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探讨下作为学生,如何以个人的角度去参加好广告大赛。
首要的条件是要有好作品(这是废话),但好创意很多时候并不是苦思冥想的,是稍众即逝,是暴雨般而来,悄悄而去的。所以我曾建议过很多同学要有捕捉灵感的准备:比如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或者顺手把创意码成手机的短信草稿(基本都有手机吧)。
那灵感的来源呢?
这就更泛了,基本上我们接触的生活都能触发想法。而我觉得多看广告,多看电影,多听音乐以及多上网浏览思想者的博客(猫扑的精品贴也不错)是最能带来启发的,比如周星驰的很多电影片段都可以直接拍成广告片;看宁浩的作品就是在看不同产品的广告堆积(宁浩就是拍MTV和广告出身)。
广告本身就是门杂学,不要求你对很多东西都很熟悉,但起码你得稍微清楚各行各业的千奇百怪。但在杂学中又要有所专通:既做杂家,又做专家(这并不矛盾)。我大一时候天天看小说诗词,现当代的文学和唐诗宋词看了很多,尤其是余华和苏轼的作品。虽然用到实处的不多,内容也忘得差不多了,但那段经验培养了我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方式;大二开始接触国外电影,不只看那些大片,也看了很多独立制作,比如盖里奇、昆汀,电影里面又专迷大卫芬奇。到了大三春节放假才正式接触广告,自学广告。就是那个寒假,看了近万个广告作品:有凝聚、有积累、才有力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告看多了也有此化学反应。
灵感有了,接下去怎么做?
当你有了想法,要么就趁热打铁把它做出来;要么就多收集一些创意,等过段时间再回头反思,挑选其中创意最好的以及自己最有条件和能力将它做好做完整的点子,将它生产。
在实践过程中,靠自己最重要(三和尚打水没得喝),而不是组队和“头脑风暴”。因为学广告的都很狂,起码都比较自以为是,这样在很多时候就容易产生分歧。你的一个好创意就可能因为“同一种表述,在每个人的脑海里生成的是不同的画面”而被扼杀,所以,我是建议能-爱华网-去完成自己的创意,有其他的需要可以找朋友,但是创意一定要坚持独立完成,这样也更能得到锻炼。很多人做广告:光说不做 光想不做。我也遇到很多同学,喜欢把创意想得一大堆,然后就去找老师指导,结果“同一种表述,在老师的脑海里生成的是不同的画面”,作品被扼杀了,他也变消极了。
把作品独立完成后再去找指导老师有两个好处:第一,老师看画面更能明白你的创意;第二,你会更自信。
做作品的时候,重点太多反而没有重点。反观很多获奖的优秀广告,你会发现都是偏于生活化、简洁化。而这,很多同学上过戴程老师的课,也都很清楚了。看策划单的时候,只要把握住一个重点就好。比如去年学院奖全场大奖,那个抬抬腿、系系鞋带的作品就只强调了产品“舒适”,画面很简单,那就是创意。
参加那么多比赛有用吗?
首先要端正态度,参加比赛更多的是锻炼。在评跨越杯时,福建新恒基的老总说学生的作品会比广告公司的更有创意。这是因为我们偏艺术,而企业更偏重商业化,但在艺术大赛活动中锻炼来的经验对以后从业是相当有帮助的。如果能获奖那更是一块敲门砖。建议各位,如果能有机会参与校外的大赛就积极参与。不要在乎够能力,有时候更是拼运气;也不要因为设备条件而放弃,请尽量尽力!
学广告不只是兴趣与否,也是态度的问题,更关系到将来的事业。该玩的时候就去认真玩,该努力争取的还是努力一下!一切朝着梦想和现实并肩:向前看,也向“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