走向萧条”成网络讨论热点随着中小企业大量关停并转的消息不胫而走,网友们亦议论纷纷,大家或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或分析倒闭潮的来龙去脉,或预测经济的未来走向。在探讨中,人们不约而同地指出,“人口红利”变“人口箍圈”,是目前这场倒闭潮的重要原因。这种看法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前摩根斯坦利亚太区经济学家谢国忠就在多篇文章中指出:当有利的人口统计学趋势恶化,或城市化进程结束时,“中国不再会有廉价资金,来支撑被高估的资产价格”,“距离最后的灾难时刻可能还有十年时间。”
![人口箍圈来袭:中国大萧条将至?](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1060994392969.jpeg)
(本-文-来-自-博-锐-管-理-在-线) |/darticle3/list.asp?id=171197 | 1另一方面,近期中国政府和媒体对各地企业进行的密集调研也提供了佐证:企业家们大多表示,“比2008年还困难”的原因并非订单不足,而是“有单没人做”,“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据网易财经披露,2011年来,仅沿海地区的物流、纺织和汽配行业平均人力资源价格便上涨了15%至30%不等的幅度,是涨幅最大的“成本要素”。而任职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妇产科,著有《大国空巢》的人口问题专家易富贤更是作出了较为悲观的预测: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低于预期的人口总数来看,中国很快会出现青年消费者和劳动力不足的状态,2012年前后将导致经济大幅减速。“箍圈”之下企业谋求转型走新路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口箍圈”正在对每个以特定年龄段人口为主力消费群的产业造成影响:它刚刚压过初等教育,正在撞向高等教育,已经碾上摩托车,至迟三年后将碾到汽车,住房租赁市场已初感寒意,六七年后又将冲进首次购房市场……在这一箍圈的残酷“扫荡”下,企业纷纷提出转型、走新路的要求,然而转向何方,走到哪里又成了新的问题。对此,著名早教专家,“中国游戏卡带之父”方鸿祺则认为,较早受到‘人口箍圈’影响,却一直“冻而不僵”的ELP(电教产品)企业经验其实非常值得大家分享。“以业界元老‘小霸王’为例,虽然它在1990年代后期就感受到了市场萎缩的现实,可‘小霸王’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努力推出点读笔、电视电脑、现实平板电脑等新产品,通过增加竞争力来保住市场、扩大市场。可见,未雨绸缪,提高技术,占据价值链高端对企业而言是何等重要。”方鸿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