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肖知兴提了个好问题,中国人为什么创新不起来?我们也在思考,我们有的是“思想”,有的是“主张”,为什么独缺创造力呢?关于这一点,钱学森先生把中国人创新不起来的原因归结为大学教育体制的失当,而根源便是中国人长久以来僵化、从众、功利、模式化的思维定势。然而在本书作者看来,症结远不是思维或意识形态这么简单,他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宗教学和地理学七个学科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这些角度已经很清晰地呈现:经济学强调产权对于创新的重要性,政治学强调自由对于创新的重要性,社会学强调信任对于创新的重要性,人类学强调个体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心理学强调分析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宗教学强调原则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地理学强调环境对于创新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对于想找一个简单答案的人来说,本书作者的分析不仅没有让“为什么创新不起来”这趟浑水清澈见底,反而让浑者更浑、浊者更浊。对此,本书作者也是识趣之人,他自圆其说道,答案不在任何一个单一的角度之中,而在所有这些角度的总和之中。虽然听起来像是那么回事儿,但仔细想想,却未必如此。首先,为什么是七,而不是六或八,或者其他,本书作者七个学科角度的解释框架能否穷尽“中国人创新不能”的谜团答案。如果能,那么它的论证依据和理论出处又是什么,肖知兴总不至于拿熟悉的来说事,当真理,而置不熟悉甚至陌生的学科于不顾吧。在我看来,法学何尝不是一个好的、对的切入点,它告诉我们,法律制度的完善、法治理念的深入以及权利救济体系的齐全,将及时和有效地保障各方权利、义务、责任的贯彻履行。如此一来,权利人不会为了创新成果的被盗版、被复制、被山寨下“维权无门”而丧失了创新的动力,也不会由于得不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没有“权属感”而懒得去创新创造,想着去模仿抄袭。其次,什么是创新,是什么样的创新,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本书作者完全有必要一开始便对其作出内涵、外延上明确的界定,但他没有,直到第三章(已经是书的后半部分)才提到了创新的几个不同类别,那么,前面两章所提及的“创新”指的又是什么?我们注意到,书的第一章标题是“为什么现代科学不是起源于中国”,第二章又说“中国的创新之路为什么一波三折”,难道本书作者认定“创新就等于现代科学”不成?真是这样的吗?
![英国核电站知乎 中国人为什么创新不起来](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1275157498303.jpeg)
另外,本书作者在第三章介绍了多维度创新的导向、路径和实现方式,然而就文本的逻辑关系来看,它与第一章传统中国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对立又有什么样的联系?按理说,既然一开始讲中国从体制到文化到理念都不适合创新,那么,随后的篇幅应当围绕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展开,但肖知兴却是从“管理看创新”,这显然是和前面的论述相脱离的,就彼此关系来看,两者属于并列而非递进。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本书作者无疑是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管理”已经是一个很重要的角度了,他应该加一个,从八个学科角度着手。倘若我们寄希望于通过读肖知兴的这本书来一劳永逸地获得有关“中国人为什么创新不起来”的问题答案,那么很遗憾的是,它做不到,在很大程度上,它甚至不像是一本专题研究创新的著作,它更像是一本中西方文化比较的书,让你在短短时间内,迅速了解中西方在不同领域、多个层面的差异,以及“李约瑟问题”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