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获诺贝尔奖的有利条件是中国人聪明、勤奋,这是获奖的重要素质基础,但中国人获诺贝尔奖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也就是说,中国人获诺贝尔奖,有“蛋”,但缺乏将“蛋”孵化为“鸡”的适宜环境。

首先,从体制环境方面看,过分行政化和官本位体制是制约获奖的深层原因。官本位体制导致优秀人才不断流向官场,导致学术研究中途化。一些优秀学者学术研究的目的不是学术,而是眼睛盯着官场。一些在学术上有成就的学者,往往中途从事了行政工作,导致学术研究半途而废。另外,官本位体制也导致一些真正研究学术的人被边缘化,缺乏有力的资金资助和其他方面的扶持,加大了研究深入的困难。其次,从管理环境方面看,一些管理者往往是善于搞关系,而不善于搞管理,外行管理内行,导致学术资源配置低效化和学术评价扭曲化。对学术研究如何评价和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但现在一些单位往往是一些缺乏专业训练的人员在管理专业人员和对专业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价。就像武术比赛,比赛的规则应当由武术高手自己来制定,同时,裁判也应是武术方面的行家里手。但现在的情况是,虽然是武术高手在比赛,但比赛的规则则由不懂武术的人来制定,同时,比赛的裁判也不懂武术。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导致武术高手需要花时间出一些无聊的招数来应对不合理的规则;另一方面,导致武术高手需要花时间去与裁判搞好关系。再次,从经济基础环境看,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也是不利于获奖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在我国,高校教师的待遇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收入要低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学者和老师要想出成果就需要花大量时间做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学者和老师又不得不花大量时间为生活而奔波。孩子上学问题,房子问题,老人问题,等等,都需要老师去操心和花时间处理。另外,好多老师为了节省费用,都是自己做饭,这也会花去不少时间。花在其他方面的时间一多,花在研究方面的时间就会减少。这种情况不利于学术研究的持续深入和系统化,也就不利于获奖人物的出现。第四,从人文环境方面看,平均主义和嫉妒也不利于获奖人才的脱颖而出。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等,导致一些优秀人才难以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当一些人在埋头忙事时,另一些人就会忙于搞人,盘算着怎么搞掉你,免得让你出人头地,让人家没有面子。结果导致:一方面,学者们需要花时间去研究学问;另一方面,学者们又需要化时间去处理人际关系,而且有时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用在人际关系上。因为若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副作用就是巨大的。另外,缺乏超越界的人文传统,加剧了人们注重世俗生活追求的倾向。这种倾向反映在学术上,就是导致学术研究的功利化倾向浓烈。一些人学术研究,目的就是货币和权力,并不是学术本身或为了真理本身。一些人主要是为生活而思想,而不是为思想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将学术研究深入进行下去。第五,从学术交流环境方面看,由于缺乏有组织对国人研究成果的翻译和推广,也使世界缺少了了解中国学术研究的手段,这也不利于中国人获取国际大奖。所以,中国人要想在诺贝尔奖上有所作为,笔者认为,仍然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准备过程。这个时期可能短则50年,长则100年。国人若想在近20年内获取诺贝尔奖,国家就必须要在学术研究体制上进行一些大的改革,包括实行更加民主和公开的体制,尤其在大学,要坚决反对官本位化。要考虑在大学更多体现自治管理和民主管理的特点。要选聘一些优秀的教育家来管理大学,而不是一些只会注重与官场拉关系的人来管理。要注重学术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要科学分配研究资源和资金。要坚决反对学术腐败,要对学术腐败实行有奖举报制度。政府要专门组织强大力量进行学术打假,而不是只靠一点民间力量来打假。同时,政府也要有计划有组织向国外推广中国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