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销量27个月以来首现同比负增长就一定是利空消息么?负增长了,增速跑不过GDP,就肯定是坏消息么?未必。
车市“首负”姗姗来迟,已经是对中国车市最大的眷顾了。
实际上,负增长是给中国汽车市场洗了个冷水澡。让中国市场从高热,回到低温,再慢慢爬回到常温。凉水爽身,也淸脑、提神。它促使业界人士放弃不切实际的期待,停止一切不合常理的想象和冲动,回归现实,脚踏实地。避免浮躁高热带来的日甚一日的盲目的投资扩产欲望,避免对中国车市神话的无限夸大。
这是车市“首负”的第一利好。
除此之外还有七大利好。
第二、缓解汽车社会增量与容量的矛盾
减少增量,减缓增速,这是市场经济和城市微调的缓兵之计。城市的汽车社会负荷过重,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缓冲缓释,皆为必然。
负增长是给中国汽车市场和汽车业界的一个难得的冷静思考期。中国的汽车社会将向何处去、中国各城市汽车容量规划的科学数值到底是多少、超出规划如何应对、如何科学分配交通资源,促进汽车社会健康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非冷静思考难以得出科学结论。
负增长是给城市建设和交通规划一个时间,避免小汽车把城市道路摆满了才想起修路。车市原地踏步,城市赶紧修路,会使未来的车市发展得更适度、更从容、更科学、更合理。这岂不是又一利好?
第三、缓解合资品牌过量蚕食与自主品牌穷于应付的矛盾
论造车冲动,国外品牌一直对中国汽车市场怀有非分之想,其占领中国市场份额雄心勃勃,来势汹汹,列强纷争,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几乎成了局外旁观者,因为技不如人退避三舍,或被挤到了偏僻的角落。合资品牌反客为主,成了中国汽车市场的主宰,市场份额日益扩大,产能欲望日益扩大。而中国自主品牌技术的提升速度和技术增量远远低于合资品牌的速度,事实上已经出于节节退让的态势。
而市场负增长,让所有的市场份额的竞争暂停于初始状态,回到起点。自主品牌可以借此机会技术提速、增量提速,缩短与合资品牌的技术距离和市场占有率的距离。
市场踏步等待,中国自主品牌急起直追。这可是天赐良机。对自主品牌来说,不亦是利好?
第四、缓解国内外能源紧张的矛盾
作为燃油消耗大国,汽车销量负增长这一趋势得到持续,可以让汽车保有量稳中下降,这样,一可以适当减轻国际燃油供给压力,减少国际上对中国这一燃油大国的诟病,二可以因为燃油需求的下降,让国际油价有一个下降的理由。
第五、缓解新能源汽车研发缓慢与需求迫切的矛盾
传统能源汽车增速放缓甚至增量下降,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燃油价格高企。这可以视为新能源车的一个机会。燃油吃紧,新能源便备受期待,于是,新能源车便很容易成为万众期待的宠儿,等于提升了新能源车的价值,并可以增加新能源车市场推广的动力,提升电动车的市场认可度。燃油价格大幅上升之日,就是电动车备受宠爱之时。
第六、缓解GDP高速持续增长与国民收入稳中有降的矛盾
汽车板块增长跑输GDP,反而可以引起中国政界反-爱华网-思,拉动GDP增长的新思路也许可以就此诞生,对汽车业的依赖或许因此可以放松。同时设法拉动内需,产生增加国民收入的动力。
第七、缓解汽车增长欲望与政策限制力量的矛盾
目前,车市负增长的趋势还不够突出和稳定。一旦汽车市场连续负增长得以持续,反而会使汽车消费的种种限制措施收缩,使限购、涨税、提升停车费等等不利于汽车消费的政策张力大大压缩,或许,汽车消费环境会因此放松,各大城市又可以轻松购车了。但,这必须是在车市连续负增长之后。
第八、缓解汽车价格过高和普通消费者购买力尚低的矛盾
销量下降,市场下滑,同比负增长,库存增加,产能过剩,这是一个个让购车者兴奋的信号。这意味着,供需关系有了新的变化,价格竞争开始走到前台,价格大战主战方需要回到战场重新开战,价格战还要重新开打。各类车型都要降价,从进口车到合资品牌车型,豪华车、奢侈车、高档车、低档车、大车小车紧凑型车,都要从头到尾轮番降价,价格的多米诺骨牌倒了一轮起来,又接着倒第二轮,汽车价格那是一万两万、十万八万地降,消费者在兴致勃勃地看,持币待购在顽强地继续等待。届时,奥迪15万元、宝马20万元的低价购得豪车梦想,将会成为美妙的现实。
所以,27个月以来的“首负”,是利空,但也没有那么可怕。辨证地看,却能看出若干个利好。业界要学会习惯,正确面对,大可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