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企业深陷迷茫,总以为有灵丹妙药,却找不到出路,最终沉沦不起?
为什么有些企业浮躁不堪,总以为通过投机取巧就能成就自己,最终一败涂地?
为什么有些企业埋头苦干,总以为可以更稳一点,却行如蜗牛,最终痛失阵地?
为什么有些企业一意孤行,总以为坚持就是胜利,却走错了方向,最终偃旗息鼓?
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失败的企业都是相同的。
因为各个成功企业的内部资源不同,外部环境也不同,无法复制;然而,但凡失败的企业,其原因都可以归于一个字,那就是“势”字!
企业深陷迷茫,是因为不懂审时度势,一味追寻所谓的灵丹妙药,怎会不沉沦?
企业浮躁不堪,是因为不想脚踏实地创造优势,喜欢投机取巧,不失败才怪?
企业埋头苦干,是因为不会巧妙借势,总是按部就班,怎么可能不被对手超越?
企业一意孤行,是因为逆势而为,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如何能不消亡?
审势,创势,借势,顺势,怎一个“势”字了得?
孙子兵法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激流可冲走巨石,这就势能——破竹之势,雷霆万钧!
怪不得有人说:一流企业做势,二流企业做市,三流企业做事。
“势”字新解
“势”,为何物?坊间关于“势”的描述已经不在少数。
比如“借势”,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相关文章约13,600,000篇;
比如“顺势”,相关文章约67,300,000篇!
再比如“造势”,约25,000,000篇……
然而,真正能够把“势”说透,说到可以借鉴、可以被使用的却没几篇——
要么长篇大论,玄乎其玄;要么连篇空话,无病呻吟;
要么就势论势,表面文章;要么事后说“势”,云里雾里……
一个“势”字, 实在过于简单,也过于深奥。
简单,是因为小学时我们就已经对它不陌生了。
深奥,是因为它理解起来真不容易:“势”,到底为何意?
形势,气势?势力,势头?手势,姿势?局势,趋势?权势,声势?……
汉字就是这般奇妙,一个字可以有很多种解释,让人琢磨不透。
时至今日,我依然有些迷惑,始终无法完全参透这个“势”字。
如果查字典,你可以看到“势”的本义为“权力,权势”,此乃官场上的解释,所以有“仗势欺人”、“趋炎附势”、“官轻势微”、“势倾天下”等等说法。
现今,这样的理解显然过于狭隘,把“势”字简单化了。
实际上,这一个“势”字,涵盖了学习场、官场、生意场、工作场、生活场、情场等方方面面。例如在学习场,你要创造优势才能脱颖而出;在官场,你要洞察时势才能事半功倍;在生意场,你要把握趋势才能一帆风顺;在工作场,你要借人声势才能快马加鞭;在情欲场,你要明晰“情势”才能马到成功……
所以,才有了“审时度势”、“破竹之势”、“大张声势”、“因势利导”等等说法。
“势”字当头,几年来,我对“势”字的理解也仅限于如下内容:
势,为时势,优势,声势,趋势;势,为审势,创势,借势,顺势。
我深知,这样的理解远远不够。
做“势”第一
为何做“势”?
记得有一本书叫《联想局》,作者把联想的成长史用一个“局”字来临摹,于是联想的兴衰全部归结于“局”字。
其实,“局”与“势”有相通之处,都可以指“形势”,要不然怎么有“局势”之说?
然而,“局”有它的“局限性”,因为它缺点“气势”,显得内涵不够丰富。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它的标题为《懂势者,董氏也》,主要内容是香港董氏家族中董浩云如何借势、董建华如何迎势、董建成如何顺势,一个“势”字凝聚了董氏家族三位“舵手”的胆识与智慧,涵盖了董氏家族数十年的风云变幻。
这篇文章让我感受颇深:一个人的成败荣辱,同样也归结于一个“势”字。
可见,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在错综复杂的“势界”里起步,奔跑,飞翔……
有人说,只要借势就可以了,这样省事省力。
于是就鼓吹“人生终极智慧——借势”、“借别人的势,成自己的事”。如果仅仅靠这一“势”就想成功,那是偷懒的做法!
要不然,古代有“扶不起的阿斗”,现在的“富二代”则成了“fool二代”?
对于“势”字,不是仅仅一个“借势”就可以诠释的。
一个“势”字,是由各种“势”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单独强调某一“势”是不完整的。
因此,如果企业想要飞翔,就必须掌握审势、创势、借势、顺势几大“招势”。
一“势”无成,必然一事无成。
我近乎顽固地坚持,做“势”第一。 |!---page split---|
“势”在人为
如何做“势”?
“做势”既要心灵手巧,也要脚踏实地,但永远不能“装腔”——虚张声势!
所以说,“势”在人为,每一“势”都靠个人去做,一步一个脚印,别人无法替代。
对于不同的企业,由于自身资源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审势、创势、借势、顺势,是有缓急之分、轻重之别的。
但一般而言,首先应当审势,即洞察时势,分析自身所面临的形势;然后针对性地创势,即发掘或创造自己的优势,规避劣势,发挥内因作用;接着借势,借助外在力量,发挥外因作用;最后应当把握趋势,让内因与外因的力量都朝着一个方向。
把握“势”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审势而行
这里的“势”指的是“时势”,或者说“局势、形势”。
大多数中国企业属于脑子发热型,他们往往胸怀大志,野心勃勃。
于是不懂得放弃,头脑一发热,心浮气躁,看到什么赚钱就做什么,盲目行动,最后的结果是寸步难行,损失惨重。
当年的秦池、三株、巨人等,不就是因为不审视内部资源,盲目扩张而轰然倒地?
为什么宝洁的激爽沐浴露会失败?是因为它无视中国消费者的习惯——谁洗完澡还要激爽一下,搞得睡不着觉?毕竟中国人没有老外洗完澡还要去约会的习惯。
据说比亚迪也要推出家电了,这又是一个头脑发热的想法,我们等着瞧!
不明“势”理,终将为“势”所困。我们应当谨记:
放弃第一,选择第二。
创势而起
这里的“势”指的是“优势”。
这是根本,因为无论时势如何有利,如果自己本身没有任何优势,一切都是空谈。
很多中小企业都有这样一个通病,还没学会走路就开始想着要跑步,甚至要飞跃式发展,这是急功近利导致的结果。
我最近服务的一家企业,做LED台灯的,现在应该说时势非常有利,奥运会、世博会大力推广LED,消费者对LED有一定认识和期待;国家政策扶持LED,在某些地区实行补贴政策……然而,这家企业忽视了自身产品的研发与品质,大半年就一两款灯,品质还不能保证。这就算时势再好,自己本身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又能如何?
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不管时势是好是坏,都应当记住:
生存第一,发展第二。
借势而上
这里的“势”指的是“声势”。
如果有“势”可借,当然不要错过,所以有人说“找一个好老婆,少奋斗三十年”。
借势,实为借人之声势,借物之声势,借事之声势。
在里斯与特劳特合著的《定位》一书,有一段话我依然清晰记得:“通往名望和财富的道路很少能从自己身上找到,唯一有把握获得成功的方法是,为你自己找匹马骑”。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六匹马可以骑,其中前三匹马是:你所在的公司、你的上司、你的朋友。这里的“骑马”实际上就是借势。
人要借势,企业更是如此。最精彩绝伦的借势案例,无疑是统一润滑油。
第二次海湾战争刚刚打响,统一润滑油几乎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反应,推出了“少一点摩擦,多一点润滑”的经典广告,影响深远,传为佳话,并成为第一个在央视打广告的润滑油企业,一举打破长城和昆仑两大巨头的垄断局面。
显然,要借势首先得有“势”可借,很多时候就得没事找“势”,并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借机做出合适的反应——借势是需要技巧的,但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如果不是事先充分准备,周密谋划,统一润滑油怎么可能做出如此迅速的反应?
准备第一,技巧第二。
顺势而为
这里的“势”指的是“趋势”。
古人云,“顺势者倡,逆势者亡”。松下幸之助也说过:“经营,其实就是一种顺势。就象雨天撑伞,晴天收伞”,于是就自然而然地成功了。
顺势,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谈何容易?
因为要看清趋势,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你要分清楚内势如何,外势如何?明势如何,暗势如何?“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一辈子也看不清某些趋势;也许看清楚了趋势,却无法把握,因为趋势只是“势”——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具体一点说趋势,可以理解为“大方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当先确定一个目标,不管目标是否正确,都应当朝着目标的方向前进;在前进途中,不断修正目标,始终保持朝着一个“大方向”前进,切忌东一下,西一下。
方向第一,行动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