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意识 网络意识与意识网络](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1203512863062.jpeg)
网络人群与非网络人群的核心区别是什么呢?当腾讯提出用户粘性问题的时候,它意味着用户依赖度,而网络本身能够创造一种独特的不同于非网络形态的心理依赖度:其中尤其是较不尴尬的扩大社会联系的方式,透过机器比面对面对待陌生人减少了很多紧张度,这是为何很多在线下几乎不接触陌生人的年轻人却有不少网友;比较频密的沟通模式,改变了信息敏感周期,这一点在多媒体沟通、三频合一以后会更加明显,换句话说经历网络沟通以后的其他沟通方式就相对“不过瘾”了;网络提供的决策轻盈化效果,在网络世界中交往、信息收集、交流、购买、投诉、转播信息、声讨批评,不再像在线下世界中那么严肃,人们轻轻一点就可能完成了这样一个行为,这使得网络对于我们的生活方式起到一种重要的变革作用。事实上,网与不网已经成了区分生产力与意识代沟的关键。人们主动地让下一代人成为网络早期使用者,将会看到人们因此而实现的更多改变。很多人担心文化因此而受到的冲击,但是站在人类脑细胞在一生中微乎其微的利用水平的考虑之下,我觉得人类文化因此而受到的与其是冲击不如说是更可能的潜力挖掘。因此,我支持个体、家庭、组织对于网络采取更加开明的态度,使得我们每个人能够快速与积极地用上网络技术的新进展。 在网络的影响之下,人们的意识也更加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更重要的就是知识与信息触点组合能力的大大改变。人们因为信息把握与知识能力的有限而把世界划分为专业,而且人们在专业中慢慢忘记了世界本来的整体模样,而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跨界与差异领域信息的快速海量的交流作用。知识在网络中更加连结了。没有必要恐惧-爱华网-网络,而且我相信网络世界还将发挥更大的力量来推动人们意识形态的转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借助于短信、微博、QQ或者MSN,人们随时随地交换信息,这类快速交换使得人们处在一种无形的集体意识网络中,彼此影响的程度大大提高,已经很难界定出很多想法与创意是所谓“谁的”,因为第一说、第二说、第三说、第四说的人之间各有贡献,并且反复交互,以这样的方式我们的意识与其他人意识之间的网络化形态就越来越自然清晰了。社会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与意识协调也将日益受到这样的影响,因此明智的领导者将把构建组织的集体网络沟通与集体的对外网络化互动能力建设,当作建设组织新的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