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公关的误解,说到底是一种“短视”。首先,有些企业尽管听说过“公关”,但是在业务发展顺利的时候,还是一心埋头搞生产销售。只有在遇到危机的时候,才会想到要做“公关”,把公关当做救火队。他们往往不会去正面处理危机,向公众解释危机发生的缘由,而是一味通过删帖、投广告等方式,以期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些企业由于缺乏长期、丰满的品牌资产,因此对危机异常敏感,抗风险能力很弱。其次,有些企业虽然下设了公关部门,但是没有赋予其实质性的主动权。公关部往往扮演着“陪”市场部或者销售部的“太子们”读书的角色,甚至沦为发稿机器。再次,有些企业将“公关”与“炒作”混为一谈,期待通过发软文、网络战,或期望自己摆脱危机的纠缠,或达到打击对手的目的。特别是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网络的风吹草动非常容易演变成网民的口诛笔伐。这也促成了“五毛党”和“水军”等非正规军的出现,在某些企业的授意下,进行着“阳光下的罪恶”。这明显是扭曲了“公关”的本质。根据公关之父爱德华8226;伯尼斯的定义,公共关系是“一项管理功能,制定政策及程序来获得公众的谅解和接纳”。因此,公关从本意上,是与公众等目标受众的互动与交流,并影响他们对企业、品牌和产品的印象的一种过程。公关需要基于基本的事实和合理的观点,而非颠倒黑白,以讹传讹。期待公关拥有“算死草”般起死回生的神通是不现实的。
![危机公关结合自己公司 公关有自己的底裤吗?](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1260389358437.jpeg)
现实拷问着公关行业的道德底线。前不久,博雅、伟达、奥美等8家国内知名的公关公司联合发布了《公关行业行为公约》(即上海宣言),呼吁公关行业从业人员“不能用不道德、不公平或不恰当的行为和手段影响媒体和公众”,并且“向公众传播的内容必须具有真实性、公共性和准确性”。这一宣言反映的实际上是公关行业达成的共识——成熟的公关体系应当基于企业的价值观,透明地向受众传递企业真实的面貌,而不是成为一种“粉饰太平”的手段。这一观念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所认同。公关是公司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之一,不仅帮助企业传播自身的形象与观点,更应与企业的核心理念一脉相承。“粉饰太平”式的“公关”或许短期内可以瞒天过海,但是有朝一日“画皮”被撕下,未来只能落得个被公众抛弃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