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魔鬼营销》
七 、品牌登龙术
9经济学家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留洋博士,学成后在欧洲求职。奇怪的是,这位学业颇佳的博士多次参加面试却四处碰壁,在欧盟国家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终于,某日遇到一位中国老板,“自家人”问他,有没有过工作失信的经历?博士说,我只是在假期里到一家公司实习过,三个月未满时,我另有他事,就拍屁股走人了,当时连第三个月的工资都没领呢,哪来什么工作失信?老板告诉博士: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正是因为这次不辞而别的实习,使你的个人信誉受损,导致你现在的求职困难。
博士震惊之余,如梦方醒,从此对欧盟的信誉机制刻骨铭心。既然在国外混不下去了,那就回国吧。博士海归后“痛改前非”,埋首学问,终成一位明星级的经济学家。
这是在湖南品牌信誉论坛期间聊起的一个故事,联系到论坛的主题:品牌、信誉和社会责任,听者感慨颇多。
古语有云,“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起码的道德修养。为人以诚,待人以信,不但是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要求,也应该是社会的规范。
今天,诚信已经是社会对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个人获得社会认可的前提条件。而把诚信放大到企业生存问题上,也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史玉柱重出江湖,高调还债,一举博得世人好感。如果从营销策划的角度来说,这显然又是巨人的一次成功策划,着手点正是“诚信”二字。经历过这样的跌宕起伏,史玉柱终于敢放言“江湖险恶,但已经不容易险恶到我头上来了。”
其实,古往今来,每一个优秀的品牌都是信誉的积累,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百年传承,终得金字招牌。海尔提出“星级服务”、“真诚到永远”,确实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所言不虚,一举奠定了中国家电老大的江湖地位。相反,“欧典地板”虚构一个莫须有的“德国制造”并大肆宣传,被媒体捅破之后品牌形象瞬间倒塌;上世纪九十年代,无数保健品从耀眼的辉煌到灰飞烟灭几乎只需半年的时间,其根本在于没有诚信的基石。
所以说,品牌的基本要求是兑现承诺,那些能够超值兑现承诺的品牌,我们称之为顶级品牌,画一个饼却无法兑现承诺的,叫做泡沫品牌。你的企业是顶级品牌还是泡沫品牌,全在你的一念之间。
9广告要学会造梦
大宝卖给强生了。这是一件让人唏嘘的事情。总有一天,再也没有中国的产品可以往脸上抹了。但大宝怎么就卖不过强生呢?强生收购了大宝之后,人还是那些人,产品还是那些产品,只不过是把大宝的品牌换成强生的,为什么就能身价倍增了呢?
原因就是:大宝的掌门人关门到临头都没弄明白,自己的产品到底是卖什么的。强生却知道,自己卖的是女人爱美的梦幻。卖法不同,结局也不同。
请看大宝的广告:
内容平易近人。广告模特用的是:小学教师、工厂里的女工,还有一位在大街上抗着三角架照像的男子,一张口:“干我们这行的,风吹日晒,用了大宝,嗨,还真对得起咱这张脸。”而小学教师和女工则向大家倾诉心声:“我们一直用大宝,量足、价格又便宜。”
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据说,老百姓喜欢这样的广告,可老百姓真的会喜欢这样的化妆品吗?
“量足、价格又便宜。”仿佛卖的不是增白粉蜜,而是在卖面粉。我们不禁要问:化妆品是用来干什么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消费者在买化妆品的时候,很可能要考虑价格成本,在他们下岗的时候,在他们生活困顿的日子里。出身寒门的小家碧玉,也许涂脂抹粉的时候,还在算计怎样才能省几个钱。可当生活富裕了,当灰姑娘嫁给了白马王子,她们还会钟情于“量足、价格又便宜”的化妆品吗?
绝对不会。她们会义无反顾地背叛,她们会去买玉兰油,去买旁氏,去买lancome,去买Christian Dior,反正再也不买大宝了。
无独有偶。精明的上海商人在推销蜂花洗发水时,广告画面用的是一枚弹起的硬币,告诉消费者,用蜂花洗发水洗一次头发只用几分钱。这简直是算计到家了,可结果怎样?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的大学里,学生宿舍与公共浴室相隔很远,女大学生们要端着放洗发水、沐浴露的脸盆,穿过生活区才能到浴室。那些用蜂花洗发水的女生都用毛巾遮起来,而用海飞丝、飘柔的女生则把瓶子露出来,一个个趾高气扬。在大学里家境贫寒省吃俭用的女生,毕业后挣了第一个月的工资,会迫不及待地去买一瓶海飞丝而将蜂花视如敝履。
你可以生产价廉物美的产品,也可以专供普罗大众草根阶层使用,但何必在广告里自贬自损呢?让消费者也跟着受委屈。丑小鸭都天天盼着变成白天鹅,可你的产品为什么非在广告里说是丑小鸭专用呢?广告可以承诺利益,但一定要有梦想,即所谓的附加值。给我十块钱,让你吃饱饭,只是原始阶段的诉求。很多时候,请客吃饭是吃环境,吃饭是次要的,跟谁吃及在哪里吃才是最重要的。这是餐饮广告的秘决所在,也是其他广告的普遍真理。
生活是平淡的,广告却要动人心弦;女孩子肯定不是个个貌若天仙,但广告模特儿却必须要人见人爱。|!---page split---|
其实,大宝和玉兰油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海飞丝的成本也不见得比蜂花高,可为什么会给人以高低贵贱之分呢?即使卖低档的产品也不一定非用低档的广告。看过一则香港先施百货公司的大减价广告,但并没有破罐子破摔,满大街吆喝卖处理货,而是拍得美仑美奂赏心悦目。架子倒了威风也不能倒。
艺术是生活的代偿,生活欠你的债,所以用各种各样的艺术来偿还你。美妙的舞姿,悠扬的歌声,催人泪下的爱情……因为在生活中不常有,所以才格外动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尽人皆知的道理。
那么广告是什么?广告是造梦的,是梦工场。要消费者品牌忠诚,必须使他们好梦不断。广告来源于产品,但又要高于产品。马克思说,从产品到商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因为它实现了产品的价值。而从商品到品牌则又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因为它实现的是产品的附加值。
这附加值是所有企业家梦寐以求的。所谓名牌不过是比其他牌子卖得好、卖得久,同时又比其他牌子卖得贵的产品,同样质地的产品会有不同的价格。物有所贵,这就是附加值。附加值正是广告所创造的。
消费者希望广告能实话实说,但实话实说的广告打动不了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就是为什么大宝逃脱不了被强生收购的宿命。
9为什么安徒生童话里小女孩的火柴卖不掉?
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局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灵魂终于跟在天堂的奶奶重聚,读者在悲悯之余也总算得到些许安慰。但是每个看完这个童话的小孩子,都会有一个感慨,要是小女孩能够把火柴卖掉该多好?
其实如果转换营销思路,也许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实现她的愿望,卖掉火柴,用换来的钱给妈妈治病。
一、正视不利因素,及时调整策略
糟糕的雪天,冷得可怕,这看起来似乎是销售火柴的良机,但小女孩忘记了这天是除夕,火柴的目标消费者的关注点都转移到了迎接新年的仪式上。这个时期对于礼品和食物是销售旺季,而对属于简单生活必需品的火柴,销售形势则恰恰相反。
因为资金短缺,清仓变现是小女孩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状况。如果按常理出牌,一如既往选择路人作为销售对象,不做任何改变,肯定无法有效吸引路人的眼球。
但是,如果小女孩能够放弃沿途兜售方式,转而做团购市场,情况就可能有转机。
要知道,小女孩天天在城里的大街上遛达,商铺位置、营业状况了如指掌,甚至店铺伙计也许都混了脸熟,团购客户的沟通基础是具备的。年末清仓价格对于商家采购不会一点吸引力都没有,关键就在于面洽时的谈判技巧。
就算商家在年尾一天放假没人接待,小女孩如果能储存以前老顾客信息,还可以到老顾客那里看看有没有说服他们做些年末备货的可能。
二、因势利导,巧做行销策划
火柴作为日用品,在节日里肯定无法热卖,但是如果打破常规思维,把火柴打造成节日礼品的必需品,结果会怎样?
节日蜡烛、烟花都需要火柴点燃,小女孩可以跟蜡烛商或烟火商达成协议,以附送火柴抽利的形式进行捆绑销售。
如果不是资金紧张,小女孩还可以投资给每根火柴做个温馨包装,干脆就当成个性化的新年祝福礼品卖。
在节日消费季节,事件营销也是个好主意。比如,组织最优雅划火柴姿势大赛,前三名的奖品是合作赞助的火鸡商的美味产品,而每个报名者要参赛就必须采用指定销售的小女孩的火柴。
三、找对人,说对话,选对销售场所
在人群行色匆匆的路边叫卖,旁边也没有能引起人购买欲望的广告文案,比如“特别的火柴燃起母亲对远归游子的期待”什么的,很难引人注目,销售结果可想而知。
而在满是采购人群的商铺一角,喜气洋洋的氛围里,人们往往对荷包里的钞票逐渐变得不大敏感,如果小女孩把销售地点改在那里,定会有所斩获,并且销售单价可以比在街头高出许多。
跟商铺达成以销售流水分账抵租金的条件租赁销售场地,并非难事,凡是基于共赢的合作意向,不管在何时都会受到欢迎。
四、赋予产品情感,讲述感人品牌故事
家贫、母病,如果那些经过小女孩的路人知道她的状况,还会对她熟视无睹么?美丽的金发上散落着剔透的雪花,衣衫褴褛,楚楚可怜——她背后的故事,足可以赚到世人大把的眼泪。
我们姑且把小女孩手里的火柴命名为爱之火,再讲一个关于爱之火的品牌故事——
有一天,小女孩哭了。奶奶慈爱地抱起她,告诉她奶奶永远爱她。
小女孩抽泣着问:“什么是爱呢?爱是什么样子?”她的眼睛眨巴眨巴地,睫毛边还闪烁着泪光。
奶奶温柔的拿起一根火柴,划着它。她凝视着火光说:“孩子,爱是上帝最宝贵的馈赠,是我们快乐的源泉。爱就像这燃烧的火光,温暖而明亮!”
随着烛光的摇曳,墙壁上映出了两人相拥的剪影——这也是爱之火的logo。
有了这样的品牌故事,人们将不但为了获得火源,更为了感受爱和表达爱而购买爱之火。
在度过资金难关后,小女孩完全可以以特许加盟的形式征求爱之火代理商,将品牌发展得更大更好。
五、终端话术和销售心态
小女孩在进行除夕清仓甩卖的时候,还在运用老掉牙的终端销售用语——“卖火柴呀,卖火柴呀!叔叔,阿姨,买一些火柴吧!”这既没有道出所卖火柴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所具备的差异化优势,也没有针对消费者当下心态做任何促销信息的传达,生意惨淡当然在情理之中。
作为终端销售人员的小女孩沉浸在对病重母亲担心和对慈爱奶奶回忆的情绪中,没有办法让自己散发积极向上的气息,也没办法把对销售产品的信心传递给每个路人。失魂落魄的她在不断遭受拒绝后干脆放弃了推销,把自己退缩到个人的思想世界,完全不跟外界沟通。这绝不利于销售的实现。
试想,如果小女孩收起内心的阴霾,问候每个路人新年快乐,然后在路人稍作停留时讲述火柴的故事,结局应该是另一番风景了吧。
每个童话故事里都蕴含着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就看你能够从什么视角、以什么心态去解读了。
9如何拯救星巴克?
继2008年7月宣布裁员12000人、关店600家之后,星巴克发布的财务季报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星巴克净亏670万美元,股价也遭腰斩,跌破16美元,创下历史新低。
与其说全球经济不景气迫使星巴克关店,不如说是品牌的贬值打破了星巴克的品牌神话,虽然星巴克的官方口径仍然是诸如全球经济低迷、食品与汽油价格上涨导致中产阶级与小资的荷包变扁了之类的解释。然而星巴克的灵魂品牌设计师霍华德·舒尔茨却不得不私下承认,从1000家店到13000家的无度扩张,确实导致了“星巴克体验”的平淡化和“品牌商品化”,削弱了星巴克的品牌。
回想星巴克的黄金十年,自星巴克股票在华尔街上市10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成长,已成了市值逾百亿美元的大企业。其股票价格这10年中增加了2200%,投资回报率之高超过了沃尔玛、通用电气、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微软及IBM的股市收益总和。
今非昔比,星巴克把衰落归结为宏观经济的影响,虽只是一种托辞,但也表明星巴克也许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弱化。|!---page split---|
星巴克赢在品牌
星巴克把咖啡这样一种大众化的商品变为了高级消费品品牌,它代表的已经不只是一杯香气腾腾的咖啡,而是一种时尚文化。
星巴克取得了如此令人眩目的成就,必然有其独特、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说它是以优质高档的咖啡制胜,肯定过于肤浅了。虽然星巴克声称自己的咖啡是最好的,但由于咖啡这种产品太普遍,对于星巴克来说,替代性产品和竞争性产品比比皆是。星巴克没有高科技、没有专利,大家的产品都很简单,就是咖啡,而生产过程不外乎就是将咖啡豆变成咖啡,没有所谓的核心技术问题。
同样,星巴克的服务、价格、管理、营销、渠道、终端等方面虽然有诸多过人之处,但却难以借此形成自己独特、持久、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咖啡这一历史悠久的大众消费品特性决定了这一市场的兴衰完全由市场自身来决定,顾客喜欢,经常光顾,企业就能存活,否则就会被淘汰。
星巴克醇香的咖啡下面隐藏的独特竞争优势是品牌的力量。曾经的星巴克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品牌之一,当星巴克被轰轰烈烈地从故宫中赶出来时,也从反面证明了它的品牌影响力达到了顶峰,品牌形象与核心价值在全世界都吸引了无数眼球。
品牌不是万能的——星巴克掉进了品牌延伸的陷阱
品牌资产无疑是星巴克最宝贵的资产,对星巴克成功的作用不可估量。品牌延伸,对星巴克而言,既可能是加法,延伸推动发展,也可能是减法,削弱品牌的整体价值积累。
然而品牌扩张的醇香让星巴克有些飘飘然了,认为星巴克品牌的力量是无穷的,扩张的边界超出了星巴克品牌的核心价值。
星巴克的开店数量大幅增加,却在匆忙中忘记了选址标准中最重要的一环——能够维持并强化品牌形象:
星巴克以精品咖啡自居,开店的位置就应坚持选择符合精品形象的地段,找到好邻居,互相借势造势。但迫于规模扩张的压力,星巴克由高级写字楼大量的复制到了嘈杂的商场。中产阶级与小资之所以认同星巴克“第三空间(Third Place)”的定位,就在于从星巴克中渗透出的幽雅的环境、放松的气氛、交际的空间和心情的转换,这些才是咖啡馆真正吸引顾客一来再来的精髓。消费者想要的不仅仅是喝一杯咖啡,而是渴望一条在都市中交流感情的途径,一个轻松享受咖啡的时刻。当星巴克成为了谁都可以心安理得歇脚的地方,人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自然再也喝不出“星巴克体验”的氛围。
霍华德·舒尔茨说星巴克推出其他新产品时同样不会失败,却忘记了包罗万象的星巴克还能称之为星巴克吗?
舒尔茨在《品牌的未来》一书指出:“很明显,我们的品牌根植于咖啡之中,但它还意味着更多的价值,这对我们内部是如此,相信对顾客也不例外。我觉得星巴克介于家庭和办公室之间,它已成为生意场上的‘第三场所’,也成为我们的聚会之地。浪漫的咖啡和我们的服务,使星巴克成为人们前廊的延伸。这种转变导致了星巴克在冰淇淋方面投资的成功,以后公司推出其他新产品时同样不会失败。”
星巴克的拥护者之所以热衷于消费价格高出同类产品数倍,而口感质量却与其他咖啡并无二致的“星巴克”咖啡,是因为“星巴克品牌”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物理需求,还可以为消费者带来心理满足。无论是星巴克本身还是星巴克的顾客们,都没有简单的将星巴克看做高品质咖啡的一种,因为它更多的意味着一种体验的感觉,这也正是星巴克品牌制胜的营销利器。
但星巴克却把咖啡装进了瓶中,回归到一种从商店打包买回家的商品状态,并曾标价一美元出售,以大众情人的姿态对所有消费者搔首弄姿。
显然星巴克忘记了品牌不只是一个名字,品牌是一个需要规划、有内涵、有形象、有个性并需要体现自己价值的生命体。一个品牌不可以到处乱用,它不能有双重性格,那会使消费者远离它;一个品牌也不可以同时拥有不同肤色的“孩子”,那会使消费者因辨不清它的样子而遗忘它,甚至为其不忠而抛弃它!
于是在地段嘈杂、装修格调远不如过往的舒适惬意、就连曾经的“咖啡大使”——星巴克员工也感到疲惫冷漠的星巴克店中,商超中随处可见的星巴克绿色LOGO不再让人心驰神往。新晋小资与中产阶级会觉得“星巴克体验”唾手可得,不过如此;老牌的小资与中产阶级会觉得星巴克已蜕化为一个歇脚的地方,心中的星巴克品牌价值也一再被贬值。
品牌核心价值回归——星巴克关店是件好事
星巴克品牌延伸的失落告诉我们,任何品牌在延伸以前一定要制定详细的计划,我是谁、我要去哪、我可以做什么、我不能做什么、我要怎么表现自己……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而盲目延伸就会使品牌陷入延伸的陷阱中,品牌注定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更会对品牌造成伤害。
得之东篱,失之桑隅。星巴克虽然掉进了品牌延伸的陷阱,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星巴克缩减门店,收缩产品线,表明星巴克真正意识到了“星巴克体验”的日趋平淡和“品牌商品化”对其品牌价值的削弱。星巴克应该明白其品牌的核心价值仍然应该是“第三空间”,其真正的消费群体仍然应该是高消费、高忠诚度的小资与中产阶级。正是他们的行为和体验构成了星巴克品牌核心价值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不同的人会选择在不同的地方喝咖啡,因为品牌不是万能的,只能赚一部分的钱,不要试图赚走所有人的钱。这一点即使强大如星巴克这样的品牌,也必须铭记。
9奥林匹克公园赛后萧条解密
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热热闹闹地结束了,原本人声鼎沸的奥林匹克公园一下子变得水静河飞、门可罗雀。周边稀疏的楼房、宽大的马路,让这一带成为北京拥-爱华网-堵交通中难得一马平川的“宝地”。
为什么奥林匹克公园在赛后会陷入萧条?有人说因为天气的寒冷,人们都躲在家里自娱自乐了;也有人说因为经济的寒冬,人们都躲在家里抱团取暖了。
其实从来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营销。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的规划如产品的策划一样,任何一个产品都是一个消费链上的一环,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这个消费链,并建立起产品的联动模式。
世界上最有名的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原本是远在纽约市郊外的一片绿地,如今成了与自由女神、帝国大厦并肩的纽约乃至美国的象征。它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周围商业联动模式的规划。
当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居住环境产生巨大压力时,政府便开始在郊区创建一个环境优美的公园,给人们提供游憩的公共场所。
这是一个美丽、浪漫的服务型产品,但要让人们善用这个产品,产品的创造才刚刚开始。
为了让人们更方便、更近距离地享受稀缺的大面积绿地,开发商们建起了许多高档的豪宅。宋美龄、韦尔奇、总统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巴菲特等名人都在这些豪宅里找寻过他们的田园梦想。|!---page split---|
而由豪宅带来的高端人群,又催生出高档消费、商务办公等需求,于是开发商又开始建高档的写字楼,商业街应运而生。位于公园东面的第五大道、位于公园南面的哥伦布圆环等都是纽约有名的街道,与中央公园一起聚合成最热闹的城市核心。
休闲公园的发展,带动了住宅、商务中心的发展,最终又为公园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流量保证。这就是策划的联动经济模式。
与此同时,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后奥运经济启而不动,显出疲软之势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奥林匹克公园既有水清林秀的自然景观,又有古韵新风的人文景观,美是美,但可惜商务氛围太微薄了!
北四环外的奥运村地区有超过100万的常住人口,但奥林匹克公园周边能够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太少了,商务中心太少了,娱乐中心太少了,高档商场太少了。这里甚至有一个简称——CLD(中央居住区),人们每天早晨涌进城市中心上班,晚上回来休息,被戏称为睡城。所以,商家要注意的是,并非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人气,还需要营造商业氛围。
其实,美的价值不在于本身的形态,而在于被欣赏。当人们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能方便地亲近美、欣赏美时,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才能完美绽放。
说极端一点,不妨多砍几颗树(公园边缘地带还没成活的小树),再多盖点房子——象美国纽约公园一样绕着公园盖一圈5A级的高档写字楼、高档公寓,还有莺歌燕舞的娱乐场所——奥运村地区就一定会唱响火火的歌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只是古代诗人的想象。
9从“家乐福指数”看中国商业流通品牌的机会
家乐福,这个在中国人看起来有“乐”有“福”的品牌,今年却乐不起来。家乐福日前宣布,将在日本的8个家乐福超市以约100亿日元的价格全部出售给日本Aeon集团,并从日本全线撤退。从登陆日本时,雄心勃勃要做日本零售市场的龙头老大,到如今以亏损约3亿欧元的代价败走日本,其结果出人预料。
不过,这并不是家乐福首次败走麦城,在此之前,家乐福也曾从英国、美国、俄罗斯、比利时、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撤出。但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开启一扇窗。家乐福虽然在这些地方惨淡收场,但在巴西、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以及在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希腊等欧洲地区都aihuau.com是零售市场的第一品牌。在亚洲地区除日本、香港市场外,家乐福在多数国家或地区同样处于领先地位。
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特点,家乐福在商业经济发达的国家大多表现的不如人意,但在商业经济不发达及商业经济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却比较容易取得成功。这就是“家乐福指数”:商业经济越发达的市场家乐福越难成功,商业经济不发达的市场家乐福容易成功;家乐福经营状况不好的市场受经济危机的冲击越大,经营状况好的市场会越快走出经济危机的泥沼。
对于商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家乐福指数”对我们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它也许昭示着中国商业流通品牌的崛起。
首先,家乐福为什么会在商业经济不发达的市场取得成功?因为在这些市场,占主体的是粗糙型的商业。以中国为例,以前都是百货大楼,里面的营业人员叫“售货员”,所谓售货就是卖货的,也就缺少了对消费者的关注和研究,你爱买不买,没拿消费者当回事。而且,在以前商业欠发达的时候,你买个东西都得求着售货员,那时候售货员是上帝。而家乐福这种商业企业是很精致化、细致化的,它非常注重对消费者的研究和服务,不仅拿消费者当上帝,更拿消费者当恋人一样精心呵护,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购物氛围和低廉的价格。因此,家乐福这种洋品牌进入商业不发达市场后,人们因为它的先进性及自身的好奇心便纷至沓来,这当然会冲击当地相对落后的商业流通品牌。另外,家乐福之所以在中国成功,也跟它较早的扎根中国市场、实施本土化战略有关。家乐福是比较早的进行渠道下沉的企业。当沃尔玛还只在一线城市经营的时候,家乐福就把它的渠道延伸到了二三线市场,因此,它对中国市场有更好的把握。
但是,洋品牌不会做到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比如家乐福退出日本也跟它在日本水土不服有关。家乐福2000年在日本千叶县的幕张开设了第一家大型超市,其规模是东京及其周边地区最大的。但是,这里是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兴建的国际展览中心和大型公司办公楼聚集地,几乎没有居民。开业之初,人们因为新鲜感会开车前往,但时间一长,新鲜感减退之后,消费者也就逐渐减少了。另外,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家庭会采购价格便宜的食品和用品存放在家中,日本人的饮食十分讲究新鲜度,一般都随买随吃。而且,在日本去超市购物的基本上都是家庭主妇,她们喜欢在交通方便的地方或就近购物。而家乐福在日本开设的超市全部位于城市的远郊区,离东京市区最近的也有20多公里。
所以,即便都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我们本土的企业更加了解本国的消费者,当我们把“洋和尚”的优点学到之后,超越洋和尚也不是不可能的。如面对国美和苏宁,就连美国的电器销售巨头百思买(BEST BUY)也不得不退避三舍;家居流通行业的“本地和尚”红星美凯龙就打败了“洋和尚”百安居。“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中国商业流通品牌只要做好消费者研究,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断的精致化自己的品牌,商业机会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