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的意思 不妨忘掉机会成本--谨以此文献给商学院有志青年



  商学院的学生,大体上都得必修《经济学》这门课程。学了以后,大体上也明白大学里讲的“成本”不是“会计成本”,而是“机会成本”。

  如果没有学《经济学》的人,你问他“读大学的成本是什么?”,最常见的答案为“学费”、“生活费”等等。然而这些看得见的成本,却不是大学“经济学”意义上“成本”,它是“会计成本”,大学“经济学”所强调的“成本”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它是人们做某项选择,而因此放弃的做其他选择所能获得的最好的那个机会。《经济学》老师希望得到“读大学的成本是什么”的答案是“读大学占用时间等资源所能获得的其他最好的收益”。”因为拿这个时间等资源可去干其他事情,而这个其他事情就有收益,比如去工作,有工资,又如去创业,可能会成为大老板”。由于大学四年的时间,可以干的事情有很多,最后,经济学老师大体会把“读大学的机会成本概括为时间成本”。 当然这个机会成本还会因人因境因时而异,毕竟每个人会“时间观不同”,“时间效率”也不一样,即使同一个人,他不同时间的效益也不一样的。归根揭底,机会成本是一个深奥的难懂的术语,这点也决定了经济学专业的地位以及它的壁垒。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可以读懂经济学的。

  当然,我认为如果你没有读懂经济学的成本,倒不一定是坏事!为了使本文更学术一点,也为了使得没有学过经济学的朋友,能更深切理解经济学的成本,我决定引经据典。做下这个决定是“艰难”的,因为我感觉到这个选择的机会成本是挺大的。我家里《经济学》教材颇多,仅国外的教材有“萨缪尔森”的,“斯蒂格利茨”的,“曼昆”的,还有“平迪克”的。选择哪本教材,找到哪本教材,找到教材上的内容,再打字上去,就要花好多时间,而花的这个时间所产生的成果,并不一定能有利于我评职称,最后因为文章在网络上发表,有可能直接被人剽窃,还有可能挨骂等等。看来机会成本很大!然而如题,不妨“忘掉”“机会成本”,所以我决定做这个事情。

  其实,国外大牛,对机会成本也没有特别严谨的定义。“斯蒂格利茨”说“资源被用于某一种用途意味它不能被用于其他用途。因此、当我们考虑使用某一资源时,我们应当考虑它的第二种最好的用途。这一用途是机会成本的正式的度量”(《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版,P38)。平迪克说“经济学家(我们也希望企业的管理者)注意企业的前景。他们所关心的是将来成本预计是多少,以及企业如何通过重组资源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因此,他们必须关心机会成本,即未能使企业资源得以最高价值的利用而放弃的机会成本”(平迪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版,P164)。在这里,我只引述两个了。不是在乎自己的机会成本,而是两个差不多了,还有为朋友们节约阅读的时间(所谓的机会成本)。

  然而,即使用以上的定义,或者用“读大学的成本是什么”等启发式教学上课,就我教书的经历来看,一个学期,本科生能掌握这个概念的比例并不高,MPA研究生就更低。因此我还一度懊恼,病想尽一切办法提高理解率。后来终于找到一个故事,用这个故事讲机会成本,学生对机会成本的理解、记忆都会增加。

  一个小伙,同时喜欢上两个姑娘,这两个姑娘是的他的唯一最爱,是她的梦中情人,她们是“玉曼张”、“霞青林”。小伙通过不断努力,终于有天感到了上帝,上帝把二位姑娘送到了他面前。然而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小伙子只能娶一个。显然娶“玉曼张”的机会成本是“霞青林”,而娶“霞青林”的机会成本是“玉曼张”。然而,有次我给MPA上公共经济学,一个男士突然站起来说,“两个都娶没有机会成本”。经济学的魅力在这里就出现了,因为只要做选择,就有机会成本,这个选择的机会成本是“等着去坐牢”!

  自此,我用上述故事讲机会成本,而看到《牛奶可乐经济学》的相关内容,我对以前的教学也释然了。该书的作者用下面的话讲了西方教授机会成本的成功率。

  至少听说过“机会成本”这个词吧。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 |!---page split---| 

  举个例子,假设你赢了一张美国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今晚演唱会的免费门票。注意,你不能转售。可另一美国大歌星鲍勃·迪伦今晚也在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迪伦的演唱会票价为40美元。当然,你别的时候去看他的演出也行,但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美元,换言之,要是迪伦的票价高过50美元,你就情愿不看了,哪怕你没别的事要做。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菜普顿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惟一必须牺牲的事情就是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不去看迪伦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一40=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

  按一般的看法,机会成本是经济学概论课上要介绍的两大(或三大)重点概念之一。但根据我们现在手边的可靠证据,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掌握这个概念。最近,经济学家保罗·费雷罗和劳拉·泰勒向几组学生提出了上述克莱普顿/迪伦问题,看看他们能否做出止确回答。他们出的是选择题,只有4个答案:

A :O美元;B :10美元  C:40美元  D 50美元

  如前所述,正确的答案是10美元,也就是你不去看迪伦演唱会所牺牲的价值。可是,费雷罗和泰勒向270名最近上了经济学课程的大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只有7.4%的人选择了正确答案。

  之后,费雷罗和泰勒又向88名从没上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提出了同一个问题,这回的正确率是17.2%——比上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高两倍,但仍比随机选择的正确率要低(随机选择有25%的成功率——作者加注)。

  为什么上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没能表现更佳呢?窃以为,主要原因是,在典型的概论课(经济学概论——作者注)上,教授会给学生灌输几百个概念,机会成本只是其中之一,而且模模糊糊,一笔带过。倘若学生没花足够的时间在上面,没在不同的例子里反复演练,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它。

  但费雷罗和泰勒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教经济学的讲师自己也没有掌握机会成本的基本概念。2005年美国经济学协会开年会的时候,他俩向199名专业经济学家提出了同一个同题,只有21.6%的人选择了正确答案,25.1%的人认为去看克莱普顿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0, 5.6%认为是40美元,还有27.6%认为是50美元。(费雷罗和泰勒.牛奶可乐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版)。

  商学院不懂机会成本的学生,如果看了上面的内容真的理解了“机会成本”,并牢固深化在“思维”中,这是好事吗?我不以为然。

  有志于献身商业的商学院有志青年,请不妨在创业之初“忘掉”“机会成本”,抱着事业之心去创业,在一个方向上持续积累,一定会有结果的。在这里,虽不能给出象“经济学”那样的“成本——收益范式”帮你所谓选择“正确方向”,但你创业时抱着一个事业心,少分析机会成本,多分析这个选择是否能给别人带来价值,可能更有利于成功。

  学过科技哲学的人应该知道,所有的人文社科理论都有假设前提的。机会成本理论真要实用,必须满足其假设前提,比如它要能精确计量。然而“机会成本”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假定的东西,它是未来导向的一个概念,做选择之时,它并没有发生。而所有未来的东西,都是不可以证明的,当然也不可以量化,而是一种估计、感知而已。从政可能要懂“机会成本”,不忘机会成本,然商学院学生从商,学了“机会成本”后,更好的是在创业初“忘掉”“机会成本”。商学院的学生如果不忘掉“机会成本”,书读得越多,越难成为企业家,因为知识越多,考虑越多,机会成本感知就越大,而且读书会强化这种思维,这样所有的“可能”都会分析成“不可能”,特别面临每一项重大的选择,感知的机会成本由于知识的增加而更大。

  其实,人生重大选择,是基于价值观的,不基于科学分析。符合价值观,是选择之基。做事业,符合价值观,不分析“可不可能”,也不要问“喜不喜欢”,只问“应不应该”,做出决定,然后在这个方向上持续积累,大体也能取得成功。即使不成功,也不必后悔,因为所有的人结局一样,只是过程不一样。把你的创业当作事业来做,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心态平和,又认真执着,实现“平淡的执着”,这辈子也就有趣味了。

不妨忘掉机会成本吧!

  最后,我把我在海航工作时,陈峰董事长企业文化培训所讲的四句话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凡事“发善念,用心劲,尽人力,而顺天命”(即动机善良,用心劲力,把成败交给上帝评判——作者浅显解释)。在上“销售课程”的时候,我强调销售员首先要成为“专家”、“医生”而不仅仅是“推销员”。然而历经千辛万苦,你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健康事业,即使成为了最厉害的医生,也不要幻想所有的病都能治,因为“治得好是病,治不好是命”!

  忘掉机会成本,我做了写这篇博文的选择,还真写出来,结局如何?顺其自然!

 有志者事竟成的意思 不妨忘掉机会成本--谨以此文献给商学院有志青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85046.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有志者事竟成的意思 不妨忘掉机会成本--谨以此文献给商学院有志青年》为网友淡墨留痕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