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个合资企业开始推出自主品牌,该品牌不再像以往那样属于外方所有,而是属于合资企业所有。
如果从合资企业的纯粹业务角度,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从消费者角度,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好的产品。而对于本土企业的品牌,也是会产生鲇鱼效应,刺激那些有志于做大做强企业的雄心。
但是唯有一个不是特别有说服力的是,这种合资自主模式并不一定就能够对合资的中方提升自己的能力有所助益。
从最早的合资模式开始,中国政府对于本土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国有汽车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支持,合资模式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能够借用合资模式,提升中国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因为最后的一道门槛:核心的技术以及能力,没有对中方打开。
中方当然可以从合资的过程中学到很多,30多年的历史,中国汽车产业几乎是从无到有一点点壮大了起来。然后,自己的品牌不仅仅没有建立起来,反而是一些老的品牌也被迫丢掉了。
其中的原因自然有外方的原因。但是从商业角度讲,这种外方对于中方的封闭和保密是可预见的。其实外方为了中国的市场,被迫拿出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与中方分享。
不过问题也许恰恰就在这里。
中方通过合资公司,太容易的就能够获得不菲的收入和利润,这不仅仅是市场的成绩,也是一种政绩。
一家中方的企业,只要绑定了-爱华网-一家外企,几乎百分百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当然其间有两三个例外的案例)。而其他的付出,特别是创新性的付出并不多。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仍然有些企业还在热衷合资的道理。
有利润为什么不合资?而且除了核心的技术,其他的技术以及规范、管理都是可以得到的,而有些相对旧的技术与中方自己的技术水平相比仍然是比较先进的。
不过现在到了一种关键的时刻:中国的汽车企业必须要抓紧时间提高自己,当合资给予中国车企的帮助开始趋近于零的时候,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真正的新的办法。
有些人为什么提出来停止合资政策?主要是出于其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推动作用而言。
但停掉合资,就等于放掉了一大部分利润,这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讲得不偿失。
因此,关键的是要让中国的汽车企业有动力,更要有压力,甚至置于死地,才能后生。
这种压力或者死地来自于什么地方呢?来自于企业的考核标准。对于中国汽车企业的考核,不再以合资为主要内容,而要以自有品牌为主要考量因素。并且将这种考核与中国汽车企业相关领导人员的收入挂钩。
或者早就更残酷的竞争环境,让中国汽车企业在压力中寻求重生。而合资汽车企业的自主品牌,对于目前的中国的汽车品牌来讲,有挑战,但同时也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