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年演讲,可以算得上半个演讲家了,一点不含糊的是我一年的演讲总不下百场,其中去大学给同学们的职业演讲大约50场左右,专业大学讲座20场左右,公共论坛上的专业演讲30场左右,公益活动中的主题演讲15场左右。我不敢说我的演讲多么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能做到四件事情:有感而发、新讲新知、逻辑清晰、注重互动。我很少在我的演讲现场看到如下三种情况:睡觉打磕睡的、随意走动的、开小会的。我想,这也是很多会议与讲座场合中很常见的现象。
演讲是今天很多职业尤其是服务业的通用职业技能,也是管理与领导人员的必备技能。作为自己的演讲的一点心得,我很愿意与更多朋友分享:一是演讲主题必是自己有感觉范围内的事情,不简单去接别人命题而没感觉的主题,更不去念别人设计好与写好的稿子,因为有感才能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连自己的内心都触摸不到的主题就很难触摸到听众的内心的。好在我是个敏感的人,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说有感觉的主题还是比较多的;二是宁愿选小题目,而不去选大而无当的宏大话语,这尤其能体现我的风格,因为我自己是一个调查研究专家、一个咨询专家、一个旅行家、一个社会学研究者、一个财经观察家,因此我的视野中有很多交叉纵横的事实,我也知道听众通常能够接受基于事实出发的观念,即使这观念与他-爱华网-们自己原来的观念有差距;三是我往往在自己有感觉的时候,把自己要讲的主题的要点一气呵成地列出至少三点到五点,然后就结合相关的例子或者搜集相关的资料,这个时候发现自己看的各类书与在其他方面的见识,都可以旁征博引于我要讲的要点上。有的时候我发现如果自己不能先列出这样一个提纲就先听其他人的意见,很可能就落入俗套或者与人云亦云,先有自我的提纲再听别人意见则可有锦上添花的效果;四是留心准备一些有意思的故事或者素材用作讲演的开头,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不相关又有趣的事情,往往能收到独特的凝聚大家注意力的效果,当然如果有的时候用些道具也不错,我就采用过书籍、哑铃做过开场白的道具,这些故事也部分用在结尾上,当然结尾也可以见好就收嘎然而止;五是安排适当的问答互动,这使得我与现场听众真实关心的问题离得更近,通常年轻人与外企的场合,回答问题可以比讲演的时间还长,而在机关与国有企业,则可以事前安排些托儿提问,大家看真的可以互动其他人才会积极跟进。
演讲如果只是念稿,而且又是念的书面报告,简直就比不做还要糟糕。所以能用自然语调与口头语讲话的人就是正常演讲了,但如果能有精心的逻辑布局与事例搜集是更好的演讲,而最好的演讲则是在理性逻辑之外有感性的效果,这效果通常来源于三个元素:一是语音的洪亮,凸现出演讲人对于分享信息的自信度;二是语速稍快于平常讲话速度,体现演讲者对于自己所演讲主题的熟悉度;三是语调有抑扬顿挫的变化,从而能有效地吸引与管理听众的注意力。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通常可能避免一些语言缺点,比如普通话不够标准、口吃、咬字不是很清晰等可能会为听众原谅或者忽略。我看很多朋友普通话比我说的标准,知识与学问也不少,但在演讲上却不很受欢迎,与他们没有很好地把演讲作为一种表达技能而加以锻炼与琢磨有很大的关系。
在语言之外,我往往一边演讲一边会很自然地加些肢体语言,这可以很好地加强自己的意思表达与语言感染力,比较很多“动口不动手”的演讲者,有手势的演讲者能更好地掌握现场气氛。我还特别建议朋友们学会用目光直视的方法与现场观众交流,这样会有效拉近观众与演讲者的心理距离。我基本上是一个活跃的演讲者,在进行上述活动以外,还会在台前走来走去,而且站立演讲是一定的。看起来这是一些简单的要领,实际上现在大部分的讲者与教授都做不到。不说有没有学问,就是以演讲技能来说,现在的很多讲者完全可以做一点调整,以提升自己的受欢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