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涨价了 茅台涨价的“类奢侈品”营销解析



  茅台在国内物价一片涨价声中出厂价、零售价大幅上涨,激起了社会广泛的议论。本来,你涨就涨了吧,还找什么理由!就算要找出一个理由,也不要把茅台酒提价的原因归结到“更好地统筹兼顾好国家、消费者、企业、经销商和投资者等各相关方的利益”,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茅台涨价跟原材料上涨或者上述原因有多大关系?如此雷人的“原因”恐怕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本人无意去做道德清道夫,因为只要是在社会法律规范之内的事情,企业做与不做,不存在什么良知和道德问题,上纲上线解决不了问题。但仅从营销的角度来讲,茅台每年涨价无疑是其营销的“点睛之笔”。  

  一、二线的中国知名白酒品牌,每年花在媒体的巨额广告费用,还不如茅台每年的一次涨价。最近几年,我们很少看到茅台进行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传播了,有人会据此认为,茅台不做宣传太保守了,但笔者倒觉得,这是一种稳健的保守;茅台是越来越“精通”营销了,特别是“非一般”产品的营销,此营销,我们可以称之为“类奢侈品营销”,为什么说是“类奢侈品”营销呢?第一很难国际化,高档白酒作为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交际的功能和身份象征,在其他国家很难实现;第二茅台必竟还不是奢侈品,最多是行进在中国国内的通向奢侈品的道路上。  

  自从茅台在去年底宣布涨价以来,许多专业人士就喜欢用“饥饿营销”来解释这种现象,但本人认为,这种解释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深入其营销的本质。什么是“饥饿营销”?“饥饿营销”可以理解为: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目的。最核心的是:制造假象。但茅台是吗?制造了假象吗?没有!确实是供不应求。而基于特殊的气候、土壤要求,茅台每年的产量10多万吨,并不是有意不生产。所以说,这不是“饥饿营销”。那么,是什么呢?  

  是“类奢侈品营销”。什么是“类奢侈品营销”?力图创造一种象征、身份识别、符号化,并成为一种文化代表和生活方式。因为茅台还没有达到这种完美的境界,我们只能说是“力图,想要”,这就是“类奢侈品营销”。  

  用传统方式来做营销,茅台并不是没有犯过错误,很早以前,茅台就推出了啤酒、葡萄酒,在大众营销之后,全部归于寂静,其实,大众对茅台的认识是基于其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也知道茅台的原产地对品质的保证,但啤酒和葡萄酒跟其似乎不相关。幸好,这些“插曲”没有影响到茅台品牌的“奢侈化”之路,这已经是万幸了。  

  价值导向而非生产导向

  如果茅台要上产量,是最容易的办法是多建几个生产基地,这样就可以解决产量的问题,但这些能解决品牌的问题吗?能解决消费者对品牌的价值认知吗?显然不能。奢侈品营销,不是生产的问题,要进行价值导向的营销。何谓价值导向?价值导向是要超越产品本身,成为一种符号、身份和文化象征。  

  涨价也能彰显品牌的附加值。对于高端的奢侈品,并不是在卖产品,而是在卖客户价值,这个客户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价格”。对于奢侈品而言,缺货是“正常现象”,你要买到称心如意的品牌就必须等待,也许品牌的实体产品对顾客可能并不重要,顾客买的、等待的是这个品牌的声望、价值和文化特性,正因为只有这个品牌才配得上奢侈,这就是价值,因此,我们理解为顾客买的这个价值为“价格”就是这个概念。

  涨价有时候也能扩大需求,最直观的是买涨不买跌的股市原理,但不仅仅局限于此。最近,经常有媒体的记者和编辑问本人:你对茅台涨价怎么看?茅台申明要对突破最高限价的经销商和终端进行处罚,你觉得会执行到位吗?其实,这些基本不是问题。问题是:如果一个“类奢侈品品牌”产量在无法大幅提高或者基本无法提高的情况下,怎么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品牌的发展?你告诉我,怎么才能完成?  

  茅台不敢大幅提升产量,这是核心资源决定的,不敢,也不能。那最好的办法是提高价格,而对于高于限价销售的经销商和终端,茅台在制度上进行了规定,但高于限价销售,对茅台造成了什么损失呢?没有!而在客观上,对于涨价的市场刺激甚至是积极和正面的。那么,茅台会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呢?你自己去想吧。   |!---page split---| 专有属性而非规模效应  

  一定要树立和加强身份的识别,如:我就是我,我就是茅台。因此,茅台并不需要跟五粮液去竞争,也并不需要说明自己跟五粮液比较好在什么地方。这就引申出来一个观点:要忘记定位!这在传统的营销学上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没有了定位,你怎么能让消费者区别你和竞争者呢?但奢侈品不需要,奢侈品需要的是“专有属性”,独一无二的,不可更改的识别符号。  

  规模现在是中国企业都在追求的事情,青岛啤酒营销总裁严旭离职了,有人说是他主导的大客户制遇到了挫折是导致其离职的主要原因,但本人认为,导致严旭离职最大的最核心的原因是青岛啤酒的销售规模已经被华润雪花越拉越大。很多时候,中国企业一定要上规模,否则只有被人兼并,这在“做大做强”和“做强做大”的博弈中,前者完胜。  

  但奢侈品可以这样做吗?显然不行。对奢侈品营销或者“类奢侈品营销”而言,是反传统的营销和营销策略。现在很多汽车品牌也在进行类似的营销,但这仅仅是前面说到的“饥饿销售”,导入期一过,马上上规模,价格大幅下降。顾客价值便大幅缩水,消费者有上当、吃亏的心理感受。  

  控制需求而非满足需求  

  我们经常嘲笑福特“不管你需要什么颜色的T型车,我只有黑色的”,但放到奢侈品营销的领域,这句话确是“金玉良言”。什么意思?奢侈品不会去追求完美,不会去跟着消费者的身后随时准备“迎合”,而是坚决的拒绝顾客的某些要求。LV每年的款式有多少,上市速度有多快?肯定不会像ZARA那样,从设计、生产到零售店出售成品只要12天,而且品种繁多,被服装业誉为“快时尚”的成功典范。但ZARA最多也是一个时尚品牌,而不能成为奢侈品品牌。也印证了那句老话:潮流很难成为经典。  

  如果茅台经常征集消费者的意见,进行降价,像大众消费品那样,进行节日促销、买赠等等,我想,那些喝茅台的人,已经跑得老远,头也不回了。茅台就是这样,不但价高,没有赠品,甚至还跟你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就是奢侈品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既“亲密”也“有间”。消费者的欲望是无限的,对奢侈品而言,要将满足需求上升到控制需求上来,牢牢的驾驭好自己的客户,这也是为了维护品牌的声誉和神秘感。  

  泛目标群体而非目标群体  

  经典的营销理论告诉我们,要做好品牌,就必须深刻洞察目标消费者心理,让目标消费者购买和体验。但是,对奢侈品品牌来说,要能积极展现出产品拥有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就必须让非拥有者认出自己的产品,并认可自己的品牌形象,这样可以更好的体现核心目标群体的身份和地位。

  茅台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路——“喝的不买,买的不喝”。这些非目标消费者,正是将茅台的奢侈品品牌形象推向极致的核心力量。激起他们心中的期待和无尽的渴望,那么,奢侈品的价值就会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出售梦想而非售卖产品  

  对于茅台而言,并不是经销商和终端推荐了多少,而是顾客自己要买回去。而且,消费者其实并不是喝了一瓶或者几瓶茅台酒,而是喝的是身份、是价值更是梦想。茅台酒的广告已经变成了口碑,变成了人际交往的一部分,不得不说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暗合和体现。  

  “买的不喝,喝的不买”这确实是中国一种奇怪的现象,因为,国人将饮酒作为一种礼物和交际的手段,但正是这种把品牌涉及的梦想和品牌价值传递给目标消费者以外的、那些永远都不会喝茅台的人,使得他们购买用于交际和沟通才会让真正喝的人体现价值和身份。  

 茅台涨价了 茅台涨价的“类奢侈品”营销解析

  卖产品,永远会让顾客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你,而出售梦想,则会让顾客更加关注品牌和品牌所带来的附加值。对于奢侈品或者“类奢侈品”,无论购买者和使用者,其精神的愉悦和自身价值的体现,永远是排在最前面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79181.html

更多阅读

国窖1573:涨价的逻辑

      曾被称为能“抗周期”的白酒行业却结束了调整发展的十年黄金期,转入调整期:高端名酒价格不再像以前一样逢节必涨,而是涮涮地往下掉;不少名酒价格下来了,销量却更惨。  一时间酒企都忙着找出路。以前管控价格的中高端名酒,现在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为何有涨价的冲动

     现在要想在一个城市生存下来,不仅仅要面对衣食住行的问题,而且更发愁的是,还得应付时不时涨价的麻烦。  比如租住一个房子,说的好好的,一个月四千,这还没过两月,房东就跑过来说,得涨点。这还一头雾水呢,那房东就开始陈述理由了:现

优势品牌:不战而屈人之兵——茅台争‘国标‘之品牌营销

     坚持不懈地申请了近十年的商标之后,今年七月二十日,"国酒茅台"的商标终于成功通过初审。然而,贵州茅台的"加冕"之路走起来似乎依旧不那么尽如人意。初审消息一出,业内外一片哗然,仅三个月的公示期内,便累计遭遇九十余件次异议。

昆明品牌房企涨价 给点阳光,房企就会打涨价的主意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6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6月份房价环比上涨的城市数量显著增加,使房价上涨城市数量9个月以来首次超过房价下跌城市数量。  其实,2012年6月份房价环比上涨的主要因素,是房企逮着了涨价的契机:  

声明:《茅台涨价了 茅台涨价的“类奢侈品”营销解析》为网友旅途醫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