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开场白
来自老人的字条
第一章 知识
真正发生了什么
第二章 自我、心灵、灵魂
名字代表什么
第三章 科学
我们是它
第四章 说谎者、运动和一次“意外”
孤寂无声的树
第五章 上帝
属于意义的目的
第六章 恶
报纸的价格与待定价的报纸
第七章 东方行
无物
有答案的问题
第八章 信仰与理性
为何他爱她
第九章 自由意志
山的威力
第十章 自私(兼及对科学的重访)
豪刺之力
第十一章 堆与蛋
悬疑镇
第十二章 社会、政治与金钱
但愿
第十三章 伦理与道德
你能(否)相信
第十四章 最后的旅行
第十五章 关于前文的余话:心灵(重温)、大脑(探寻)……以及人类
“第一次”旅行——作者手记
阅读中的小组问题讨论
迈克尔·克雷斯尼对杰克·鲍温的访谈
译后记
苹果是红色的吗?什么是红?
老人转过身来,面对着我。他从口袋掏出一个苹果,“瞧瞧这只成熟的罗马苹果,你看到了什么?”
我从床上坐起,抓起掉在地板上的灰色运动衫,套在身上的T恤外面。虽带着一丝惶恐,但还不足以真正让我担心,我答道:“一个红色、光滑、大致呈球形的物体。”
“你知道它是什么。这就是红,你瞧。”我指着苹果,试图用某种方式单单指出其中的红色。老实说,我的回答不那么令人满意。“对了,我想它表示愤怒,有时还表示爱。滑稽的是,红色还被认为能使人产生饥饿感,因而所有快餐店的商标都用它。妈妈是这样说的。”他只是站在那儿,我强索答案的努力显然不能令他满意。“它就是红,是红色的。你看。”
“我在看。”
“这就对了。那就是红色。”
“给你看样东西。”他把手伸进裤子口袋,掏出一个仪器般的玩意。它看似条金属线,上面装着一个小小的传输装置。他小心地将线的一端深插入耳,另一端握在手里。线头握在他那大大的手中,显得特别的小。他走到我身边,将线头塞进我的耳朵,我坐在那儿,几乎惊呆了。
一种奇怪的感觉产生了:有些好奇,又很害怕。然后,我们呆坐了好一会,看着,应该说是盯着那苹果,只见他缓慢而庄重地闭上双眼。那一刻,我的视线模糊了。片刻之后,视线清晰,我惊呆了。
“怎么回事?你做了什么?苹果是紫色的了,看上去烂掉了。这是什么呀?”
老人坐着,静静地说道:“在你看来……它是紫色的。你试一下,趁我们还连着,你眯起眼睛,让我看看你能看到什么。”
我试着按他刚才的样子去做:盯着苹果,然后紧紧地眯起眼睛。我张开眼睛,苹果又是红的了。接着老人仍用平静的语调讲道:“是的,现在这苹果在我看来自然是紫色的了。”
“可是,你看上去的紫色,我看却是红的。”我说。
他点头同意:“对每个人来说可能都是如此。要不是这类装置,我们就不可能知道,他人眼中的红色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人对事物的感觉到底是怎样的。”
“因此,我要再次提出那个问题:你如何知道那儿真的有什么?”
“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老人继续说道:“伊恩,我认为我们应分清楚,事物看上去的样子和它是什么样子,这一点很重要。前者是事物看似如何,我们称之为‘现象’。后者是事物本身所是,它独立于任何观察者,我们称之为‘本体’。没问题吧?”
这些概念已经够复杂了,还给它们更复杂的名称,这似乎有点傻,尽管我感到其中有些重要的东西。“好的。但除了颜色,哪儿还会发生类似的情况?别处很容易分清那种……那种现象与本体之别。”
“哦,这样的情况很多。举个简单的例子。将一根直棍放进水中,它看上去会怎样?”
“好啦,从定义看,难道直棍不就是直的吗?”
“不错。但它在水中看上去是怎样的呢?”他问道。
“弯的,看上去是弯的。”
“很好。月亮呢?你眼中的月亮看起来有多大?”
“大概硬币那么大吧。”
“但我们知道它要大得多。我们按经验估测一下,就知道月亮不是硬币那么大。而且在地平线的月亮,是不是看起来要比天上的月亮大啊?”
“是的。但我想,这肯定是由于它在地平线离我们更近,才出现这种情况。”
“的确如此,但又不尽然。那只是因为你的视觉系统出错了。地平线上的月亮和你之间有很多参照物,因此,在经验的层次上说,地平线上的月亮与高高在天的月亮,离你同样远的时候,你的视觉皮层会觉得地平线上的月亮离你更近。”
“我的视觉皮层会骗我?”
“好了,我的视觉不完美,但是,其他感官还很好啊。我知道,这个苹果和桌子摸起来是平滑的。我可以通过触摸事物得到的感觉,来判断它们是什么样子——而触摸不可能取决于事物。|!---page split---|”
我还是10年前的我吗?“你已被《世界教育杂志》(World Scholastic Magazine)提名为‘十年最佳学生’。这个奖不仅很有声望,还有一大笔奖金。根据你从幼儿园一直到现在八年级的在校表现,你已被评为该奖获得者。”
“那有什么问题吗?”
“现在没时间说了。”他说。我们一走进礼堂的后门,我就听到司仪宣布:“现在,有请我们的十年最佳学生,伊恩·平克。”
观众鼓起掌来,我除了登台领奖,别无他法。我想我随后会搞明白其中的费解之处。我站在台前,面对着一大群观众,这时一个人站了起来,指着我。他看上去衣着不整,穿着旧牛仔裤和一件破旧的法兰绒衬衫。这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全场一下子变得极其安静。他只是站在那儿,指着我,就像他真的是在用手指瞄准我,而有东西要从手指中射出。仿佛过了一分钟,他喊道:“这小孩是个骗子!现在这个人与幼儿园时的那个人,不是同一个人。”
在我看来,似乎这只是人们在修辞学上用的措辞:从五岁以来,我已经变了。但是,这个人所谈及的变化是极端的。他离开座位,不慌不忙地走向舞台。“现在的你完全变了。如你所辩解的,你或许存在着,但我不确定你是作为什么而存在。可肯定不是作为伊恩·平克,即朗德女士的幼儿园班里的伊恩·平克。”
“真荒谬。”我紧张不安地抗议着。我是个骗子?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们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之前,”他谨慎地说,“我要澄清一下。我不想知道事物似乎(seem)如何,或表面看(appear)如何。尽管从心理上说这很有趣,但我想要知道更多:事物是(are)如何。以看电影为例。电影看起来像有连续性,就像银幕上的动作真的是电影的一部分。但是,你如果看的是实际的电影胶片,就只能看到静止的画面。只有当我们观看的画面连续而又极快地播放时,才会产生动的图像。看上去存在着连续的动作——同一性——但实际上却是一个个画面的前后相随。”
“我不是那样子的,”我回应道,“我看上去相同,而这是因为我是同一的。”
“既然你如此有把握,那么我愿意让你来证明。我会忽略你暂时的不理智。但如果你不能证明,那就得知道,委员会将会严肃处理这类企图得到这一令人垂涎的奖项的骗子。”
“再容易不过了。”我想。“我是伊恩·平克。我生来就是伊恩·平克,而且过去14年来一直是伊恩·平克。我有着同一双手、同一个大脑,我一直喜欢巧克力甚于香草。”显然我因为想得出神而将它说了出来。
他问:“如果我找到一个10年前喜欢巧克力的人,然后再找到另一个现在喜欢巧克力的人,那会使这两个人变成同一个人吗?”
“当然不一定。但是,它和所有这些其他的要素一起,让我历时性地成长为同一个人。请看看我吧,”我开始恳求,“我有着同一具身体。”
“同一具身体?你现在有着与你还是一个月大的婴儿时相同的身体?我很难这样认为,你该看看你的相册来证实。你知道你的细胞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己再生吗?你的皮肤细胞会蜕去,就像蛇蜕皮一样。事实上,从10年前你在幼儿园到现在,这些细胞没有一个还保持原样。肉体上看,你已经完全不同。”
“那没关系。在我的一生中,人们都喊我伊恩·平克。”
……
被换掉三块木板的船还是同一条船吗?接着,一个衣着不整的人在台上逛来逛去,从后台拖出一个用三块木板绑成的木筏。“就这个木筏来说吧,它由三块木板做成,我称它为‘航行者Ⅰ号’。”他将小船放在台上,从中抽出一块木板,换上一块新木板。他抬头看着我,咧嘴笑着问道:“这是那条我最初拿过来的小船吗?”他摇着头,回到小船那儿继续干。我默默地站着,尽管非常好奇,但不确定这与我有什么关系。
他把另一块木板抽出来换掉,抬头问道:“还是航行者Ⅰ号吗?”他摇摇头。最后,他取出第三块木板,并摘掉绳索。他把这块旧木板与旧绳索与其他的旧木板扔在一堆,用新绳索将三块新木板扎在一起。
他站起来,脚踩在木筏上问道:“那么,这是航行者Ⅰ号吗?事实上,不管你如何称呼它,问题其实在于,这是同一个木筏吗?”
我站在那儿,摇摇头,仿佛他对我或某物施了点儿魔法。一切都不同了。
“而如果你的确认为这仍然是航行者Ⅰ号,”我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就继续说,“那告诉我那是什么。”他边说,边指着拿到舞台边上堆在一起的木板和绳索。“可能有两个航行者Ⅰ号,”他说,“但是,它们只是在名称上相同。它们当然不是同一现实的实体。假若某博物馆想要展览航行者Ⅰ号,他们会怎么做呢?他们展览哪一个?它们不可能同时是同一条船。同一性不在于身体,你的肉体不可能是你真实的自我。”
这条新船看上去像一个完全不同的物体。在确定其同一性(identity)或相同性(sameness)上,仅仅将之称作同一事物并不要紧,真正重要的是小船的物质结构。因此,一个事物如果随时间而发生了物理变化,那就不可能是与原来相同的东西。我开始感到一阵愤怒。
哥白尼说:科学家说出来的不全是事实?“不错。你接下来要见一个人,上述讨论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他说。
我感到好奇。好奇是肯定的了,另外还带着激动:要见的是谁呢?
走进来的那个人,有着一身中世纪的打扮。他那简朴的灰色长袍由精美的衣料制成,上面系着一条绿腰带。头上也缠着一块布,有点像是裹在他那蓬松长发外的一条大围巾.
“伊恩,这是提出天体运行论的伟大科学家哥白尼。我请他向你介绍他的重大发现及其经过。”
“你好,伊恩,见到你很高兴。有这位老人教导你有关科学家如何工作的事,这真是太好了。大多数像你这么大的孩子都以为,科学家们只是将公式代入世界,然后就得出答案。”
我点头微笑着。我能对哥白尼讲什么呢?他的语气非常友好,尽管我不清楚他为何如此。
“伊恩,由于我的时间不多,我想仅就这次重大的科学范式转换中的重要方面讲几点。首先我必须告诉你,大约在我发表解释日心说的著作的20年之前,我就意识到日心说的正确性,地球根本就不是中心,甚至就此写过几篇文章。我那时相当胆怯——被吓得不敢出去与当时的大思想家们交锋。这对我来说是个大问题,也是延迟发表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和宗教背景。天主教在和新教交锋,天主教堂里的许多红衣主教都视地球为宇宙的中心,并作为理所当然的事实来接受。因而对于日心说,教会不会很支持。他们几乎就像是真理的掌控者,而不愿失去这一地位。同样,当时的政府是君主政体,也依靠地心说作为观念上的支持,因为由此一切就都是封闭而有限的。就像上帝能轻易统治这样的宇宙体系一样,君王也能统治国家。不知怎么,他们认为,颠覆托勒密的地心说无异于推翻君主。
“最后,当时的科学范式不可能处理好这一变化。一旦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当时的物理学法则就不再成立。我们不是仅仅换掉教科书里的地球图片就够了,而是一切都得改变。这一改变相当之大。
“所有这些结合起来考虑,就能解释为什么做出这一改变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其间科学家们一直都得处理相关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属于我的变革,其范围远大于此——开普勒、布鲁诺、伽利略、牛顿——他们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也不是单个的重大事件,更确切地说,它是一个长期的改变过程。
“我希望,以上的介绍能有所帮助。老人,谢谢你请我来这里。我认为,对于年轻学生领会科学如何运作及其方法背后的魅力来说,这是很有价值的。谨向你们两位致以最美好的祝愿!我得走了。”
哥白尼离开了屋子。
老人看着我,目光中充满自豪。我跟随着那目光望着,同时点头表示同意:“相当令人吃惊,我从没想到那些。我真的以为科学家只与事实打交道,没想到远远不止这些。”
他点了点头:“是啊,我想你现在是领会了科学范式的观念及其重要性。这一观念相当关键。现在我要回到我们开始讨论范式的地方。让我们一起回头看看。”
“科学家对世界的影响?”我提示道,既是为了帮他记起,也是为了表示我的注意力一直很集中。
“是的,很好。这样说吧,科学家在研究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科学家们投入实验,是期望看到特定的事物。他们实际上是在限定,其所能看到的是什么。在此意义上,做实验有些类似于自我实现的预言:期望看到什么,就将会看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