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北京晨报》报道,“在今年的市政协会议上,北京市科协提交团体提案,建议在北京建立地沟油统一回收处理制度。
市科协的调研显示,全市的食用油消耗量每年约为60万吨,产生餐厨废弃油脂约9万吨。然而,在北京从事“地沟油”回收工作的,除了正规回收餐厨垃圾的公司外,更多的是上千个非法个体户组成的“地沟油”和泔水回收大军。
据介绍,北京“地沟油”90%以上由非法的“地沟油”、泔水回收个体户所控制,他们往往以家庭为单位,以老乡为纽带,以城乡结合部为基地,经过简易加工,以食用油和饲料用油出售,其成本每吨不足300元,但可卖到每吨6000至7000元,是一个暴利行业。在下游,一些中小餐饮为追求自身利益,到黑市购买每吨比食用油市价便宜1/3的“地沟油”做食用油。如果不加以严格控制,按每年9万吨“地沟油”中有2/3直接或间接流回餐桌估算,全北京相当于平均每人每年都要面临2.6公斤“地沟油”的威胁”。
关于“地沟油”的数据问题,曾有食品专家估计全国每年有约300万吨进入餐桌,而北京市科协的计算数据应该更接近实际,就以北京这个“人均每年2.6斤”地沟油来说,也足以让许多人患上癌症了!从各地新闻不断爆出的消息来看,“地沟油”在中国市场已经成为餐饮业的专用油,因而也成为中国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为什么一个号称具有东方智慧的国家,长期以来却不能对付一个违法而缺德的害人“地沟油”行业?前些时间还有主管部门的高官对媒体说“监管困难”,理由是餐饮企业只要把“地沟油”和其他食用油进行勾兑就难以检测。是不是“地沟油”可以长期在中国市场存活?将来“地沟油”会不会像奶粉行业一样,通过食用油企业包装冠冕堂皇地出现在老百姓的餐桌?我们认为在现有的监管制度和策略下,“地沟油”转正的日子为期不远!
此次北京市政协也有委员提出治理“地沟油”的建议,认为“可以在北京建立统一回收处理“地沟油”的正常渠道,建议由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牵头,制定“地沟油”回收处理的制度和办法,建立餐厨垃圾排放等级制度,引导那些非法从事回收“地沟油”、泔水的“游击队”加入“正规军”,进而从源头遏制“地沟油”回流百姓餐桌。同时,参照北京餐厨垃圾回收政策,制定北京“地沟油”的统一回收处理政策。这种建议并不是北京政协委员首创,在不少地方早就成立过“地沟油”回收公司,主管部门每年也都对“地沟油”黑作坊进行过一些打击,各地的做法基本是“狠抓源头”的一贯思维,认为“只要没人卖了也就自然没地方去买”,“地沟油”就会绝迹,而事实上这种想法和做法经过多年的实践,无不表现出它的无效性大于可行性。
害了成千上万中国人的奶粉事件亦如此,“三鹿”事发后“狠抓源头”<实际上源头也没有认真抓>,结果持续几年了“三聚氰胺”奶粉仍在市场流通。如今“地沟油”以形成一个黑色行业,每年的“很抓源头”不仅没让“地沟油”绝迹,反而让“地沟油”产业发展壮大了。-爱华网-如果北京市的主管部门按照政协委员的提议去做,如果全国各地都行动起来按照北京的经验去做,是不是“地沟油”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理?这个答案是不容乐观的,在买方市场依旧活跃的情况下,生产源头就会积极应对,主管部门的“很抓”无论是口头还是付诸行动,这种终归是“头痛治头”的做法,难以对“地沟油”产业形成震慑。
食品行业是一个庞大的行业,对国民健康构成威胁的不仅仅是“地沟油”,靠人力去“很抓源头”显然是不可取的做法。我们的食品还有很多没有产品标准,企业只要能做出来都可以上市销售,许多食品在国内市场可以畅通无阻,而一旦要出口国外就变成不合格食品,这就是标准缺乏的问题所在。这个环节的宽松政策使许许多多假冒伪劣有了市场,只有等待吃出人命了才引起各级官员的“高度重视”。我们的食用油有标准,如果真如主管部门的官员所说,餐饮企业把“地沟油”和食用油进行勾兑,餐饮企业为了牟取暴利一定不会严格控制“地沟油限量值”,怎么就检测不出来呢?我们的主管部门每年又对餐饮企业做过多少检测?日常的监管不到位无疑是食品安全问题屡出的根源。再者,“地沟油”对人体的危害之大已得到医学的证实,但各地在“狠抓源头”中落网的生产商哪个被毙了?新闻报出一些餐饮企业哪家被关了还科以重刑和重罚?对违法者的宽容无疑助长了“地沟油”的兴起,使用“地沟油”的餐饮企业可以赚更多钱,而不使用“地沟油”的餐饮企业则付更高成本,客观上造成“恶人有好报”的现象。
要彻底根治“地沟油”横行市场难吗?当然这是不容易的任务,但不是永远制服不了“地沟油”的横行,换个思路抓终端监管,让餐饮企业随时可能被查,对使用“地沟油”的黑心餐饮企业罚到其倾家荡产,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还有谁敢使用“地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