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房安居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外加未来丈母娘的强悍底线,仅一套房子就把男人搞得迷失方向,把女人逼到歇斯底里。在穷人的银行卡中,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钱一直就很少,“一套房子引发的血案”绝非是《蜗居》的腻意刻画。
面对满嘴“胡话”的开发商和“高烧不退”的房价,贷款门槛提高、外地人购房门槛提高等新政,那些聚集在环境恶劣之处的“蚁族”们不得不接受“年轻人就该买不起房”,“房子就是卖给有钱人的”的宿命。
租套房子屈居一隅成为都市追梦一族过渡安居的方式,从而衍生了庞大的房屋中介市场,据说中国当前从事房产经纪的人员数以千万计。如今,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除了楼市“退潮”的因素之外,还在于传统的房屋中介模式下,经纪人素质良莠不齐越来越令客户不满意,“我们需要中介,但也害怕中介”物业租赁、房产买卖的双方如是说,业内早有传言房屋中介行业或将重新“洗牌”。
笔者老陈作为一位长期在外地从事营销策划工作的“漂客”,有着近十年的房客和业主双重身份,无论是在外租住别人的房子还是把自己的房子租给别人居住都不能让我省心,几经被中介机构忽悠之后甚是愤懑,这一回老陈决定不再沉默当“凡客”,誓以我的专业营销技能破解这混沌没落的房产中介市场迷局。
在做了近三年的市场调研和新物业中介商业模式规划等一系列“地下工作”之后,功夫不负有心人,老陈现在可以自信地告诉大家,一个颠覆当前房屋租赁的新模式经过多方可行性论证,终于可以震撼出炉了!在这个全新的房屋中介服务模式下,中介机构不需要租用临街铺面,更不需要招聘大量的信息人员,不仅能大幅度节省下固定营业成本,房源信息还会源源不断地自动送上门来;老板也不需要为员工们在楼市高潮时激情澎湃、楼市低迷时风雨飘摇的“过山车”式工作状态而愁眉苦脸;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经营方式别人看着干着急,除了你之外别人就是玩不转……真有这样的好事吗?难不成你老陈仅凭一个人的脑袋瓜子就比21世纪不动产、中原地产等老牌中介服务机构团队的集体智商胜出一筹?智商高低这一点老陈绝对不敢妄言,老陈也是正常人一个,但是术业有专攻,老陈吃的就是“解决商业难题,创造客户价值”这碗饭,也许我以局外人的视野更有发散性的思维迸射出创意的火花,更能找到原有模式症结的本质,而当局者因为习惯性的做法反而愈加迷惑和固步自封。
其实老陈所说的新服务中介模式并非高深莫测到难以企及,我只是从操作一个房屋租赁业务的过程中,经过跟踪和观察,对业主、房客和中介机构这三方当事人各自存在已久的痛点、痒点和兴奋点进行了收集、分析和提炼之后,重新构建出一个去除缺点,强化满意并创造低成本、高价值的模式。大致说来是这样操作的:
首先,这个新中介服务模式所服务的主要目标客户群体是长期在外租房的年轻人,他们绝大部分是上班族,也有些人已经走上创业的道路,无论是生活居住,还是创业办公,他们需要租赁房屋、写字间或者铺面等物业; |!---page split---|
其次,这个新中介服务模式颠覆了传统模式的中介服务费收取标准。采用的收费方式是对业主方不收取任何费用;只收取求租方的服务费,分为三种收费标准:提供一套房源信息收取50元服务费,一年期内提供10套以内的房源信息收取200元服务费,十年期打包服务费1000元。说到这里,读者可能会郁闷了,说对客户双方共收取一个月租金额的方式我们都“不解渴”,你现在促成一套房子仅收50元,那我们不得喝西北风去了!呵呵!奥秘就在这里:兼顾低价格和高收益的目标实现,这就是这个新房屋租赁模式的价值所在。
那么,如何让低价格和高收益同时体现呢?新中介服务模式下的中介机构只需要配备2-3名外勤人员和一名内勤人员,外勤负责上门对房屋进行拍照和摄影,内勤负责房源资料的录入发布和接洽房客来电。当求租方通过网站看到中意的房源后就需要给公司打款,内勤开放针对性的房源信息资料。这里的关键点是,不再需要中介机构的人员带者客户一趟一趟地去看房子,租金和有关租房约定由租赁双方自己来谈,中介机构不再插手。经过对12个大中城市近35000份业主访谈样本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业主普遍认为免费的中介服务理应是自己去开门接待求租者,因为给已经交过钱的求租者看房子,业主非常有信心,也很乐意。
说到这里,诸位看官不免要向老陈提出质疑:你说的是有点道理,但是这么低的收费标准,如何保证在短时间之内有足够多的成交量来实现赢利?又将如何保证你自己干能行,同时构筑起“防火墙”阻止别人加入竞争?这样一个庞大又复杂的房屋信息网站,如何建设又如何来维护?虽然只有两种岗位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操作标准又如何规定和培训?……我说了,老陈就是吃这碗饭的,老陈干的不是出点子的营生,是专业的营销策划,老陈是一位系统性解决商业问题的专家。老陈的风格是不出手则已,出手必不凡。老陈担心自己的创意不够周全,邀请了六位中国营销界的知名专家前来PK该整体方案,后来专家们无奈地留下一句话“意想不到的模式,前景不可限量;巧妙得让人叫绝,物业中介的蓝海即将被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