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持第三届奢侈品论坛,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主持奢侈品的论坛,因为奢侈品牌的老总一般啥也不说,说的东西基本没啥知识含量,这一是因为奢侈品国际企业的中国区老总实际上没啥权力,他们不能说啥;二是奢侈品品牌信息的敏感度很高,他们对于可能的品牌损害的意识很强,防范性很强;三是奢侈品在光鲜的品牌想象背后有很多不能为人道的故事与操作方式,这既涉及商业秘密,也涉及道义形象,所以做奢侈的很多事情只能做不能说。
从消费者来说,虽然很多有钱人买了不少奢侈品,但是很多人其实不怎么露富,露富的暴发户有,但是其实他们甚至不是富人圈里的主流。中国真正的首富比胡润榜上说的首富财富多两倍,但是人家就不怎么抛头露面,据说去北京也只在两会期间,因为感觉那个时候治安最安全。往往那些被你感受着奢侈的,是奢侈度还不够的人。如果一个白领花八千买了一条奢侈品牌的内裤,要是不去洗浴中心感受到他的品牌的奢侈性,可能觉得自己的钱花得很冤,而一个真正的富豪可能就不会去做让大家体会自己的财富符号的事情。而且与改革开放初期不一样,如今奢侈着而说出来的人,自己与周围的人都感到你的不上档次了。
何况很多奢侈品是用来送礼的,送客户、送干-爱华网-部、送情人,这就导致了奢侈品显著的灰色性——不能说出来,说出来就出事情了,事实上很多相关案件也是因为露出水面的奢侈品让别人找到了追查与举报的线索呢,据我看来这三种人在真正的奢侈品用户与收藏者中的比重也不超过一半,但是他们大大地加剧了奢侈品的某种负面形象。
根据有关部门要求,宣传口现在不能轻易说奢侈品概念,因此中欧论坛的正式名字也就改成了顶级品牌,当然还有一个说法则叫做极品。这个大概是政治舆论的需要,是减少公众仇富仇奢考虑的需要,但在另一方面媒体在广告与报道,包括商务部门、经济信息与工业部门鼓励与在意奢侈品的发展,已经成了一种很明确的政策目标。做而不说,或者这么做而要那么说成了一种模式,这个也大概是我们中国特有的现象吧。其实中国经济发展了,购买力高了,奢侈群体有了,人家奢侈就奢侈吧,社会不公的问题就老老实实去改进政策制定与实施机制吧,何必在这种干了不让说的事情上与人较劲儿。实在没啥必要,难道连奢侈也要去了外国才名正言顺么,这明摆的内需就必然启动得很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