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实习记者 李妍I北京报道
我国的药品流通行业是一块美味诱人的大蛋糕,同时,它也是支离破碎的,因为在这块蛋糕上埋伏着上万家批发企业和几十万家零售门店,其中的“龙头”也只占了不到5%的市场份额。 5月5日,商务部的一纸规划打破了这一切。根据规划,这块蛋糕将被糅合、切块、挤出水分,5年后,大部分蛋糕将被少数企业所占有。 面对“回炉”,大型国企很低调、知名民企很兴奋,绝大多数小企业很焦躁。 市场的虚假繁华 一位参与商务部调研工作的专家用“虚假的繁华”来形容药品流通行业。 据商务部公开的数据: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万多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2149家,下辖门店13.5万多家,零售单体药店25.3万多家,零售药店门店总数达38.8万多家。 与中国异常“热闹”的数字相比,美国的药品批发企业经过兼并重组已经减少到75家,零售药店只有5万多家。 “热闹缘于利润环节太多。”专家认为,在国外的成熟市场,药品流通通常只需要经过2~3个环节,而在我国,从药厂到终端消费者,往往有5~7个流通环节。“每增加一个环节,就为很多企业提供了利润空间。” 与外界的想象不同,我国的药品流通企业一直在“薄利多销”。“行业平均利润率只有1%左右,而美国为1.5%~2.5%,日本为1%~1.5%。”专家认为,我国药品流通行业正面临着成本高、效率低的发展窘境。 更加明显的差距是,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美国最大的三家药品批发企业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90%以上,日本最大的三家药品批发企业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5%以上。”专家介绍说,但是在我国,排名前三的药品批发企业的市场总份额仅为20%,零售前三强的市场总份额只有5.6%。“这就是差距。” “琐碎”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各方利益博弈下形成的药价虚高。就如同曾经轰动一时的天价芦笋片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这个行业鱼龙混杂,而且各自霸占着不同的领域和环节,这是造成我国药价虚高的重要原因。”专家说。 更为可怕的是,“因为行业中企业太多,市场份额过于分散,药品流通领域的安全和质量监管问题重重。”专家举例说,“还记得山西疫苗事件吗?由于药品流通领域没有达成控温要求,导致大量儿童注射了‘问题疫苗’。” 因此,在历时一年多的考察调研之后,商务部发布了《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下称《纲要》),其中明确提出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是“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元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批发总额85%以上,药品零售连锁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零售企业销售总额60%以上;连锁药店占全部零售门店的比重提高到2/3以上。” 结合新医改实施后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政策,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认为,“厮杀已经开始。” 大吃小,现在开始 “千亿俱乐部”固然诱人,可是,仅有的3个名额却略显残酷。 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2009年全国医药商业企业营业额过百亿的有8家,分别是国药集团(705亿元)、上药集团(263亿元)、九州通(222亿元)、南京医药(180亿元)、广州医药(145亿元)、安徽华源(130亿元)、北医股份(102亿元)、重庆医药(101亿元),其中,安徽华源和北医股份均为华润医药的控股公司,因此华润医药的营业额应为232亿元,位列第三。 某小型药品流通企业的总经理说:“商务部的规划明显就是为国药集团、上药集团和华润医药这三家大型医药国企量身定制的,没什么好竞争的了。” 但郭凡礼认为,这将是一次随时可能出现变数的游戏。“商务部原定是两个名额,其中国药集团应该是毫无争议的了,另一个可能是在上药集团和华润医药之间。但现在名额增加为三个,这可能是民企龙头九州通的机会。” 今年2月,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和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在北京召开了部分重点企业座谈会,参会的企业就包括国药集团、北一股份和九州通等在京企业。九州通副总裁耿鸿武亦公开表示:“进入千亿级商业巨头行列,是目前所有大型医药商业公司的梦想。” 显然,九州通不愿轻易错过这场政府主导下的行业盛宴。“但是,民企要与其他的国企竞争,在政策、税收减免等方面还有不小难度。”郭凡礼说。 优势明显的国药集团和上药集团在政策出台后一直保持低调,不愿表达任何态度。专家认为:“他们早已做了充分的准备,这场竞争对于他们来说志在必得。” 2009年8月,《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正式下发,其中明确提出了对医药企业的物流能力要求,如仓库面积、终端数量、车辆运载能力等。“当时我们就感觉到,医药流通行业的重新洗牌即将开始。”专家说。 感触敏锐的显然不只是专家,意见刚刚下发10天,国药集团的湖北物流中心就开工兴建了,一次性投资额高达1.5亿元;一个月后,湖南物流中心随即开工,计划分两期投资,共1.5亿元。之后,在安徽合肥,国药集团又签订了1.2亿元的物流基地项目建设协议书。 上药集团同样加快了跑马圈地的进程。2009年12月,上药集团发布公告,出资765万元合资组建苏州上药供应链有限公司,划分出以上海为圆心,长三角为半径的辐射区。同时,上药集团将旗下的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合并吸收至母公司,并展开在华南华东的并购计划。2010年初,上药集团又与联华超市、百联集团接触频繁,并有明确的合作意向。 华润医药对上药集团的挑战由来已久。郭凡礼表示:“去年华润医药收购北京医药之后底气大增,号称北边有北京医药,南边有华润三九,并将依照这两个基点朝四周发散。尤其是华润南下收购江苏礼安,可以说是打到上药集团的家门口。” 民企中的“龙头老大”九州通也不甘示弱。2009年12月,九州通就宣布斥资3亿元在上海投建物流中心,建成后可支持年销售额100亿元。“九州通现在省级的网点有15个,地市级的有20个,省一级没有覆盖到的主要在西南、西北,东部的很多地区基本都有了。到今年底,省级网点能达到20多个,地市级能增加五六个。”专家认为,九州通完全有抗衡大国企的实力。 面对“老大们”的精心准备,绝大多数小企业不仅无力参战,甚至难以自保。“国药集团和上药集团都在整合区域内具有销售网络优势的中小批发商,以获取规模效应实现外延式增长。”河南一家药品流通企业的总经理介绍说,“尤其是作为中原腹地、交通枢纽的河南,吞吃已经很惨烈。我们太弱小,根本就没有话语权。” 据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介绍,目前,已经有一些中小批发商主动接洽商业巨头,希望能得到支持转型为地区支线配送商,从而争夺“20家百亿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的名额。另外,还有一些中小批发商选择联合零售终端药房,组成联盟以抵抗冲击。 提高行业集中度,能降药价? 商务部发布《纲要》,除了整合行业资源之外,最大的意图也包括降低药价。但在行业内,不少人对此并不看好。 正方 参与商务部调研工作的专家: 《纲要》的目的在于提高药品流通行业的集中度,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议价能力,降低成本。同时,通过缩减流通环节,压低价格,就可以快速挤干行业中的水分,有利于打击虚高的药价。家电流通领域的先行成果已经验证了降价的可能性。在家电流通领域形成苏宁、国美等模式的企业,它们成规模,能够通过议价降低成本,同时又保持竞争关系,不是很好吗? 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副司长 温再兴: 目前,药品销售的76%是销往医疗机构,24%是在社会药店。从大流通概念来说,社会药店是高度市场化的,不太会存在商业贿赂。商业贿赂主要出在销往医疗机构这个环节上。 大型批发企业不太可能参与商业贿赂,因为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往医院药房配送,只有生产企业才能够参与招标。所以,参与商业贿赂的只可能是生产企业。发展药品统一配送,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行业集中度,减少中间环节都将有助于降低药价。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流通研究中心主任 祝合良: 肯定能起到降低药价的作用。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可以改善药品流通行业散、乱、差的顽疾,从而促进药品流通企业的优胜劣汰,当参与的企业少而精的时候,行业监管才能起到作用,减少流通环节、加强药品安全才能成为可能。 反方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 郭凡礼: 解决药价虚高,还是要减少流通环节,把层层批发的利润降下来,而不是减少流通企业的数量。 如果药品流通企业都是竞争关系,处于同一个平台,那么流通环节就很少,甚至只需一环,药价就能降低。如果这些企业是合作关系,处于梯次结构,环环相扣,那么流通环节仍然很多,药价依然虚高,除非全国只有两三家药品流通企业。 药品流通改革面临不少挑战,首先是药品流通供应链各环节在医改中的利益调整容易引发冲突,其次是行政化管控和市场化管理的矛盾。另外,地方保护主义确实不得不防,如果地方政府为扶持本地企业而破坏自由竞争,那么这些企业就会获得“定价权”,可以随意抬高利润,这些利润最终要加到药价里去,药价可能会更高。 中国人民大学医药物流中心研究员 李宪法: 药品价格牵扯到太多环节,简单地提高市场集中度于事无补。现在的问题是,作为买方的医院、中间商与作为卖方的药厂形成了明显的利益同盟,药价越高,所有人的利益也会更趋丰厚,他们都把虚高药价当作实现经营利益最大化的途径。因此,只有打破了利益同盟才能击破药价虚高的局面,单靠内部调整是不可能达到降价效果的。 某药品流通企业总经理: 太理想化了。降价不是那么容易的。 根据规划,五年内,全国和各地都将产生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寡头。垄断必然导致价格背离供需原则和市场影响,自由竞争被破坏了,利润不仅没有被压缩,反而集中到少数企业的口袋里。而且,区域性垄断企业的产生必然伴随着地方保护主义,这是一次不公平的战争。行政之手无时无刻不在流通领域中显现,药品作为特殊商品,许多行政机构都与之有着关联权力和关联利益。中国药业一直在药品进药的渠道权、销售的控制权进行竞争,越是壁垒高筑,越是环节增多、权力集中,越是腐败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