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体制 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研究



共赢经济学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是实现社会程序公平的一部分,这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仍然存在严重的问题,包括招生、学生管理、学术管理、投资体制、收费机制、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等等七大弊端。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的由来,并提出基于共赢经济学理论的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方案。

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七大弊端

1、学生管理简单粗暴

一是高校有关学生管理的规定抽象、简单、粗暴。例如为了严肃考风考纪,有些学校规定,考试作弊一经发现即对作弊的考生处以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处分。这种处罚方式看似严厉,其实最没有威慑力,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就搞得监考老师都不敢抓舞弊行为了。曾经有一名牌大学,一个监考老师一下子抓了三个舞弊学生,学校也依规办事,都给予开除处分,但是这个老师再也无法在这个学校呆下去了,因为所有人都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他,感觉他不懂事,学生对他仇恨,领导认为抓出舞弊学生丢了学校的面子。实际上,抓出舞弊学生一律重修补考的实际威慑力比开除大得多。二是高校对学生管理规定本身违法违宪,不人道。比如,对待学生中偷食禁果者一经发现则对之予以勒令退学或者开除。恋爱、偷食禁果都属于学生个人私事,学校根本不应该越俎代庖。三是高校在管理过程中缺乏法律程序观念。如在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案中,学校当初对田永的处分决定并未直接送到田永的手中,亦未告知其申辩、申诉的权利。[1]

2、招生缺乏公平

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没有体现过程公平,这些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每年高考我国各个省份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并不一致,比如北京地区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远远低于其它省份。二是部分高校对考生的身高、视力、健康状况等进行歧视规定。当然,一些特殊的专业对考生作出一些特定的要求是正当的也是必要的。三是保送加分中的虚假行为影响招生的公平性。四是研究生招生中,同导师的“关系”极为重要,甚至圈内人都知道一个公开的秘密:考博一是考外语;二是考“关系”。

(www.aihuau.org) |/darticle3/list.asp?id=162741 | 18

3、学术造假泛滥

 高等教育体制 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研究
中国大学是学术造假的天堂。西安交大原教授李连生抄袭造假案,因第一次被国家科技部取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时间变成高校乃至整个科技界最闻名的学术弊案。但是,李连生2007年东窗事发时,西安交大一直在捂盖子,力求把事情“内部消化”,甚至坚持正义的六教授倒成了无理取闹之人。周遭环比,西安交大校方还不是最恶劣的,中国有些大学碰到这样的问题,能捂就捂,甚至捂不住,也捂。明晃晃的抄袭,而且已经公之于众,但不是视为不见,就是公然相挺。以至于关于学术不端,我们的大学有好些特色的说法,比如抄袭叫做过度引用,或者说注释不规范。两篇论文高度雷同,叫做基于共同的研究等等。甚至跟学生联合署名而且署在第一位置的,出了事,说一句学生抄的,就完事大吉。[2]

4、教师管理机制逆淘汰

一是职称评定制度。职称直接与工资、住房、福利挂勾,对教师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高校的职称评定标准主要看“学术论文”与著作的数量与文章所发表的刊物级别的高低。但是“学术论文”与著作的数量和文章所发表的刊物级别的高低为标准质量根本就代表不了真实学术水平。结果导致抄袭成风,出钱买版面的虚假学术氛围。评职称又有指标限制,僧多粥少,最后是真正学者竞争不过假学者,职称大部分首先评给善于弄虚作假走关系之徒。二是人事流动。进了高校工作,庸才不能退,良才不能出,无法实现优胜劣汰。

5、政府投资项目化

从20世纪80年代未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由国家包下来的情况逐渐发生改变,多种渠道的学校自筹经费在高校经费投入结构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但是政府拨款比例仍占高校经费的50%以上。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政府投资往往以项目形式投入。因此,学校都是眼睛向上,搞关系比教学科研都重要,关系搞好了就有钱。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普遍缺少成本观念,造成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不高。我国培养一名大学生, 2000年需要2.87个人均GNP,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日本培养1名大学生不足1个人均GNP。

6、收费管理机制僵化

高校收费都是采取分级管理政府定价制度,这种收费管理制度蕴含着以下的基本要求:其一,要有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其二,要适当体现专业间“个人收益”差异;其三,学生在时间、空间上占有教育资源的多少应得到合理的体现。但是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一个可以科学的核算教育社会的机制存在,对于不同学校或专业间的收益差异也无法精确的计算出来,学生占有教育资源难以准确衡量。因此,这种政府分级管理的政府定价制度是不能适应实际需求的僵化制度。

7、学校评估行政化

目前在高等教育评估活动中,教育行政部门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这种以政府部门利益目标为依归的政府主导型评估,并不能保证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这种评估由教育部承担,具体工作又由其内部司局分工负责。如发展规划司负责高等学校设置评议;高教司负责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社政司负责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科技司负责重点实验室评估;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研究生教育评估;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则负责组织实施高校教学评估、履行质量监控职能等。这种评价体制导致在评估实践中出现了评估工作的“多”与“乱”现象。高等教育评估更多的成为政府规制的一个手段和政府寻租的一个途径。比如,2004年,南开大学接受的各类评估检查接近30次。政府控制着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权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但是不确保评估科学公平。再如2002年前进行的优秀评估、合格评估、随机评估是根据办学历史长短对高等学校进行“人为”的划分,无法真正反映高校的实际办学水平。[3]

二、七大弊端的原因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七大弊端,除了学生管理简单粗暴纯属学校问题之外,招生缺乏公平、学术造假泛滥、教师管理机制逆淘汰、政府投资项目化、收费管理机制僵化、学校评估行政化等六大弊端主要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下面就逐条分析七大弊端的原因。

1、学生管理简单粗暴的原因分析

一是学校领导懒,不愿意思考问题,制定学校管理制度时想当然,简单抄袭其他学校规章制度,作弊的学生一律开除就是此例。二是不能与时俱进,沿用过去惯例,不变通,对待学生中偷食禁果者一经发现则对之予以勒令退学或者开除属于此例。三是法律意识淡薄,在管理过程中缺乏法律程序观念就属此例。|!---page split---|2、招生缺乏公平的原因分析

每年高考我国各个省份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并不一致有讲不尽说不完的原因,也没有必要细究。部分高校对考生的身高、视力、健康状况等进行歧视规定是部分高校领导缺乏法律意识的结果。保送加分政策的本身就缺乏科学性。研究生招生中,硕士生招生同导师的“关系”是钱权交易的作用,需要禁止。但是考博的关系问题我看无可厚非,一个博士主要看其有没有创新能力,考分没有多少关系,能不能毕业主要看一篇博士论文,只要博士论文能够达到博士水平,其实考不考都没有关系的。现在博士不过是一道光环,多数博士都是没有真才实学的假博士,这才是我国博士制度的弊端所在。应该把所有博士论文公开(涉密除外),让社会所有人评议,如果在学术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公示三年后,没有人异议才能授予博士学位。

3、学术造假泛滥的原因分析

学术造假泛滥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管理机制逆淘汰和高等学校评估行政化造成。高校的职称评定和高等学校评估标准都是主要看“学术论文”与著作的数量与文章所发表的刊物级别的高低。但是“学术论文”与著作的数量和文章所发表的刊物级别的高低为标准质量根本就代表不了真实学术水平。结果导致抄袭成风,出钱买版面的虚假学术氛围。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我国的科研体制存在严重问题,关于科研体制,笔者已经在《用市场经济思维重构科研体制》做了详细研究。

4、教师管理、政府投资、收费管理、学校评估等问题原因分析

一是职称评定制度和高校教师的薪酬制度设计不科学,导致高校教师逆淘汰。二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存在一种逆淘汰机制,我国的公务员薪酬捞钱多,才能多发钱,有权才能多捞钱,所以政府部门喜欢把政府投资权、收费管理权、学校评估权都抓在手里不放。三是经济理论指导思想落后,第一认为我国高校管理必须实行行政事业体制导致人员流动不畅,第二中国价格政府管理理论的落后导致高等教育收费必须政府定价。

三、共赢高等教育体制探索

共赢经济学理论认为高等教育就是实现社会程序公平的一部分,笔者将从实现社会程序公平的角度,依据共赢经济学理论关于政府与市场分工的原则探索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方案。

1、政府投资与高校招生

原来我国政府对高校的投资体制都是源于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不科学,并且很容易鼓励浪费、制造腐败,成为政府部门的寻租工具。因此,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政府高等教育投资体制。这里提供了一种与高考学生相联系的政府投资体制——高等教育券制度。

第一,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不能直接给任何学校投资,都只能化为高等教育券给学生,再由学生作为学费交给学校。

第二,中央政府的教育券数额确定方法。首先确定中央政府年度计划投向高等教育经费的数量,这个数量除以全国高考学生的数量就是等到了每个考生平均经费。再根据每个省考生的数量划分到各个省,各省又根据考生高考成绩,加权分给每个考生。加权方法就是根据高考成绩把考生分成10等,第一等考生加权值就是10,第二等就是9,以此类推,第十等就是1。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券也用同样的办法分给每个考生。

第三,高校开学之后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向各个省领取学生的高等教育券,不够部分再向学生收取差额部分,超过学费,要退还给学生做生活费。

第四,没有被高校录取或者领取了没有去就读学生的高等教育券,将作为地方高等教育经费结余累积到下一年度,在分给来年的考生。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实现学校完全自主招生,国家也不给予任何补贴投资政策。

2、职称评定与教师薪酬

第一,职称不再是一种职位,只是一个从业资格等级认定,不再直接与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待遇挂钩。第二,评定标准严格把关,以论文和著作的质量为标准,除了根据所发表的刊物级别的高低判断外,还要相关专家对其文章进行评定,并且要把其工作和学术研究概况、论文和著作在网上常年公示,让网上专家给评定,如果弄虚作假者就要取消其职称认定。第三,但是评定职称数量不搞指标限制,凡是符合条件都一律评上。第四,学校有权力决定是否按职称评定等级给予相应职位,就是你有教授的从业资格,学校可以制评定你为副教授或者讲师,但是学校不能拔高授予职位。第五,高校教师薪酬都由学校自己制定薪酬制度于教师签订工作合同约定。

3、学术管理与高校评估

我国高等学校评估标准都是主要看学术论文和著作的数量与文章所发表的刊物级别的高低,而政府根据这个标准评定的结果,给予学校不同的财政资金支持。这一方面造成了学术造假,另一方面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因此,我提议政府不再对高校进行强制评估,也不直接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只能通过高等教育券享受到财政资金的支持。社会机构可以开展各种高等学校评估与排名,但是高校不得给予这些机构任何资金支持。学生根据自己判断选择学校。一个学校学术水平如何,教学质量如何,社会自然会有公论,市场自然会给他一个公道,不用政府操心。

4、高校治理与收费管理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都采用一种行政事业单位治理体制,高等院校应该建立一种企业性质的法人治理结构。首先确立学校的“三性”:人格独立性,财产独立性和债责独立性。不管民办学校,还是公办学校的出资人都必须通过理(董)事会管理和经营学校。学校的理(董)事会要根据学校规模确定,成员三分之一以上应是具有五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者,应有教职工参与理(董)事会。学校的重大决策都必须由学校的理(董)事会决定,学校重大决策包括学校的投资、招聘与解聘教师、学校发展方针等。其次建立校本管理机制,学校独立行使自己的日常管理权。学校管理机制的形成和运行、学校决策的制定、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师的培训、教职员工的管理、学校文化的塑造,都要从该校所具备的条件、从该校特有的文化特点、从学校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从学校所在的社区的实际需要等因素出发,突出本校特色,逐渐建立起具有本校浓厚文化特质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

高等教育收费要全部放开,由学校自主制定收费标准。笔者曾在《共赢价格政府管制理论创新研究》中指出,只有绝对垄断行业才能由政府定价,否则就会形成一种鼓励浪费制造腐败的价格机制。只有学校自主制定收费标准,让市场选择,才可能科学核算高等教育成本,体现专业间“个人收益”差异,合理体现学生在时间、空间上占有教育资源的多少。

四、共赢高教体制的运行机制分析

1、实现高校的招生公平。中央资金都是平均分给每一个考生,就没有北京大学不是北京人大学的争论,以前,北京大学用的是中央财政的资金,但是在北京招生多,在其他省份招生少。现在在北京招生多就享受到的中央资金就会变少,用北京资金多,就没有北京大学用全国人民的钱,培养北京人的说法了,并且北京大学也会考虑北京生源质量,因为生源质量差就会影响到北京大学的竞争力。学生成绩好坏就决定其享受政府资金支持的金额,不管他读哪个大学都享受得到同等政府资金支持,而不像原来,不同大学,你就享受不同待遇,这就实现了过程公平。

2、实现高校的优胜劣汰。高校学术水平高,教学质量好,他们就可以招到好生源,享受到各级政府财政支持就多,因为好生源的高等教育券多。收费实现了高校自主定价,高水平学校可以指定比较高学费标准,并且向好学生收的学费高不了多少,因为好学生手中教育券多些。我们当前的体制就是善于搞关系就享受各级政府更多财政支持,真正教育质量直接关系。

3、消除高校的学术腐败。以前评定职称需要弄虚作假,高等学校评估需要弄虚作假。新体制弄虚作假也没有用了,因为职称没有名额限制,只要真正有成果就行。高校评估也不能从国家骗取资金了,要从学生身上赚钱,大家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成千万的学生加上家长亲戚朋友,几乎就是全国人民了,想通过弄虚作假骗全国人民的钱几乎是不可能的。学术成果也不能从国家直接拿钱了,只能通过市场赚钱,市场不认可的成果就不是真正的成果。

4、实现教师的优胜劣汰。以前教师评职称要关系,发表文章也可以搞关系,评定学术成果更加需要搞关系。现在就是要教好学生,让学生认可,才能吸引来好生源,学校才能发展,学校领导必须重用能够教好学生好教师。现在只有真正的学术成果市场才能认可,才能真正给学校带来效益,学校领导也就会重视那些真才实学的学者。

[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教育网

[2]大学,何以成为造假者的天堂?

[3]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回顾与展望康宏 《高教探索》2006年第4 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76481.html

更多阅读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体制创新

     进入21世纪,世界开始从工业经济时代跨入到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世界范围内的各行各业经济联系愈发紧密,全球经济逐渐形成一体化。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如何能够站稳脚跟并保持竞争优势,成为每一

业务模式创新研究 大学生创业模式的创新研究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的基本研究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  创业是大部分大学生毕业潜在的就业路径。近七成的学生萌生过创业的想法,两成多尝试过创业。两成多当中失败的人数占68%。  在严峻的就业形

声明:《高等教育体制 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研究》为网友不懂的坚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