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美国人麦克尔.伍德创办了自己的玩具公司,设计和销售一种用于提高儿童读、写和数输能力,类似有声图书的教学用具。凭借这种高科技教具,伍德的公司两年内即攀上全美玩具行业第二的宝座。“点读机”、“点读笔”等产品也从此成了世界各地新一代父母乃至学校首选的幼教产品。 对于商家来讲,尽管点读机拥有生产成本低、技术门槛不高、目标市场刚需大等独特优势,然而,点读教材的版权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众多有志于在此领域一展身手的企业,尤其是在知识产权意识逐步兴起的当下。

疾如流星的“黄金时代” 和二十年来电子、电器新产品“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普遍情况相似,点读机在中国同样经历了这一历程:2002年,中国第一台点读机诞生于广东东莞明日电子厂,也就是日后黯然破产的中山学而乐电子有限公司。 学而乐点读机最初的定位是早教机,刚推出时,市场反应平平。直到2003年改成与基础教材配套后,这款名为“英语E点通”的早期点读机迅速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取得了惊人的市场业绩,并吸引了小霸王、步步高、好记星等业界翘楚纷纷参与。 于是,仅在两年之后的2005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研发点读机的生产厂家就有10余家之多,连同OEM生产商在内,点读厂商超过三十家,一夜之间,点读机取代了复读机,成了中国的科教市场的时代新宠。 回忆起那个火热的时代,电子电器行业分析师吴先生深-爱华网-有感触:“由于点读笔、点读机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加之知识产权意识普遍不强,部分商家甚至只是将其他企业制造的教材、声音文件简单复制就灌注进自家产品拿去上市。因此,在这短暂的黄金时代后,便是一地鸡毛般的是非,乃至官司。” 深耕细作的“成熟时节” 在目前人口红利逆转,恶性竞争加剧的时代背景下,点读机市场早已没有了先驱者的身影,但是在参与者的行列里,除了传统的电子、电器大厂外,拥有版权优势的出版商也成了重要的力量。 “2008年后,点读产品的竞争有了新的变化,其形式从前几年的‘外观战’、‘营销战’、‘口水战’、‘功能战’转换成了‘内容为王’,这是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曾被誉为“中国游戏卡带之父”,现任中山小霸王教育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方鸿祺向记者解释道,“版权意识的觉醒使具有教材出版能力的企业获得了突出优势,于是我们进一步深化了与出版商的合作,加大了具有自主版权电教出版物的编辑投入,并在近期推出了新一代高储量点读机、点读笔等产品。” 实际上,在方鸿祺看来,由于点读机硬件技术提高空间有限,连绵不绝的营销大战亦令消费者心生厌倦,“所以,我们认为,在内容上深耕细作,又拥有独立版权,且推出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点读产品才是中山‘小霸王’,乃至整个点读产业将来能够永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