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年终营销盘点
1.你负责“制造问题”还是“解决问题”
有一位大师很有智慧,常常有人向他请教,每次大师都能给出最好的解答。他有一个调皮的徒弟慧净,慧净看到每天有这么多人来找师父,心里想:“总有一天,我要想出个题目把师父考倒。”
有一天,他来到师父房里对师父说:“师父,我可以请教您一个问题吗?”师父说:“请问。”于是他说:“如果我在一个玻璃瓶里塞了一只活的鸭子,我要怎样才能不把玻璃瓶打破,救出那只鸭子呢?”
听到这话后,师父没有回答。慧净想:“-爱华网-这下总算考倒师父了。”于是,他跟师父说:“师父,您先想想,我先告退了。”他刚跨出房门,师父突然大喊一声:“慧净!”慧净转过身问师父:“师父,有什么事吗?”只听到大师讲了一句话:“这只鸭子不是自己走进去的吗?”大师接着说:“慧净,我们人生下来是要解决问题的,不是制造问题的。”
大师的这句话非常重要,很多职场人便如慧净一样,他们在职场上只会制造问题,甚至制造不可能发生的问题,还对这个问题沾沾自喜。像在这个例子里,鸭子不可能自己走进瓶子里,慧净却想出这个问题来,不就是自己制造问题吗?
许多问题起因于想太多
职场上有很多人和这位小徒弟一样,在打电话给客户之前就会想:“他会不会正在忙?”“他会不会拒绝我?”跟老板提建议前就先揣测:“老板会不会接受这个建议呢?”“我是不是要再多问几个人的意见呢?”“我要不要回去完善之后再提交方案呢?”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源于心里想太多。在职场上,老板花钱聘请员工是让员工解决问题的,而非制造问题。你的薪水取决于你能解决多少问题,所以请随时思考:当工作上遇到挑战时,你到底是来解决问题,还是来制造问题的?
我们身边常会遇到一些善于制造问题的人,我管他们叫“好奇宝宝”,因为他们一碰到问题就会跑去问主管:“我这样做好吗?”向主管汇报或咨询意见绝不是坏事,但问题在于,许多“好奇宝宝”专门制造许多问题、障碍,最后卡住的都是自己,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曾经有一位助理就是如此,他刚进公司时,每次碰到公事上不懂的情况就来问我。刚开始,我很高兴他把我当做可以咨询的对象,但时间一久,我就发现不对劲,例如我请他去营销部拿一份报告时,他会问我:“那个部门的人都很难缠,要是我拿不到那份报告怎么办?”
我的一位副总级的朋友也在职场上碰到许多“好奇宝宝”。每一次他要求工厂厂长出货时,厂长绝不会马上说“是”,而是反问他:“客户方面要求我们在这个时间出货吗?”“现在经济形势这么差,老板你确定账款收得回来吗?”这些人没有先把自己职位上该完成的工作完成,反而先帮老板制造其他问题。
另外,有些人常在无法完成任务的情况下递出辞呈,他们给的理由千篇一律:“公司没有制度。”反问他们需要怎样的制度,却听不到他们有任何实际措施,只是一味地指出问题。
问题制造者,不会补洞只会找洞跳
哈佛“教育改变领导小组”策划主持人华格纳(Tony Wagner)曾经提出未来职场最重要的七个能力。在这七个能力当中,第一个被提及的就是批判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批判思考,就是能够问对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之后才能对症下药,让问题得以解决。
然而,很多人还只是停留在发现问题的阶段,一看到问题就乐不可支,以为自己已经找到问题,却忘了要解决问题,甚至延伸出更多的问题来。这些人从未想过要为公司贡献智慧、想出解决之道,就如同大师的那个小徒弟慧净,在还没有成为可以帮人解决问题的大师之前,就先挖掘问题,找洞给自己和别人跳进去。要不是大师看清楚其中的奥妙,慧净还沾沾自喜,自以为找到了别人解答不出的题目呢。
工作中难免会有挑战,挑战中当然会有许多瓶颈出现,但这些瓶颈是否真是瓶颈,还是你挖掘、想象出来的问题呢?这就有赖于每个人的慧眼判断了。
变身解决问题高手三步骤
1.理清问题:当问题出现时,请先理清这个问题是工作中会碰到的,还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只有搞清楚问题的源头之后,才有助于你下一阶段的抉择。
2.放下问题:倘若发现这一问题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你应该当机立断,放下这个问题。放下的方式就是去执行它,不要再给自己有二话的余地。
3.解决问题:若理清后发现这真的是一个问题,例如客户的预算真的是一个问题,部门协调沟通真的是一个问题,知道问题卡住的原因后,再极力去寻求办法,努力解决,难题自然会迎刃而解了。|!---page split---|
2.“好用”的人比“有用”的人更吃得开职场专家常告诉大家,要做个“有用”的人,但我在这里要谈的,却是希望大家成为一个“好用”的人。因为以我对职场的观察发现,过去的职场要的是“有用”的人,比如有会计知识背景的人可以从事会计、财务工作;学中文专业的人可以当记者、编辑,每个人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在职场上生存,这就是过去的职场法则。
但现在的职场不一样,城邦出版集团执行官何飞鹏曾经带过一位主管,这位主管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当他要将一个任务交给这位主管执行时,却得到了“这不是我分内工作”的回应。这让何飞鹏对这位员工的印象大打折扣,他有感而发地说了一句:“现在的职场看重的不是‘有用’的人,而是你好不好用。”
要有能力,也要有随时补位的决心
何谓“好用”呢?这个由日本财经杂志《Presit》首先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态度开放、不自我设限、专长多样、学习力强、可塑性高、愿意挑战新事物,也愿意以公司的需要为己任,而不仅是满足于自我的期待。
如果主管请公司一位行政总机小姐帮忙筹备即将到来的员工旅游,这位总机小姐可以说:“我的工作是接电话,员工旅游不是我负责的工作。”她也可以说:“没问题,我来筹办。”而后者的反应就显示出这位总机小姐在公司里绝对是一个“好用”的人。
我们过去常听到一些职场类型人的名词,例如“T型人”,指的就是除了有一个主要的工作能力之外,还需具备横向协调沟通的能力;而曾一度流行的“π型人”,则是指要具备两种以上的专长,除了这两种专长要非常稳固,如同两只脚站得稳稳的之外,同时得具备横向沟通协调的团队能力。
但不管是“T型人”还是“π型人”,这些趋势都只证明了一件事情:现在职场要的就是“好用”的人。不管有没有专业、是否擅长这件事情,只要任务交到你手上,你就要能够想尽办法完成好。
我学的是广电,也在电视台工作过。在电视台这个环境中,最容易看出谁是“好用”的人。因为导播可能在下午录影之前突然说:“去帮我找一个会变魔术的人来。”如果你负责写通告,你就得赶快找到魔术师,如果你负责道具,你也得尽快找出现场所需的道具。
但在那样的环境里,还是有人会说:“我是编剧,我只要把剧本写出来就好,为什么还得去帮忙找魔术师?”当然,你可以选择不接受这个任务,但只是一次、两次、三次……如果每次都不接受和自己工作无关的任务,渐渐地,主管就会疏远你,重要的任务也不会落在你的头上,而你离升职加薪也就愈来愈远。
所以,现在的职场中,不仅要具备多种能力,你还需要有能力协助同事,懂得不自扫门前雪、随时补位,这才叫做“好用”的人。
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手无寸铁
然而,也有些职场人会想:“我真的需要不断学习成长吗?” “学历真的重要吗?” “我真的要去考其他证照吗?”“我真要再学一种语言吗?”我们必须承认,学习在职场中并不是得到晋升或一帆风顺的保证,持续进修也不代表一定会深受重用,但有一个观念你必须有:人可以白手起家,却不能手无寸铁。
职场人要成为一个好用的人,就绝对不能手无寸铁。你一定要有能力让主管用,所以你必须持续进修、持续学习,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这些专长何时会派上用场。
这让我想起了台北市亚都丽致大饭店总裁严长寿的经历。他年轻时曾经在美国运通当传达小弟,虽然只是小弟,每天做的不过是倒茶水、收垃圾,但是他观察到所在工作环境中,会讲英文的人才能被提拔。于是,他把握机会学英文,更谦虚好问,学传真、业务传送等机器的操作,碰到别人不想加班的时候,他便自告奋勇地留下来收发文件。这让他学会了很多技术,也让他获得老板的破格任用。严长寿并不把自己当小弟来看,而是把自己当总裁来培养,这造就了他后来在饭店业的教父地位。
人可以像严长寿一样白手起家,却不能手无寸铁。然而,不能手无寸铁的前提是:你必须要有“做有用的人”的决心,然后实践这个决心。这样才能在职场上为人所用,机会也才能降临到你的身上。
测试你是不是职场上“好用”的人
1.好用的人会“多看”:当被公司突然分派任务时,有些人可以快速上手,有些人却搞不清楚状况。能快速上手的人就是因为平时会“多看”、“多观察”,看看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可以多帮忙、多学习的,等到事情一落在他身上时,他就能马上解决。
2.好用的人会“多问”:没有人是万能的,职场中的每个角色、每件事情要完成也有其“窍门”,但路是人问出来的,工作效率也是嘴巴问出来的。所以,做一个好用的人就必须多问,不要不懂装懂。
3.好用的人会“多做”:好用的人会主动去做一些本来不该他做的事情,即使惹人嫌也无所谓。职场上我们常看到一些“爱管闲事”的人,这些人常喜欢帮他人多做一些,不怕别人背后怎么说,而这正是主管喜欢聘用的人。
|!---page split---|
3.老板不是花钱让你来学习的我常在面试新人或为企业新人做培训的时候经常听到一句话:“我希望进入这家公司学习更多东西。”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觉得啼笑皆非,因为没有一个老板或是一家企业聘请员工,是为了让他来学习的。现在的职场,你必须有一定的贡献度,老板才会录用你,而且学习能力已经不是你能否被录用的关键,在今天,这项能力早已是必备选项!
学习能力已经是必备能力
许多单位已经点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例如信义房屋(编者注:台湾地区一家大型房屋中介上市公司)在招聘条件中就明确提出,进入该公司的首要条件就是得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无心学习的面试者必被拒于门外。而甲骨文(编者注:甲骨文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数据库软件公司)前台湾地区总经理李绍唐也在《勇敢去敲客户的门》一书中说到:“用心倾听”、“积极的态度”、“了解客户的需求”、“学习力”、“永远保持热诚”是从事业务的重要条件。因为有了“学习力”,才能不断激发你与时俱进的核心能力,也才能为自己累积更雄厚的无形资产,提高个人竞争力。
学习能力的确很重要,但在薪水停涨、失业率节节攀高的艰难形势下,老板花钱绝对不是让你来学习的,他付薪水给你,是要你贡献价值的。
台湾地区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104人力银行在2009年做过一项针对企业任用新人条件的调查。结果发现,企业任用新人的原因,主要是看面试者的积极性,其次是看他是否具备职务需求的技能、是否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工作经验。虽然这些条件中并未明确指出面试者是否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但学习其实早已经是企业求才不言而喻的重要标准。
如果你不是在校员工,也不是实习生,真的没有一个老板或公司愿意让你只是进来学习。所有老板付薪水给员工,都是希望员工赋予这家公司新的价值,帮公司盈利,或是将自己的能力贡献在工作中,让公司运作更顺利。
但是很多人在职场上,做的虽然是全职,心态上却拿自己当实习生。实习生可以进入公司尽情学习,最后还拿了学分,但全职上班族拿的是公司全职薪水,公司要你付出的是你的价值,而不是来学习经验。即便你内心渴望在工作中学到什么,也不能用“我是来学习的”的态度面对工作。
工作了,就要明白:你不是实习生,你是来工作的。全职工作和实习生的差别就在于:实习生可能只是来上几天班,例如寒暑假,他们不需遵照公司规定,也不需要加班或是与其他同事紧密往来,更不需要对公司有认同感。如果你把自己当成实习生,那么这样的心态是没办法在职场上扎根的。
你不是来实习的,而是来付出的
老板要的员工是:工作时间足够长,上下班时间是固定的朝九晚五,甚至还能配合加班。更重要的是,老板希望你对这家公司有认同感,能和其他员工、同事紧密互动,这才是老板想找的人。当面试者说出“我希望可以在这家公司里学习”这种话时,就充分反映出他还没有真正进入职场的决心,也没有在这家公司辛勤耕耘的打算,这份工作充其量只是他换工作的跳板罢了。
你为公司披星戴月地工作,是希望换来公司对你的加薪、升职、赞赏。而老板给你薪水,也一样是希望你在为公司做出贡献,将你所有的才能尽力付出,并且赶快学习你所没有的能力,然后奉献给公司。
因此,当前的企业愈来愈重视员工的贡献度。许多人认为:“我在公司已经这么长时间了,老板应该知道我的忠诚。”其实,这个想法大错特错,因为忠诚度不是贡献度,老板评估员工的标准是绩效,加薪、升职也只会发生在业务突出、不可取代的员工身上。
当然,也有许多人反问我:“难道我表示出学习的心态有错吗?”我的建议是,在面试时,你应该清楚地让对方知道你会哪些技能,能够为公司带来什么价值。若有你还不会的知识、技能,或是与公司对你的期待有落差的地方,你应该表明会用最短的时间学会并上手,这才是表达自己学习心态的最佳方式。
所以,无论在什么单位,你都应该赶快补足欠缺的能力,然后贡献出来,这才是让老板乐意给你加薪、升职的秘诀。
在工作中应尽力贡献的三种价值
1.你的专业:也就是你所学的专业或你的第二专长。例如你具备律师、会计师等资格,如此一来在面试时,大部分老板都愿意花钱聘请你,因为你这个优势很难被取代。
2.你的能力:能力与专业有点不一样,能力是指你的某一件事情本来就做得特别好,例如简报、沟通协调、组织、活动规划的能力。这些能力或许没有执照或证书可以佐证,却可以从你过去的经验中看到,而这些经验就是老板付钱给你、愿意跟你交换价值的地方。
3.你的态度:学习也许不是进入工作的目的,但你可以用谦虚求教的态度,在这个职位中赋予工作许多价值,同时又可以把态度展现出来。例如善于与人协调沟通、愿意承受托付等性格,也是大部分老板、主管所乐见的。|!---page split---|
4.提升自己的“能见度”,照亮职业前景很多职场人觉得自己很优秀,是一匹千里马,都是因为没有碰到伯乐,得不到他人的赏识,才志不得伸、郁郁寡欢。这个想法听起来很合理,事实上却不是如此。如果你真的是一匹千里马,请先表现出千里马的样子,然后才会有伯乐出现。职场也是如此,如果你够优秀,请先提高自己的“能见度”,让他人看到你的表现,再来要求别人看到你,进而提拔你。
老板都希望找到千里马
有一次我去台中某大学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做演讲,讲完课之后,有一位学生在我的博客里留言:他在上面先自我介绍,并且说明他会哪些技能、软件,最后表明了自己想进企管顾问业的决心。不过,他也说自己不知道何时会应征入伍,但希望能够在当兵前先到我公司实习,不拿薪水也没关系。
我收到留言时没有在意,因为他是台中的学生,而我的公司在台北,我只回了他一封信提醒他这个状况。这位学生随即回信说:“我知道,上台北的住宿我自己会想办法。”但我因为还不知道要给他做哪些工作,就先把这件事情搁在一旁了。
半个月后某一天,我发了一条短信给他,跟他说第二天晚上我在台北有个演讲,问他要不要来听。当时,我是有点测试的意思,我想如果这位同学会来,就代表他是真的有心。后来,他果然来了,而且提早到达演讲会场。我感受到他的决心,演讲结束后,我便请这位同学准备来我公司上班。
我每年在许多大学做演讲,许多同学也对我的工作很感兴趣,希望能够进入管理咨询业工作。但真正提出想进我公司意愿的同学却只有三五个,而能够通过我的测试、克服阻碍的人,大概也只有这位同学了,所以我不用他用谁呢?
事实上,每一位老板都巴不得自己的员工是千里马,也巴不得自己的团队都是最优秀的。但对于职场人来说,很多人只会想:“老板为什么没有看到我的表现?”
与其这样想,倒不如换个角度看:如果自己够优秀,同时也被老板看到,老板一定愿意提拔你。但为何老板到现在还没有提拔你?可能是你还不够优秀,也可能是你没有让老板看到。
也就是说,他只看到你是一匹马,但你没有给他机会让他发觉你是千里马。所以,与其不断唉声叹气,抱怨老板无知,不如在职场中提高你的“可见度”,进而让老板愿意给你机会。
勇敢争取让别人看见你
我一直很欣赏电影《律政俏佳人》里瑞茜·威瑟斯彭饰演的那个角色。她为了申请进入哈佛大学,努力念书;在制作申请资料时,还用了许多花招吸引审查老师的注意;进入哈佛法律系后,为了拿到实习生资格,她奋不顾身地表现自己,让老师认识自己。当然里面有许多桥段非常夸张,但女主角那种精神很令人佩服。这也让我想起许多求职者因为不懂得表现自己,还没得到面试机会就被刷了下来。
有很多老板会跟我提到他在招人时的标准,由于现在大家多用网络求职,这位老板一看到求职者在网络上的自我介绍写得很简短,甚至像是从别人的资料上copy下来的,就先删掉了这个求职者。而这些被删掉的人,可能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连面试机会都没有。
台湾地区著名作词人方文山虽然没有抢眼的学历,但他懂得提升自我的“能见度”。为了让唱片公司用他的歌词,方文山并不是一首首地寄给唱片公司自我推荐,而是整理了一本歌词大全,再将这本书寄给每家唱片公司。最后,吴宗宪看到了这本书,打了一通电话给他,这才有了后来的方文山。
光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很有才华是不够的,你还要懂得让自己有“能见度”。例如想进电视圈者,得先认识制作人,所以请去制作人会出没的地方毛遂自荐;想当作家,请不断将自己的作品投稿到出版社,并常联系出版社,让对方对你有印象,才能在众多稿件中脱颖而出。只有让别人看到你的能力,你才有机会接受镁光灯的照耀。
提升自己“能见度”的三方法
1.出现在业内的活动:如果你在出版业工作,请多参与出版业的活动,像是书展、出版人沙龙等等。从这些活动中多认识人,观察业内资讯,对自己会有很好的帮助。
2.发表和行业有关的文章:你可以投稿到行业期刊或公司内部期刊等,这是提升“能见度”很好的方式。但有时候也不见得要通过投稿,你可以利用博客或通过E-mail传送给亲朋好友,让大家看到你的观点与想法,能力也会因此引起注意。
3.公开发表你的意见:公开发表意见并不见得要演说,但请在公开场合如会议、研讨会、简报解说时,主动举手发言。因为一对多说话是最有影响力的,也是表现自己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