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为什么存在?它的客户都是谁?它依靠什么盈利?这些以往看起来不是问题的问题频繁的摆在便利店主的面前。很多人在积极的探索问题的答案,可是我的观点是比较悲哀的:便利店将死。
没有明确的价值是根源
便利店作为超市的一种补充零售业态最早起源于美国,但是真正高速发展却是在日本、韩国、香港等亚太地区。从商业价值上分为二个阶段:以方便为核心和以服务为核心。作为初始阶段的超市补充或延伸的价值,便利店给予顾客的价值是“少许多花一点钱可以随时得到超市的购物方便”。这个时期的顾客价值还是购物带来的价值,但是局限于牛奶、水果、蔬菜、饮料等需要保险类的食物为主。就像任何其他消费都有客户的“价格敏感”一样,随着店面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增加,便利店的商品价格超过大部分顾客的“价格敏感”区域的时候,随之而来的结果是顾客逐渐减少便利店的消费直至不再登门。这种状况在网购还不普及的时候还有自救的想象空间,但是看到网购的迅速发展,你只能陷入绝望:我还能为顾客做什么?凭什么将失去的顾客拉回来?
便利店代缴费、卖小吃、卖演出门票等曾经是便利店的新增长点,这种现象被很多专家称为从零售为主转为服务为主。要命的是这些增值服务在便利店是副业,可是每一样事实上都是一门专门的生意,当网上缴费、小吃遍地开和网上票务占主导的时候,人们为什么还要到便利店里呢?
没有稳定的顾客源是最痛苦的
便利店作为类超市的零售业态,它顾客源始终是一个“随机”的群体。这种随机性在百货、超市、专卖店等构成的“水泥零售”商业世界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正是时间、地点或者服务等所带来的便利,使得便利店的顾客是“动态的稳定”——百货、超市等水泥零售的顾客都是他的顾客,这是一个封闭的顾客系统。可是,当网购、电话销售等非水泥零售逐渐兴起的时候,这种封闭的顾客系统被打破了,其结果对于便利店来说是最痛苦的:由于没有明确的顾客价值,顾客最早与说再见了。
传统盈利模式没有出路
不管是以便利为主,还是以服务为主,便利店在盈利模式上是没有本质区别的:赚的是差价。对于供应商没有议价能力,对于顾客没有明确的价值和服务对象,自身经营成本(物业和人力)的不断上涨,便利店的未来非常的痛苦。如果从现在开始,你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睡醒一觉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大街上一家便利店不见了,不要有任何的惊讶:这只是开始,你会习以为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