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温泉业直到2005年才开始快速启动,2009年,该省温泉景区开发达到高潮,至今已有大大小小数十个温泉景区,其中大型高档温泉景区,至少在10个以上。这其中,以咸宁温泉居多,咸宁到目前为止,各类温泉企业已有20多家。
2009年11月,湖北咸宁首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70多家媒体200多名记者聚集咸宁,推介咸宁。
继武广高铁开通之后,咸宁市旅游局举办“美哉咸宁——湘粤鄂高铁咸宁之旅”。
2010年10月,国际温泉养生文化高峰论坛在咸宁市会议中心举行。
… …
咸宁市政府的手笔不少,可是相比之下,对于温泉企业来说的亮点就不多了,企业们好像并不是很开心,一个个忧心重重,一是由于新开温泉过多,单个温泉的游客量减少。二是因为温泉的季节性特点,时闻听到“不知道能不能挺过这个夏天”的叹息。 三是单一产品结构急需调整,除了休闲还能有什么?当然,最重要的是面临着如何有效推广和推动产业链升级的困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关于咸宁温泉和发展,温泉企业把温泉当作产品,都希望能获是持久的利润,同时政府想打造成为产业经济,但是如何做才能起到直接推动作用,这其中关系如何整合,如何实施执行?关于温泉经济的开发和运用,是打造成产品群还是文化大区?目前国内都没有形成一个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大家都是在探索,咸宁温泉能走多远,是成为标杆,还是做好拿来主义?
我们不妨剖析一二;
产品的价值概念头我们需不需要重新诉求?
好像不需要。中国是世界上温泉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又是最早开发利用温泉的国家之一。泡温泉经常沐浴可防治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肠胃病、神经炎、溃疡病、感冒。在国内很多地区有温泉,或大或小,千百年来国民应当是不陌生的,温泉故事和文化诉求丰富多彩,值得指出的是,咸宁是湖北省唯一拥有“中国温泉之乡”称号的城市。
产品的从众效应有没有形成?
应该基本形成。武汉周边,北有汤池,南有天沐,周边省份有江西,广东,经济效益又如天沐温泉,2003年建成营业,2004年营业额达3200万元,2005年达4000万元。2005年,应城汤池投入8000万元,征地500亩,建成汤池温泉,并一举成功申报为国家4A级景区。温泉效应正逐步形成。
配套环境如何?
咸宁市召开旅游发展大会,提出全力打造三大旅游精品,突破性发展旅游业,温泉休闲度假是其中之一。
咸宁的温泉文化氛围?有条件,有基础。咸宁是湖北重要的旅游区,境内气候宜人,自然风光绮丽多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其中有景色迷人的星星竹海、桂花观赏园,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道教圣地九宫山和称誉中外的赤壁古战场,有中南明珠陆水湖和巧夺天工的太乙洞,有北伐战争纪念地汀泗桥和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墓。
再从地理条件来说,武汉作为中部中心城市,咸宁温泉完全可以纳入“大武汉”的概念,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一体化,咸宁的产业特色独一无二,加上高铁经济,更是把鄂湘粤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未来势头形势良好。
我们再分析一下现状:
产业规范不完善:2010年5月17日,湖北省旅游协会温泉分会成立。行业协会的建立应是建立在先上车再买票,从进入再规范的市场基础上的,其中的市场引导机制能起多大的作用,不好想象。
江西温泉发展在先,应城温泉发展在前,广东温泉更是发展长远,世界各地的温泉经济虽不可模彷,但也可借鉴,咸宁政府也是不遗余力,推广本地温泉前进,如今是温泉标准建立方面的管理机制,投资的多元化,项目定位的差异化,行业协会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2010年才成立行业协会,新经济下的旧体制,咸宁温泉行业的混乱和盲目可见一斑。
市场导向问题:新成立的湖北省旅游协会温泉分会(简称湖北温泉协会)13家会员企业商议制定“自律公约、督察机制”。温泉协会将规定会员企业门票的最低折扣价。如果会员企业有违反“自律公约”的行为,将给予发文通报,或罚违约金、取消会员资格等处罚。 同时,对情节严重的会员企业,还将建议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行政处罚,同时通报媒体曝光。
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做法却是计划经济的做法,不具备执法权的行业协会的“公约”行政味很足,在市场利益的诱惑下,各成员企业能有多大保证?
行业间恶性竞争严重:所有的热水都号称是“温泉”,都体现休闲、保健、养生等文化内涵,许多温泉目前走的洗浴加休闲、度假、会议等传统开发思路,对以养生休闲为核心的品牌建设认识不够导致竞争力无法提高。从200多元到20多元,恶性竞争势态越来越严重,众多经营者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建设,水资源严重浪费。
温泉文化诉求的粗放型:众多的温泉企业都在忙着抢客源,巨资兴建,一个个“亿元级”项目落户,在建越来越高档的““贵族消费””国家级温泉养生特色休闲。未来要把温泉包装成什么样子呢?温泉旅游的开发其实就是温泉沐浴文化。
把重心花在温泉的核心价值上的企业是少之又少,但愿未来的咸宁不是一个国际化的“洗足城”。当然,若是成为“洗足城”,武汉市的经济发展必须要达到北京,上海的经济水平。
此外,在对温泉旅游开发的延伸中,不少温泉企业引入大谈“养心”的抽象诉求,诉求“中国养心圣地”,但并没有抓住温泉价值的核心,有山有水的地方都可以“养心”,温泉的核心文化才能企业的灵魂所在,企业在品牌和文化推广上并没有形成温泉壁垒,品牌力得不到自我保护。那么,如何把温泉作为地理标志和产品价值核心的话,咸宁温泉缺少文化底蕴还是策划推广?
应该说是各有不足,一个“温泉之乡”不足以支撑起整个温泉产业链,传统的温泉经济全国都一样,非传统的创新模式风险太大。如山湖温泉引进了保健、养生项目“盐海”和“黑泥”,突出了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的理念。为了建立差异化又开发中传承了“二乔”文化,编写了“二乔美女传奇”,并将自已的核心内容,但是,“二乔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美女文化?中国的四大美女故地尚待考证,二乔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消费者之间又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和沟通呢?此外,在温泉镇月亮湾一带,有华中第一泉、汉商、长印等几家较好的温泉宾馆,但都停留在“澡堂子”的水平,许多外地人乘兴而来却连说失望。
那还差什么?
近年来,咸宁市政府在改善产业环境上做了不少工作,从大的说,配套工程,收费站问题,车流问题,交通问题,可以设想一下,将来若是有城际高铁,咸宁市政府肯定会大力主张“城际高铁”率先开通。
现在的经济格局是越来越大,客源已经不限在一省一市,大格局之下的大流通不是不可能。市场的着力点总是在由企业来经营,但是从现在看,企业发力点并不一个声音,还是在追求百花争鸣?
首先表现在媒体宣传上,纵观现有的武汉各家媒体,温泉旅游的广告虽不少,在策略上温泉企业至少是表现得各不相同,在软文推广中,几乎所有的温泉都是大炒人满为患,价格优惠,要不就是配套设施先进齐全。千篇一律,温泉名称是记住了不少,可是在如何“泡”上少做文章,作为休闲娱乐,咸宁市的娱乐项目再独家先进,作为武汉,广东的大都市的消费者,这类的休闲设施还会少吗?企业间不在“泡温泉”上巧做文章,反而突出配套,既然人多得容不下,停车困难,那消费者还有必要去吗?这种媒体宣传上的自我矛盾,让消费者左右为难。
其次,定位很模糊,咸宁温泉是走度假村文化,还是大众旅游文化?目标人群方面,是全家游?还是商务游?在大策略之下,小策略在哪?市场细分不明确?温泉企业是希望大家每天都去成为生活的第四餐,还是每月一次偶尔消费一回?当温泉地成为了老百姓的菜市场,恐怕企业们会更加头痛。在媒体上有些温泉企业是大宣精品项目,若是温泉有星级标准,一定要评个五星往上走。可是在大从媒体上(晚报、晨报、都市报)等市民化报媒上大做五星级广告,简直是抛错了媚眼。相反,在品质提升上,DM、时尚杂志,商务主流媒体上,温泉信息鲜有刊登。
拉客源不如作精品,不求质去求量,处于决择阶段的温泉企业顾此失彼。广告的作用是广而告之,广是广了,但是告在哪里?错位经营和分类投放可不是一两个企业自已影响得了的。
再次,宣传的着力点,养生,还是养心?休闲,还是娱乐?老实说,养生和养心的概念太抽象,“养”的诉求非一日之功,标准是什么呢?“温泉”除了沐浴,还能做什么?名山有佛山,道地,名地有历史,文化名人,时尚购物地,温泉之地,又是什么?现在的温泉产业突出的是温泉水治未病,高级商务休闲地,独特一点的新奇娱乐项目,还有呢?
泡温泉是为了什么?除此之外来温泉地旅游消费者想得到什么?精神享受是必须的,关键在于如何让消费者更加心动,把抽象具体化诉求更明显。
再次,就是有无创新力,这是温泉经济的持续活力的根本,那么,我们在温泉产业上,我们还能创新什么呢?对于旅游,消费半径是有限的,咸宁的温泉不可能做到让全中国的消费者都来,
那么,换个思维想想,为什么全中国的消费者不能来咸宁温泉呢?值不值(消费价值)和生活品质(享受价值)这两点能不能得到体现?
显然,现在的咸宁温泉还做不到。
如何嫁接?如何跳出“温泉”看“温泉”?在创新力方面,咸宁的温泉行业表现得还很初级,价格战,温泉水质战,还有休闲设施环境战,这些其实是谈不上创新力,都是可以复制的,一次次的包装出来,又一次次的投入市场宣传,除此之外呢?我们把咸宁温泉产业再梳理一遍,好像还是只记住了温泉,其他的创新没有留下什么?“温泉”的核心是离不开“温泉”的,温泉企业也策划过很多大型活动,如“万人泡温泉”,“温泉休闲游”等,甚至来温泉地办年货,这里面有一个推广定位的问题,“温泉-爱华网-”想导入消费者的精神归属,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采用普及化的宣销,会淡化温泉热的氛围,温泉经济产业需要一定的消费阶层,老少皆宜是不能包打天下的。有的企业大宣引进新的娱乐项目或是配套如何先进的服务设备,这都是不可取的,用自己的短比别人的长,比来比去,自己就没有了。
创新力在于“温泉效应”的最大化,按定位大师的说法,能不能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定位。实际证明,创新力还不够。
最后,回归到服务上,服务不应是噱头,在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文化,三流的企业做服务,四流的企业卖产品。从市场层次来说,我们在这里反复的说提高服务质量,实在是没有什么意思。从“旅游温泉”到“度假温泉”的这一转身,消费者市场还没有转过来,温泉市场巨大的潜能还没有被开发出来,从关注,到热度,到向往,到消费,到融入生活一体,这对于形成一个产业链是极其重要的。
但是现在市场升级的概念太快,作为服务配套行业咸宁温泉热的形成离不开经济环境,是引导消费者消费,还是被消费者引导,我们的温泉行业缺乏经验,可怕的就是为了迎合而迎合,如日前报道,温泉旅游地一度房源紧张,据说是作为年底公关,不少企业预定大量房源,在国内公关从某种意义上被视为“灰色消费”,这样的报道实在是不值得提倡,一旦温泉行业被消费者贴上这样的“标签”,那么,以后的温泉产业只会越走越小。
社会上一阵风吹过,温泉企业们就要手忙脚乱,虽说是龙头好摆,但是龙尾的连锁反应才是让人最担心的。市场节奏热点太快,温泉企业总会考虑到基础配套,休闲项目,市场推广,投入的期望值并没有得到预期,总是要时间消化一下,不是?
可是,市场不会等你消化的。
因为,期望值的主动权是在消费者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