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有一次向曾国藩推荐了三个人选,希望曾国藩能给这三个人分派一份适合他们的职务。在他带三人去见曾国藩时,不巧曾国藩出去散步了,李鸿章便示意三个人在厅外等候。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说明来意,并有意让曾国藩考察一下三人的能力,也好根据能力、人品、学识,以便安排适合他们的职位。可曾国藩说:“不必了,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之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之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能独挡一面,将来作为不小,应予重用。”李鸿章闻听此言,大吃一惊,问曾国藩是什么时候考察出来的。曾国藩笑着说:“刚才散步回来,见到那三人,走过他们身边时,左边的那人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位老实、小心谨慎之人,因此适合做后勤工作一类的事情。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他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表里不一,阳奉阴违的家伙,因此不可重用。右边的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如一根栋梁,双目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事实正如曾国藩所说,他指的那位“大将之才”,便是淮军勇将、后来担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我们做人力资源工作的,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曾国藩之所以能一面识人,一是源于他曾研习过人的面相、表情与言行举止的对应关系,具备过人的眼力;二是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的经验。曾国藩能将三人异常准确的识别出来,还有一点就是他巧妙设置了或者说利用了一个很自然的场景,识人于出自本能的自然流露,才能推出真实的判断结果。这一组矛盾可用下面二条线表示:曾国藩外出散步――回来――(偷偷观察)――实然出现――观察神态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 学学曾国藩如何“一面识人”](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1290637621577.jpeg)
三人在厅外等候――空白――(各自活动)――收回思绪――神态变化从当时场景来看,曾国藩肯定是在散步回来后,得知李鸿章带人来面试,曾国藩便先不让佣人通报,而是不出声张的在暗处独自观察三人举止。因曾国藩外出散步,对于三人来说,这段时间在厅外等候是空白无事之时,因而三人便会体现出各自差异。第一个人应该是不出言语、小心翼翼、沉稳寂静之举;第二个人大概表现出一定的不耐烦,东张西望、暗自窥视、心怀杂念;第三个人肯定精神十足、正气凛然、心无旁骛。否则,曾国藩决不会仅仅依赖从他们身边过去,通过这一瞬间三人的神色变化,便能说出三个人“可见”、“始终”如何如何的话语。因此,曾国藩“一面识人”应是通过自然场景中的暗中细细观察推测出来的结果。曾国藩成功地“一面识人”正是巧妙设置和运用了自然模拟与考核验证的适度关系,推测出三个人的性格、心地及日后可能发展的结果。这个案例中,既有自然设置环境的成功因素在其中,也存在对未来使用结果推测的不确定因素在其中。之不过,在古代没有科学量化指标保证的测评工具条件下,曾国藩运用了自我经验,准确地预测了用人结果,这点我们不得不为之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