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冰山模型启示 诸葛亮,启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诸葛亮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政治家,他年轻时代就“每自比管、乐”,立志要成为出将如乐毅、入相如管仲的杰出人物,而且必须是兼而有之。他选择刘备的一个重要原因,盖如易中天所言,因为只有在刘备那里他才有可能找到充分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场所。至于兴复汉室,笔者认为并不见得是他真正的人生第一理想,成就一番可以与管仲、乐毅相媲美的丰功伟绩才是他最根本的追求。然而,怎样才能实现“管乐之梦”呢,唯一的途径就是取得丞相和最高军事统帅的职务,集内政、军事大权于一身。正是在这种根本追求的驱动之下,他开始了在刘备公司的成长之旅,同时实践着自己的选人、用人之道。一、权臣之路任何一个领导人的选人、用人策略都受制于自身认识、内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对诸葛亮来说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先从五个方面来重新审视诸葛亮的权臣之路,以次探究诸葛亮的选人、用人之道。1、痴心要行隆中对。历史上,人们对有没有隆中对存在争议。但是,笔者认为,即使没有《三国志》中记载的那一段相当缜密的战略方案,至少在刘备驻扎樊口期间,诸葛亮应该与刘备探讨过这一方案的雏形,而且这一方案逐步成熟完善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对一个当时手上兵少将寡、寄人篱下的刘备来说,这个愿景太遥远了,也太不现实了。毕竟刘备已经46岁了,荆州是刘表的,而益州,刘备还没有去过。由于张松、法正的出现,刘备的命运彻底改变了,他获得了益州这一全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具备了三国鼎立的基本条件,这也印证检验了诸葛亮当年所作的战略规划的正确性。这肯定会增加刘备对诸葛亮的赏识度,也会进一步激起诸葛亮自命不凡的虚荣心。后来刘备东征,大部分人都反对,而诸葛亮却选择了沉默。王大健先生对于刘备东征诸葛亮的态度给出了一种新解释,认为诸葛亮是不想阻谏,因为在他的战略规划里,荆州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但很遗憾,这次东征,刘备还是没有带上他。正是在军事上的压抑,他只能选择韬光养晦,先把内政工作做好再说,也就是说,先检验一下自己的“管仲之梦”。应该说,诸葛亮在内政上秉承法家思想,力求法度严明,鼓励农耕养殖,蜀国经济实力、人口状况出现了很大好转。2、出头要等刘备死。刘备虽然一生坎坷,但最终还是成就了一番事业,这与他看人很准十分不开的。或许是他早就看出了诸葛亮的指挥作战能力,在诸葛亮出山后,直至刘备去世,刘备就没有让诸葛亮直接指挥过军队。| http://www.aihuau.com/darticle3/list.asp?id=151450|10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一直扮演着外交大臣、参谋、赋税官员等角色,应该说这离诸葛亮的人生目标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他要想实现“乐毅之梦”,看样子只能等刘备去世之后,毕竟,他比刘备年轻整整20岁。诸葛亮应该感到幸运,刘备去世的前后几年里,关羽、法正、张飞、马超等一批权臣都相继去世,这为诸葛亮成为头号辅命大臣创造了条件。章太炎提出了是诸葛亮的不作为害死关羽的观点,笔者认为不是没有道理。这种不作为再次发生到刘备身上,是不是也有可能呢?王大健先生虽然给出了诸葛亮不谏阻东征的几种解释,但笔者再从诸葛亮谋求“管乐之梦”理想来分析一下诸葛亮有没有其它的动机。如果刘备胜了,夺回荆州,那么隆中对的战略方案还是可以继续实施的;如果刘备败了,必定会抱恨而终,诸葛亮登上权力顶峰的时间会大大提前。所以说,不管刘备胜负如何,诸葛亮都是一个受益者,那为什么还要死死阻谏呢?静观其变是他最好的选择。读到这,会有人很愤怒,因为我怀疑了诸葛亮对刘备和蜀汉政权的忠心。其实不必生气,诸葛亮兴复汉室只是一个口号,他真正的出山动机是实现自己“管乐之梦”的人生理想。他不修史书,至少他所做的不利于自己形象的事情只能凭后人去推测,而不会留下文字证据。3、强龙要压地头蛇。刘备占领益州之后,听从了法正的建议,人才使用上倾向于本地化,所以许靖、刘巴、黄权、吴壹、廖立、彭羕等人得到重用,但是这部分人对诸葛亮没有什么个人感情,甚至还有警惕之处。有人撰文,蜀汉政权基本可以分为四个派系:一是东州派系,也有人称为原从派系,包括关羽、张飞、赵云、简雍、糜竺等,当诸葛亮掌权时,这批人大部分都已经去世了;二是荆州派系,因为荆州是刘备的发家地,也是诸葛亮的生长地,该派系人多势众,与诸葛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是巴蜀派系,法正、李严(虽然籍贯是荆州南阳)、黄权等人是其代表人物,该派系与地方联系紧密,后备力量非常强大;四是归降派系,以马超、马岱、王平、姜维等为代表人物,这部分人没有根基,只能归顺权力最大的其它派系。刘备在攻占益州之后,巴蜀派系势力最大,诸葛亮的地位还是比较有限的。总体上,这一时期东州、荆州和巴蜀三派力量分布相对比较均衡。但是,刘备去世前后,东州派系的关羽、张飞相继被害,巴蜀派系的几位重要人物也都去世了,如法正、许靖、刘巴等,黄权又投靠了魏国,荆州派系便一派独大,原先平衡的格局被打破了。诸葛亮成为头号辅命大臣之后,成立了丞相府,兼任了唯一的省长职务(益州牧),权力已经非常大了,这时他进一步加强了对本地豪强和官僚势力的洗牌行动,荆州派系迅速壮大。首先,他便除掉了廖立、彭羕两个重要人物。因为诸葛亮成立了丞相府,群臣就不用天天到刘禅那里上朝了,因此丞相府的用人显得非常关键。蒋琬、费祎、郭攸之、杨仪、董允等后诸葛亮时代的权臣都有过丞相府的职业生涯经历,而这些人的主体是荆州人士。在用人策略上,诸葛亮首选荆州派系,次选东州派系和归降派系,压制巴蜀派系。随着北伐的深入,李严为首的巴蜀派系再次受到重创,李严本人也遭流放。至此,巴蜀派系基本退出蜀汉政权的核心圈子,荆州派系一支独秀。不过在后诸葛亮时代,巴蜀派系又逐步抬头,那时候的派别观念已经非常淡薄了。4、少壮要打老资格。诸葛亮虽然年轻时代就跟随刘备,但在刘备的核心圈子里,他资格不算很老,而且没有军功。他要获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还需要把老资格、军功大而且能够对自己形成较大威胁的人一一拔掉才行。第一个是关羽。自章太炎首提诸葛亮借吴国除掉关羽为自己以后的道路扫除障碍的说法之后,朱子彦教授在《诸葛亮择主与拜相再认识》中再次进行了深度推测,应该说这种推测站得住脚。首先,关羽难以驾驭是一个事实;其次,诸葛亮也有这个动机,因为诸葛亮劝杀刘封的原因就是今后难以驾驭,这种心理应用于关羽身上也是可能的;第三,《三国志》等重要史书不见记载蜀国有任何增援关羽的史料,这似乎无法解释,这段历史的真实很有可能被诸葛亮不修史书所掩埋,也就是说,诸葛亮很有可能扮演了不作为的角色。但是,关羽是否是诸葛亮故意不作为害死的,也许只能停留在推测层面上,我们已经没有能力还原历史的真相。总之,关羽被杀,对诸葛亮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第二个是刘封。刘备到荆州之后,因为没有儿子,便以刘封为养子。据《三国志》记载,刘封武艺高强、气力过人,在入川之后的多场战役中有战功。刘备认养刘封时,刘禅还未出生,刘备应该有传为继嗣的想法。但是207年,刘禅出生了,日后的蜀汉江山也必然是他的。后来因为不救关羽、未能防住孟达造反事件,诸葛亮进言刘备赐死刘封,理由是“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三国志·刘封传》)。那么,“终难制御”这句话,诸葛亮到底是为刘禅考虑的呢,还是为自己独揽大权考虑的呢?根据蜀国政治后来的发展状况,应该是诸葛亮为自己登上权力顶峰扫除障碍。从这个角度上讲,诸葛亮的心理并不光明磊落,甚至说比较阴暗,他比较善于借人之力除去妨碍自己实现“管乐之梦”的人。第三个是法正。法正的出现,使得诸葛亮在刘备面前多少有些落寞。刘备取成都后,“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法正一身兼内外要职,其地位已经显著超越了诸葛亮。诸葛亮对这个最有威胁的政治竞争对手,虽然口中欣赏,但在实际行动上还是略施小计,削弱法正权力所涉及的范围。法正跟从刘备攻打汉中的时候,诸葛亮乘机上表推荐杨洪承办从蜀郡增援发兵之事,为杨洪取代法正蜀郡太守的职务埋下伏笔,同时自己也从夺取汉中的战争中分到一份功劳。诸葛亮此举,使法正“外统都畿”的权力受到削弱。但是法正在刘备称汉中王之后不久就去世了,所以说,他们二人真正的政治角力并未发生。法正去世,使得诸葛亮的前途一片光明,蜀汉政权中再也没有在职权上可以与之平起平坐、在政治手段上可以与之抗衡的竞争对手了,刘备称帝以后,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第四个是魏延。《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作为刘备的部曲进入益州,不过他是怎么加入到刘备阵营的,我们已经无从得知,时间很有可能早于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的时间,至少这两个时间比较相近。从这个角度上讲,刘备死后,能够与诸葛亮比一比资格的高层领导就只有赵云和魏延了。而赵云一向行事低调,对诸葛亮态度上也非常恭敬,所以诸葛亮并没有把赵云看得很重,不过仍旧在赵云兵败箕谷之后把他贬为镇军将军。赵云于230年去世,据有人考证已经70多岁了。但是另一个老资格魏延就不一样了,它是镇北将军、汉中太守,即蜀汉政权的北方军区司令员和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他不仅与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思路不一致,而且总喜欢分兵作战、会师潼关。诸葛亮控制魏延的办法就是给魏延培养一个对立面,这个人就是丞相府长史、绥军将军杨仪,通过两人的争斗使自己高高在上地处于调停的领导位置。应该说,在现代社会也是有很多领导喜欢使用让下属内斗而控制全局这一比较阴损的管理方式的。在考虑狙击张郃部队的人选时,他也没有选择魏延,意图是希望培养马谡,让自己身边人获得更多军功,从而不断排挤魏延。如果说从锻炼人才的角度上讲,诸葛亮让马谡带兵并不为过,但他把这么一个关键的军事指挥权交到了一个没有作战指挥经验的人手里,就显得过于鲁莽了。最后,诸葛亮在临死的时候还要想着如何在自己去世之后不让军事指挥权落在魏延手里。魏延是当时军队里面仅次于诸葛亮的第二号人物,诸葛亮对身后的军事安排竟然不与魏延商量,而是找了个办公室主任杨仪统率军队(当然也可能是像其它史书记载的那样,杨仪效法赵高篡改诸葛亮遗嘱),难怪魏延无法服从这种安排(我们不能用大局观的思想来苛求魏延)。按今天的话来说,诸葛亮在军队管理方面没有创建一个“四好”领导班子(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尤其是团结协作方面。|!---page split---|虽然魏延的行为算不上谋反,准确的说应该是内讧,但是魏延还是带着反贼的骂名遗臭了两千年。杨仪除掉了魏延,但杨仪显然也是被诸葛亮利用了,他回到成都之后仅被任命为中军师,是一个不带兵的军队闲职。最后,杨仪被诸葛亮的继承人费祎流放,最终自杀。5、文臣要抓司令部。刘备留给诸葛亮的任务是总理国事,但不包括军事,并留下李严牵制诸葛亮,应该说,诸葛亮和李严的分工是很明显的,刘备至死都没有要诸葛亮染指军队的意图。但这是与诸葛亮“管乐之梦”格格不入的,诸葛亮专权的必然结果就是要控制军队。而诸葛亮要控制军队,他首要的武器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通过制造一场接一场的战争而把李严、魏延等人的部队纳入帐下,进而取得全部的军事指挥权。通过平定南中的战争,诸葛亮牛刀小试,自信心自然不断增强。一年多以后,即227年,诸葛亮便写下了那篇著名的《出师表》,开始了连续五次的北伐战争。这其中又要探究几个问题,一是诸葛亮怎样剪除李严、魏延这两个最大的政治和军事军事竞争对手,二是如何培养军事人才。
第一个问题,在此再详细介绍一下李严的情况。李严是第二号辅命大臣,统领军事,其本人驻扎永安,职位是中都护,相当于总司令。但是,他这个职务只是名义上的,还无法直接管辖魏延的部队以及其它地方部队,这说明刘备并没有给诸葛亮足够的权力制衡力量。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真进兵汉中,诸葛亮再一次通过“奉天子”的手段把李严及其2万人马调到汉中前线,剥夺了李严的军事指挥权。次年,便找了个督运粮草不利的理由将李严流放到梓潼郡。至此,诸葛亮权力达到顶峰,刘备托孤框架和攻防战略彻底失败。第二个问题,诸葛亮非常注意培养能够与李严、魏延相抗衡的军事将领,进一步削弱他们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在这方面,他试图通过让马谡走出参谋部直接指挥作战的方式培养马谡,但失败了。后来他选择了姜维,并培养了马岱、王平、邓芝、廖化等人。同时,诸葛亮还在军队中大量使用文职官员,杨仪、向朗等人在诸葛亮的北伐班子中占有重要地位。6、权臣架空董事长。历史在鞭挞曹操摆弄权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同时,却把诸葛亮同样的行为看作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矛盾不能不说这是历史学家给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公元223年,刘禅登基。前文讲过,诸葛亮当年就成立了丞相府,还兼任了唯一的省长职务(益州牧),这种迫不及待的架势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按照现代公司发展理论,诸葛亮的思路倒是非常符合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经营是CEO(诸葛亮)的事,董事长刘禅只用管“大事”,实现所有人和经营者的分离。然而,诸葛亮真的是这样想的吗?多半不是。现在分析一下《出师表》。首先态度不端,摆出一副大人教育小孩的架势出来,完全不是臣子建言献策的口气,“扶不起的阿斗”主要是诸葛亮造舆论造出来的。其次,北伐的理由仅仅是政治理由,而经济理由“益州疲弊”的要求是要休养生息、积蓄力量,而不是马上北伐,所以说北伐的理由并不充分。第三,诸葛亮把当时形势说成“危急存亡之秋”,其实形势没那么严重,魏国根本就没有南下消灭蜀国的战争准备。第四,不忘推介荆州派人士,其口气其实不能称为推介,用告诫、示威、吓唬可能更贴切。第五,居功自傲,向刘禅说明能够三分天下,完全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在起作用,从而把自己塑造成股肱之臣的光辉形象。第六,蜀国那么多重要文献、史料都不复存在,按照封建社会标准能够美化诸葛亮形象的《出师表》和“三顾茅庐”的私人谈话——隆中对怎么就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呢?这不能不让笔者认为其完整流传下来是基于诸葛亮追求美名的内心需求和刻意为之。在北伐战争中,诸葛亮不顾“益州疲弊”这一国力空虚的显示,屡次穷兵黩武,给当时已经千疮百孔的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二、诸葛亮选人、用人特点归纳分析根据诸葛亮的权臣之路,诸葛亮选人、用人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唯派是举。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时候也是将主要权力放在外籍人士手中,而长期发展下来,他们发现,领导人员本地化才是真正的归宿,才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那么,诸葛亮是怎样对待本地化呢?选人方面,籍贯显得非常重要,说“唯派是举”虽然有点过头,但也基本属实。据有人考证,诸葛亮提拔启用过七十多位干部,其中二十八位都是荆楚人士,而且都是重要官职。蜀汉政权的三代权臣诸葛亮、蒋琬、费祎都是荆楚人士,军界的权臣姜维、王平则都是来自魏国的降将。诸葛亮基本按照荆楚、归降、东州、益州四个从高到底档次任用官员。前文讲过,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做,与他面临的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是刘备为什么就没有采取这种门户之见呢?刘备时期各个派别的人士不也相处得不错吗?那么,是不是诸葛亮有一种狭隘的地域主义观念呢?“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基本是中国从古到今用人制度的一个不上台面的主流思想或者说是潜规则,因为本地的和尚往往在利益关系和社会背景上非常复杂,任用他们经常会带来很多负面效果。不过,诸葛亮为了打击蜀中豪强,唯一的用人策略难道就是用“外来的和尚”吗?事实上,中国还有两句古话:“英雄不问出处”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说,人才发现能力和机制历来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难点。门户之见显然是不利于人才发现的,这与曹操“唯才是举”、刘备的“既来之,则安之”的选人政策形成了有力对比,也为蜀国后继无人埋下了隐患。应该说,蜀中不是没有大将,也不是没有良将,马忠、李恢、张翼等人是非常出色的将领,但始终不能进入诸葛亮北伐大军的主力阵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门户之见的结果是,蜀中人才得不到重用,荆州人才非常有限,诸葛亮就只能非常重视降将,例如姜维、马岱、王平等人。2、唯喏是举。用人方面,注重执行力超过创造力,笔者总结为“唯喏是举”,也就是说重用那些比较听话的,主见较多的不予重用。诸葛亮事必躬亲,看起来鞠躬尽瘁,其实这是对下属不放心的一种体现。中国的用人传统一向讲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另外,如果一个领导者对下属不放心的话,一定要事必躬亲吗?也许诸葛亮应该向司马昭学习一下,司马昭不放心钟会、邓艾,就任用卫瓘作为监军,既有合理授权又有监督保障。同时,事必躬亲的做法导致下属无法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锻炼成长受到阻碍,通过战争发现军事指挥人才的通道也被堵死。“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诸葛亮事必躬亲、偏重执行力的做法。前文讲过,马谡街亭之役失败的结果只能是开刀问斩这一极刑,那么还有那个中层干部敢“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呢”?马谡的罪名是“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在诸葛亮看来,该考虑的他都考虑到位了,将领们只需依“亮节度”行事即可。马谡被斩形成了一个很坏的先例,将领们不敢灵活变通,因为即使失败了,至少自己是不用承担责任的。在事必躬亲和严厉问责的管理体制之下,只能培养出一批“喏喏族”,而不能培养出创造力强、主动性强的员工队伍。诸葛亮的事必躬亲、严厉问责与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和司马昭的适度授权、宽容地对待失败再一次形成了鲜明对比,其教训值得我们在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上引以为戒。|!---page split---|3、唯好是举。文臣武用的特点非常浓郁,针对这一点,笔者概括为“唯好是举”,即根据个人喜好来决定选用什么样的人。蒋琬、费祎、杨仪等人都应该算作是文臣,姜 维、马谡学问渊博,都是熟读兵书、深谙兵法的年轻才俊,虽然他们比赵括强一点,但总体上还是理论知识丰富、实战技能不足类型的文臣。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众所周知,诸葛亮本人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也是一个军事理论家(笔者不认为诸葛亮能够称为军事家,因为若干场经典的胜战战例是成为军事家的必要条件,赤壁之战应归功于周瑜,平定南中还不足以使他成为军事家,北伐战争全都失败了),只有文臣才能有足够的知识和口才与诸葛亮谈论国事,而大多数武将往往刚烈与计谋有余而理论和口才不佳,所以一般的武将是很难打入诸葛亮的文化圈子的,文人惺惺相惜也是难免的。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内政建设上应该说启用了一大批具有一定才干的文官,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在内政上的作为还是需要充分肯定的。而在军队建设上,继续沿用这种思路将会使军队指挥走向教条。很遗憾,诸葛亮并没有脱离文人治军的窠臼,他要用文人的理想去管理军队,这也是蜀国后期缺乏出色军事指挥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倡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并将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去,进而发挥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这就要我们突破个人喜好,最大限度地把各式各样的人员放到最能发挥其才能和潜能的地方去。4、滥用绩效考核。尽管绩效管理作为优秀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已经实践了很多年,但是现代企业中没有几家敢于宣布其绩效管理非常成功,那为什么绩效管理会落到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绩效管理过于严厉并且经常被人滥用。诸葛亮多次出战都要求下属立下军令状,以示决心。其实胜败乃兵家常事,立军令状说明诸葛亮不能接受失败,同时这也是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可是却要下属为自己制定的作战计划的失败来付出生命代价,这算什么逻辑呢!其实,马谡死得很冤枉,他扮演了一个替罪羊的角色。按照诸葛亮打了败仗就要处罚甚至处死的逻辑,那么诸葛亮五次伐魏全部失败,是否也要被刘禅问斩五次呢?诸葛亮虽然自贬三级,并总结了自己用人的不当之处,但依然没有改正,自贬三级完全是在作秀,毫无诚意可言。赵云、邓芝在箕谷因兵力悬殊而失利,赵云作为老资格人员被贬,而荆州老乡邓芝未见处罚。李严因督运粮草不利而被流放,这很有可能是诸葛亮把军事失利的责任推卸给李严督运粮草不利的一场政治斗争。因此,在诸葛亮手下的将领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命令,即使错了,至少可以规避责任。在诸葛亮的管理之下,没有人能够失败得起。诸葛亮秉承法家思想,从法治角度上讲,这并没有错。但是“苛政猛于虎”,过于严厉而且还会被滥用的绩效考核一旦被用于推卸责任、打击政敌等领域时,其对下属的心理打击将是非常沉重的,这往往会使下属谨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追求短期目标。所以说,一个具有很强主见或者喜欢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的人是不适合在诸葛亮手下工作的,否则一定会很痛苦,这样的人倒是适合在刘备这样能够以人为本、考核适度的领导手下工作。当然,到曹操、孙权处工作也不错,基本不会因为战败一次而被处以极刑。5、对下属居心不良。《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故事:诸葛亮派遣魏延引司马懿进入上方谷,然后要放火烧死司马懿。那么魏延是不是会被一起烧死呢?难道诸葛亮成了坑害下属的小人?当然,这毕竟是演义,罗贯中可能也没有考虑那么多。不过,诸葛亮算计魏延倒是史实。杨仪、魏延都是诸葛亮所看不上眼的人物,因为他们都有一技之长,诸葛亮都用但又保持压制,达到权力制衡的目的。临终遗嘱,诸葛亮巧妙利用这种关系使杨仪除掉魏延,而后再通过费祎等人除掉了杨仪。可以说,杨仪、魏延都是被利用的牺牲品,谁都没有成为诸葛亮的军事继承人。很多人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标准是“深肖朕躬”,也就是说行为方式与自己有类似之处。诸葛亮选的军事继承人是姜维,应该说,这两人确实有很多类似之处。临死之前,为继承人顺利成长、即位扫平障碍很有可能是诸葛亮算计魏延的重要原因,魏延跟诸葛亮在性格、治军和攻战思路上差异毕竟太大了。同样,曹操杀掉杨修表面的原因是杨修泄露军机,真正原因也可能如众人所说是为了给曹丕铺平道路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倡领导人员对下属体现人文关怀,打造凝聚力和团队合力。而对下属居心不良或者不能处理好下属之间的矛盾,甚至是给下属“穿小鞋”、算计下属,滥用权力整人,都会人为地制造不和谐,从而导致团队战斗力降低,甚至使团队成为一盘散沙。结束语要想在诸葛亮手下脱颖而出,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户籍,争取进入荆州同乡会;其次要博览群书,有一定文凭,能够进入诸葛亮的文化圈子;第三是要听话,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命令,千万不能过多地表达自己的主见;第四是坚决不能出差错,以免被抓住把柄。这四个条件一旦放到一起,出现交集,并且成为主要的选人、用人标准时,其结果必然是培养出一批守成思想强于进取意识、执行力强于创造力、被动性强于主动性、理论知识强于实践技能的管理者和员工队伍。一个领导者需要率领一支团队,让这支团队高效运转,选拔人才、培育人才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让给每一个人才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最大的潜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吸取,其实领导者不一定要成为内可入相、外可出将的绝对强者,而要让各个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为自己有效工作,打造出一支互补性强、梯队合理、团结奋进的团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每个人的巨大潜能,从而促成战略目标的实现。参考书目:1、《诸葛亮择主与拜相再认识》,朱子彦,《东岳论丛》2004年第5期。2、《诸葛亮未谏胆刘备伐吴原因新探》,王大健,《许昌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3、《易中天品三国》(上、下),易中天,上海文艺出版社。4、《从诸葛亮的失败看领导者的定位》,楼或,《资治文摘》2007年第2期。5、《读三国话管理》,童昌森,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更多阅读
烟草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以烟草行业为例
现阶段,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出现了弊端,无法满足烟草行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效果提出的高要求。许多国外烟草大户开始进入我国烟草市场,增加了中国市场内部的竞争力,致使我国烟草行业面临着严峻的危机,现如今烟草行业如何发掘人
加强学习烟草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以烟草行业为例
现阶段,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出现了弊端,无法满足烟草行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效果提出的高要求。许多国外烟草大户开始进入我国烟草市场,增加了中国市场内部的竞争力,致使我国烟草行业面临着严峻的危机,现如今烟草行业如何发掘人
人力资源小故事及启示 美日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启示
人才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不可模仿性,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才的竞争,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愈来愈深刻地改变着竞争规则的今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无可争议的上升到了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美日跨国企业的
你的天堂 我的地狱 天堂地狱,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局
当下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危局,我想很多职业经理人尤其是人力资源经理人都是感同身受的,可是当我们那些理论一层层的剥开,发现所谓的理念、技术、经验,背后其实都是简单的常识,这些常识因为简单,所以常用,可见常识是多么的重要!我们
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模型 浅谈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人,人的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探索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激发员工的自发动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实施基于能力素质模型