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调查报告 阿里巴巴“造反派”调查

 阿里巴巴调查报告 阿里巴巴“造反派”调查


为什么要造阿里巴巴的反?谁能让“中国金牌职业经理人”走人?

2月28日,是蓝色巨人IBM公司举行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日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说:“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组织想要有长久的发展,必须寻找和创造有意义的信条和价值观。”

也是在这一天,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以阿拉伯神话命名的公司,此刻正陷于一场舆论漩涡。两年来,2326家一直以“中国金牌供应商”身份活跃在阿里巴巴B2B平台上的欺诈公司,令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震怒,并于一周前刚刚宣布其CEO、COO双双引咎辞职。

“中国金牌供应商”业务是阿里巴巴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中国的外贸厂家,每年给阿里巴巴缴纳2.98万元,即可登录阿里巴巴网站查看外商的采购信息,同时发布自己的产品信息,以供海外进口商浏览、选择,从而促成外贸订单的达成。

据不完全统计称,阿里巴巴B2B公司发现从2009年底开始,平台客户的欺诈投诉有上升趋势,而今年1月中旬由阿里巴巴发起的一项独立调查显示,近100名销售人员为追求高业绩,故意纵容或疏忽允许部分外部分子进入阿里巴巴会员体系,有组织地进行诈骗。

尽管马云果断地自爆家丑,并承诺赔偿,但诚信重建将更加艰难。在此次轰动业界的事件中,那些不诚信的商家究竟是怎样进行欺诈的?欺诈事件不是首发,为什么到2011年1月公司董事会才下决心彻查?阿里巴巴一直宣扬的“诚信”应该用什么样的制度体系来保证? 这一系列的问题,仍然没有答案。

| http://www.aihuau.com/darticle3/list.asp?id=161632 | 21

欺诈何来?

被调查出的2326家“中国金牌供应商”到底如何出现和进行诈骗的,其实已经有案例,而这类案例在2009年就时有曝光。可惜的是因为受害者多在海外,事发至少两年的欺诈事件此前并未进入国内公众与媒体的视野。但是,在国外至少两个以上的网站汇集了超过600个受害者的投诉。

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流程是这样的:当客户急需一批产品时,他会在阿里巴巴寻找供应商公司,当客户和公司负责人取得联系后,公司要求客户提交1万元押金到自己公司或者个人账户上,而当这笔押金支付之后,客户就发现再也联系不上这家公司了。这其中的公司就是涉嫌欺诈的“中国金牌供应商”。

“中国金牌供应商”其实是阿里巴巴推出的一种高级会员制度,他们每年都要缴纳一定的年会费。获得这些资质证明的供应商是通过阿里巴巴指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值得信赖”的。

正值全球经济危机的2008年11月,阿里巴巴为了进一步吸引中小企业厂商,将“金牌供应商”会员费用从每年4.98万元降低到1.98万元。这一低价策略见效显著,2008年阿里巴巴的财报中显示,当年第四季度,阿里巴巴就破纪录地新增了12192名“金牌供应商”客户。低价的准入制为“诈骗门”埋下祸根。

据调查发现,这些欺诈公司大多是专门注册用来诈骗的,他们在阿里巴巴网站上发布热门且低价的消费电子产品,以此吸引消费者,并以相对不安全的付款方式进行交易。

另外,很多有着类似受骗经历的国际买家也会在网上发帖。国外至少有两家供国际客户张贴被骗信息的网站,其中一家名为Alibaba Fraud Victim Database(阿里巴巴诈骗受害者信息库)的网站,创建者信息不明,但数据库至今已收集到101名受害人,受骗金额至少11.6万美元,创建者呼吁更多的受害人加入,以期达成集体法律诉讼,并讨回损失。

而在阿里巴巴网站的论坛上,同样能找到不少来自海外的投诉信息。

冰冻三尺

事实上,欺诈事件早有苗头。

2008年7月23日,马云发出题为《冬天的使命》的内部邮件,号召全体阿里人准备过冬。因为他认为全球经济即将进入非常困难的时期,并且预计这个“冬天”将异常漫长。事实证明,马云的预测非常准确。当年,阿里巴巴整体业绩看上去了无生气,B2B业务的模式也开始遭受挑战。

2007年11月6日上市当天,阿里巴巴B2B开盘价30港元、收盘价39.5港元。2008年7月23日,阿里巴巴股价收报9.81港元。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投资者对其增长潜力的不乐观看法。一位美国投行业人士不客气地指出,阿里巴巴B2B业务在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而增长的压力却永远存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金牌供应商”欺诈事件开始萌生。

根据阿里巴巴分析师会议透露的情况来看,2009年下半年,阿里巴巴开始接到对“中国金牌供应商”的投诉,且投诉不断增多,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10年。而阿里巴巴管理层也在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处理这个问题,关闭涉嫌欺诈的账号,并在内部开始进行处罚,处理内外勾结的事。|!---page split---|今年1月,阿里巴巴董事会成员被告知买家投诉率有很高的增长。至此,阿里巴巴管理层才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知情人士向本刊表示,进入1月底之后,阿里巴巴董事会做出反应,成立调查小组彻查“欺诈门”。调查小组由公司内审团组成,牵头人即是独立董事关明生。春节期间这项调查一直在进行,大年初一都未曾中断。

一个月后,真相被揭露:2009年有1219家(占比1.1%)涉嫌欺诈,2010年有1107家(占比0.8%)涉嫌欺诈。阿里巴巴内部约有100人受到牵连,包括主管和一般销售人员,占阿里巴巴销售团队的2%。

  

内部人员“反水”

让马云感到震惊和愤怒的,远不止是“两千大盗”的欺诈行为。在网上可以查到的投诉中,无论是不发货还是发假货,几乎所有买家都是通过没有第三方担保的方式进行的支付。最常用的就是西联汇款,这是一种在全球遍布网点的特快汇款,类似于国内的银行汇款。一旦对方违约,交易无从保障。

记者了解到,阿里巴巴不同于它的兄弟公司淘宝,并没有一个类似于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担保平台。对于国际买家来说,剩下的信任感就来自阿里巴巴为这些公司打上的认证标签“中国金牌供应商”了。

显然,骗子公司必须借助内部员工的合谋,才有可能躲避严格的认证程序。阿里巴巴调查小组发现这是有体系、有组织的欺诈行为:诈骗企业买了几个“中国金牌供应商”的会员资格,用假的生意执照,骗过AV认证;然后用低价、小批量诱惑海外买家下单、付款,收到货款后并不发货。

而阿里巴巴销售团队则默许,甚至参与协助这些骗子公司加入阿里巴巴平台。换句话说,这件事的严重性在于“内外勾结”。如果阿里巴巴只是一个平台,严格审查供应商的资格,那么供应商的诈骗行为阿里巴巴本身并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而如果阿里巴巴内部人员主动参与了事件,性质就变得不同了。

阿里巴巴的公告称,近100名销售人员及部分主管和销售经理,需要对其故意或疏忽地容许骗子规避本公司的认证措施以及在国际交易市场上有组织地进行诈骗的商户店铺负直接责任。

据一位曾经的阿里巴巴销售代表透露,进入阿里巴巴做销售前期投入是很大的,工资的底薪很低,通常在800~1000元,签不到单每个月都要自己倒贴钱。

压力与诱惑共存,加之管理漏洞,种种原因,使得销售人员开始走歪门邪道去创造靓丽业绩。走私单、拿黑钱成为可能,甚至出现马云自揭家丑所言的诈骗同谋——阿里巴巴100多名销售人员为骗子公司制造便利条件,成为骗子公司的同谋。

高管引咎辞职足够引人关注,但是因为类似情况员工被开除并不是首发。据阿里巴巴一名员工透露,2010年下半年,另一家子公司淘宝网的两名中层被客户举报,违规间接拥有第三方电子商务类服务公司的股权,两人即刻被辞退并没收所有期权股票。

在距今更早的2002年,有会员要求签单后给回扣,高管经过整整一天的会议决定:“不可以。”并在当年底开除了两名业绩排名最前的销售人员,尽管两人完成了高达六成的业务量。当时,阿里巴巴此举为其口碑和公关加分不少。

而马云也曾经说过:“我们从来不会因为利益而改变自己,我们更不会因为压力而放弃自己的原则。我们将会面对任何挑战,宁可关掉自己的公司,也不放弃自己的原则。”由此可见,对欺诈深恶痛绝的马云壮士断腕并不偶然。

斩将之后

回顾整个事件,作为中国B2B业务元老的阿里巴巴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与矛盾点引人深思。

阿里巴巴在对外的说法当中,一直在强调2009年1.1%和2010年0.8%的比例是“非常小”的数字。阿里巴巴集团高级公关总监陶然也在微博中表示,这次0.8%欺诈账户的事,比例很小。但换个角度看,有1000多家诈骗公司在这个平台上,这还是个小数字吗?国外买家不像中国买家的容忍度那么高,一两次的欺诈可能就会让他们失去对这个平台的信任,阿里巴巴的国际影响力也将大打折扣。

阿里巴巴一直宣扬诚信,但用什么样的制度体系才能够保证诚信?阿里巴巴在2010年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推出深度认证服务,但这并没有阻击不合格的供应商入驻。用一贯的宣扬和一次地震式的高管斩立决,并不能够为诚信提供任何保证,阿里巴巴缺的是有效的保障体系与认证制度。

马云曾强调,在B2B领域,最终决定胜负的不是资金或技术,而是诚信。国内在线支付系统的不发达、邮政网络的滞后、诚信环境的缺位,使得安全支付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马云亦清楚此中深意,在严肃处理涉嫌其中的供应商和员工之余,他还作出赔偿170万美元的承诺,同时阿里巴巴与天祥集团展开合作,推出对供应商进行最大限度资质认证的第三方认证服务。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诚信仅是一方面,制约阿里巴巴B2B模式发展的,还有许多重要因素,不能让诚信掩盖了这些——从去年10月阿里系高管出现的一轮辞职,到这一轮高管的斩立决,方向感不甚明确的阿里巴巴并未能输出阿里真正的价值观,只是展现出良好的媒体维护氛围和企业危机管理的有序调度。

现如今,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增长乏力已是众所周知,从股价看,自从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以来,阿里巴巴的市值最多时缩水超过60%,目前虽然有所反弹,但缩水幅度仍接近一半。电子商务领域观察家认为,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市场导向不明确。

目前,各个企业都开始做细分领域,市场的细化受到更多的欢迎。而与阿里巴巴B2B业务有直接竞争关系的除了电子商务同类平台外,就是这些细分的专业的行业平台或垂直平台。他们不仅能够进行相互的买卖交易,为客户提供新闻资讯、市场动态、供求状况,同时还能够提供产品使用说明、注意事项、客户反映甚至是该产品相关链条上的信息和论坛。对于有着上下游复杂渠道关系的传统行业来说,垂直的专业平台更胜一筹。而且所有企业还可以免费分享这些信息。

虽然阿里巴巴现在也在不断地进行整理分类,应对市场变化,但每个行业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技术壁垒,他们很难达到专业平台的水平。此外,阿里巴巴B2B业务的会员收费制,在体制角度决定了其发展并没有太大想象空间。与环球贸易网、慧聪网和敦煌网相比,阿里巴巴从制度到执行,均有较大的改良空间。

挥泪斩卫哲固然需要莫大勇气,而阿里巴巴B2B如何突破真正的天花板,或许才是马云面临的最大挑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76990.html

更多阅读

阿里巴巴欺诈 阿里巴巴欺诈门

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首席执行长卫哲(David Wei)与首席运营长李旭辉(ElvisLee)双双辞职。此前有内部调查发现,该电子商务网站上有2,300多个销售商存在欺诈行为,而有些欺诈是在阿里巴巴销售人员的帮助下进行的。此次事件让人质疑该公司

成长路上需要反思 阿里巴巴反腐 自身体制需反思

    日前,一篇《IT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淘宝腐败黑幕调查》,将淘宝内部的腐败问题推到公众面前,引发广大媒体和舆论热议。淘宝乃至阿里巴巴集团再次站到了声誉危机的风口浪尖。  对此,阿里巴巴集团向所有网商发布公开信予以回

阿里巴巴整肃价值观:诚信是原则,是底线!

前言:21日,阿里巴巴B2B公司(1688.HK)宣布,为维护客户第一的价值观,捍卫诚信原则,2010年该公司有约0.8%、即1107名“中国供应商”因涉嫌欺诈被终止服务,该公司CEO、COO为此引咎辞职。阿里巴巴表示,公司决不能变成一家仅以赚钱为目的的机器

黄华:阿里巴巴Q3财报里的寒意

昨天(11月11日),全球著名的B2B网站阿里巴巴(1688.HK)公布了截至2008年9月30日止的今年第三季度财报。报告显示,阿里巴巴Q3净利为3.086亿,尽管同比增幅达48.9%,但与上季度的环比增长却下跌了22.2%。这说明,阿里在今年的二三季度里,出现了马云大

声明:《阿里巴巴调查报告 阿里巴巴“造反派”调查》为网友婾诂倳菂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