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局被动销售呢?在本文中,将继续与你探讨三种可能的破局方法。
1、学习LED行业的EMC方式
LED行业,目前也处在客户被动需求的囧境。较高的启动成本、政府收支两条线等因素,阻碍了LED的普及化应用。市政路灯靠着政府补贴,勉强有些项目,而巨大的商业市场却纹丝不动。一方面是国内电能紧缺、成本攀升,而另一方面又是节电工程的举步维艰。EMC以能源管理协议的形式,共同投入、共享节电效益,是LED商业化应用的重要促进因素。勤上广电、华烨集团,开始在国内市场推行EMC项目,一些银行提供的政策性贷款,也让LED企业的财务负担减轻不少。
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4月,由广东省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发起的中国首个大型EMC联盟落户深圳。该联盟汇聚LED产业链上下游多家企业,此外,多家金融机构、检测机构、施工工程公司、工程设计公司、招标公司、律师事务所、能源合同管理服务公司等也加盟其中。广东省绿色产业投资基金理事长李学锋介绍,“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将会给EMC联盟提供支持,“通过基金来投资,不给政府财政增加压力,就能拿到合同,通过联盟的方式共享合同,从而找到市场。”
冷却塔无电化改造,也可以学习一下EMC方式。叶敦明建议,该企业可以采取与客户企业的开户银行合作,由银行提供30%的首付款,然后采取月供的方式还款,这有些类似买房一族的抵押贷款。从客户价值角度看,每月“还贷”与节省的电费几乎相当,自己没有多少负担,购买风险还可以控制。从供应商的角度看,首付款解决了成本问题,后面的还款相当于利润。给了客户方便,再捆绑上银行,二次销售的阻力就会小很多。最为关键的是,被“不劳而获”的经销商控制的状况就会一去不复返了。而银行呢,多了一项风险可控的贷款业务,或许还会得到一些政策的支持,至少可以拿“绿色贷款”说说事,何乐而不为呢?
2、与地方节能办公室合作联手
去年年底的停电潮、柴油荒,是中国式能源紧缺应对方略的初现端倪。产业结构要升级,除了鼓励之外,还需要一些有力度的惩罚措施。叶敦明建议,可以考虑电价的梯级供应制度,把企业按照技术等级、耗电程度、环保质量、发展前景等指标,进行综合评比。然后按照等级与电价的反向配比,低耗能者低电价、高耗能者高电价。一些靠着成本低廉、污染低价勉强维持的企业,就会关门大吉。正如沃尔沃汽车的主动和被动双安全理念,国内企业的产业升级也需要正反两方面的力量来推动。
冷却塔无电化改造,也可以与地方节能办联手,动用一点政府补贴或者基金,以此为支点,撬动银行贷款,为企业用户降低启动成本和风险。关键是,越早投入节电工程的企业,就会享受到电价、改造基金、高新技术认证等方面的诸多“优先权”。像宁波节能办,手中握有2个亿的节能改造基金,这笔钱可以带动相当大的社会资金量。政府出政策、社会出资本,才能双管齐下,盘活节能减排的大棋局。
再往细节里谈,该企业可以从每笔项目中拿出固定的比例,与该地区的节能办合作,共同建立一个“冷却塔无电化改造”项目启动基金,鼓励更多的企业用户积极投身于改造运动,为企业谋利益、为政府树大旗、为产业求升级,三赢的局面,不正是众人所期待的吗?如此运作一番,吸纳了银行、政府甚至是社会投资,杠杆效应就会出现。客户企业的被动需求,就会大为改观。毕竟,得到的更多,动力自然就会更大。 |!---page split---|
3、顾问式销售体系的有效建立
冷却塔的使用频次,南方要明显大于北方。而该企业的主战场,却反其道而行之,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地区。这些地方的消费主力军,又是一些老牌的国营企业。因为经销商依赖于自己的人际关系,就一步步地将错就错,把次要当成主要市场来经营了。
南方地区的消费主力军,应该是活跃度很高的民营企业。他们注重实际节能效果,对技术方案的细节十分关注,而且无电化改造不能影响到了现有的生产运营,选择适当的介入和实施时机,也能为客户节省不少费用。如此一来,传统的游击型经销商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必须建立一个顾问式销售队伍,才能将目前“闲散”的30多人的销售队伍给利用起来。
顾问式销售体系,是工业企业从产品销售跃升到方案提供的重要一步。从基本层面讲,供应商的销售人员能够教会经销商如何导购、如何签订业务、如何开展二次销售。经销商虽然有很多在行业内打拼了数年,对产品和客户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和钻研态度的局限性,销售技巧常年不更新,不管什么新的产品和技术方案,在他们口中都是照葫芦画瓢。导购缺少诱惑力,对于新品牌而言,就极为不利。经销商就会依照客户的认知和接受度,把主要精力放在知名品牌的推荐上,因为这样比较保险,成交率会更高一些。
导购能力上去之后,终端经营力也需提高。决胜在终端,已经成了日用消费品的主导战术。终端拦截、密集促销、展位争夺、卖场广告,颠覆了广告开局、终端跟进的常规局面,预算更多地倾向于终端促销了。顾客购买,就是品牌最佳的沟通效果,成了日用消费供应商的共识。工业品营销,目前还把千斤重担落在人员销售,客情力、导购力、维护力,是销售人员做好业务的三件武器。叶敦明认为,工业品销售需要“人际力+道具力”。客户来到店面,除了极少数指名直接购买之外,其他的都需要比对一番,然后才有可能进行选择,没有满意的选择,则会转身去另外一家店面。来了潜在客户,就要留住他,因此店面就需要有黏着度。
像施奈德、正泰、博世等品牌的终端店面,从陈列、品牌展示、导购人员形象、服务措施和流程,都给客户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他们不是知名品牌,客户也有可能进店观看一番的,销售机会就会跟着进门的。叶敦明曾经帮助快可美等工业企业建立4S店终端销售模式,对于新产品、新品牌的销售力提升,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而且,凡事讲求领先,在众多工业品品牌尚未发力终端时,终端投入费用相对较低,而产出效果则会相对较大,合算的很。
有了导购和终端形象力之后,顾问式销售体系的第三步,就会晋升到区域化营销阶段。工业品的区域化营销,目前还只是总经销、办事处或者分公司的形式主义,并没有把公司品牌与区域品牌互动起来。借着公司品牌的余威,在各自的区域上全身心地投入到销售既有产品和方案。然而,很多工业品需要提供定制化方案,包括产品性能的改变、系统的针对性等,需要对客户企业进行更多的了解和沟通。而区域化营销,除了在本地进行品牌宣传、展示、售后等常规动作之外,就需要深度介入到客户购买流程中,把客户信息及时反馈给公司,再把公司的方案优化传递给客户。提供最具竞争力的产品方案给客户,是区域化营销的精髓。做到了这一步,客户的新订单就会从新购转化为修订重购或者直接重购,销售有了源头,业务自然越来越好,区域化营销先苦后甜,工业品品牌也就逐个扎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